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论语》产生于诗的时代,具有诗的特质,因此可以用诗的比兴手法分析《论语》的艺术表现。《论语》中的比兴不仅形式多样,涉及对象也极为广泛。比兴的运用不仅使《论语》说理深入浅出、感情表达形象生动,而且提升了《论语》的诗境。比兴使《论语》中充满鲜明活泼的意象,影响了后世诗文创作,体现了中国文学精神。  相似文献   

2.
《论语》学是研究《论语》的专门学问。它在中国古代共经历了五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形成期,期间,《论语》一书的整理与定型及对《论语》的注解几乎同步进行,《论语》学作为一门学问诞生。第二个时期是发展期,这一时期注解《论语》的专著大增,出现了两本对后世《论语》研究有重大影响的专著《论语集解》和《论语义疏》,这两本书也代表了当时的两种新的注解体例。第三个时期是衰落期,这一时期注解《论语》的专著数量锐减。第四个时期是复盛期,这一时期注解《论语》的专著数量激增。产生了《论语》学史上两部有重要影响的著作《论语注疏》和《论语集注》,注解方式也趋向义理化。第五个时期是总结期,产生了不少以辑佚、考异、辨伪、注释为主的《论语》研究的新成果。  相似文献   

3.
孔子一生渴望参与国家政治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是一位积极的入世者,但在《论语》中却记载着不少孔子流露出归隐情绪的话语。在仔细研读《论语》的基础上,分析了《论语》中体现的孔子的"隐"与"见"的思想以及"隐"的原因,探讨了孔子的隐逸思想中的积极因素,揭示了孔子"隐"与"见"两种矛盾思想的统一以及孔子隐逸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梁春红 《文教资料》2011,(36):19-21
《孔子家语》中记录的颜回,崇礼重德,尊师行“仁”,善于自化融会知识以“足发”.还有他含民本倾向的政治思想,“不迁怒”、“不贰过”的好学精神,贫而不忧的处世态度都使其在后世树立了高大形象。《孔子家语》与《论语》和《庄子》中记录的颜回形象有所互补或差异,对这些互补或差异性进行简要的比较探讨也是十分必要的.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全面地了解颜回形象及其对后世儒家思想发展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张锦辉 《语文知识》2012,(4):89-90,93
《论语集解》是对后世影响深远的《论语》注本,其中收集了汉代名儒和曹魏学者八家的注文。本文以其中的何晏注为研究对象,着重从训释的原则、方法、思想、语言等方面探析其注文特点。  相似文献   

6.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文献之一,其思想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它作为文化的载体,同时也出现了大量成语,对后世影响极大。通过考察书中成语的来源、结构与语法功能、成语负载的思想及其流传三个方面,有助于深入了解《论语》的文化地位。  相似文献   

7.
《淮南子》多处征引《论语》,其中继承融合了《论语》中的思想.其征引方式主要有:直接引用或化用《论语》中成句;间接借用《论语》中句子意旨;袭用《论语》中词语;引用《论语》中人物、事例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郑玄《论语注》对儒家经典著作《论语》在汉代及后世的传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为系统地注解《论语》,郑玄在注释中使用了约20个训诂术语,这些术语组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术语系。全面分析这些训诂术语及其内涵对于正确解读《论语》原文及郑注都有重要的作用,并能为专书训诂术语体系的设计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戈康 《文教资料》2011,(9):74-76
《论语》中关于饮食的观点,如:饮食与礼、与个人志趣的关系,以及饮食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等等,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论语》中的饮食观适应现代人们要"吃出健康"、"吃出长寿"等的需求,顺应了人们探索饮食文化、提高生活质量的追求。饮食已经不再是为了追求解决生存的问题。所以,继承学习和深入研究《论语》中的饮食思想,不仅对人们更加健康、更加和谐地生活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作用,而且可从独特的视角对《论语》的有关部分加以理解。  相似文献   

10.
《论语》是儒家学说的经典文献,也是自春秋以来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经典典籍,而且它与《诗经》等许多历史经典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论语》作为儒学经典,阐述了孔子的言行和其价值观,其“《诗》学”思想在中国文学创作与文学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将《论语》中出现的《诗经》内容,特别是孔子本人对《诗经》内容的阐述评价作为切入点,浅析《论语》“诗学”及其对古代文学理论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论《野草》     
《野草》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散文诗集之一。它篇幅短小、形式多样、内容集中、以我为主、哲学意蕴深厚,全面反映了鲁迅心目中散文诗的特点。《野草》晦涩难懂,既是现实需要,又是艺术表现上的需要。同时,《野草》也反映了越文化的某些特征。  相似文献   

12.
朱天文的小说以写实的写作手法和华丽苍凉的文字反映了台湾文化及文学的变迁。受成长环境的影响,她的小说中带有眷村的印记。又因所处身份及所处时代变幻的关系,朱天文对自身的眷村情结做出了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13.
《论语》一书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对后世文学影响颇巨。《论语》的题材选择、体裁形式、文本结构、语言风格,对《语林》一书均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巴金的小说《家》中觉新这一人物,在文学史中长期是被作为批判的对象出现的。然而文学史家在批判之余总会显露出种种惋惜不已的心态,这种心态显露出觉新必然有其别样的价值和意义。通过从觉新对自身命运觉醒过程的考察中可以发现,觉新的这种对"旧"的割舍不断和对"新"的无限向往,使其成为一座由封建传统走向现代性的桥梁。  相似文献   

15.
对于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历来解释不一,且有相当出入。本文从《论语》的文本出发,结合《论语》中的相关言论以及其他相关典籍,从一种接受视角来解释"兴观群怨"。文章着重分析了"怨"字,认为"兴观群怨"在教化论之下体现出了由内向外、由近及远的层次;其在实用论之下,则体现出一种从内向外又回到内的"净化"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丁玲延安时期的小说《夜》是其小说创作上的过渡性文本,也是“革命+恋爱”的另类文本。丁玲在文本中秉承自主意识,同时采取回避绕开和突破超越“红色文艺”的叙事策略,由此在作者主体意识与政治意识、主人公男性革命意识的建构与女性意识的解构中凸显、构成矛盾冲突,形成文本张力的纠结和内在平衡,构成小说精巧的景致和浑融的境界。  相似文献   

17.
助字是《马氏文通》中没有西方语法为依傍的"华文所独",以《论语》中的助字用例为语料,从三个方面考察马氏的助字,发现:其一马氏以"传信"和"传疑"远不能概括助字的语气意义,《论语》的助字可分为陈述、疑问、感叹和提起。其二《论语》中语气词连用的情况证明了马氏对"合助助字"论述的正确性。其三马氏遵循助字的单功能性,有助于分析助字的细微差别和语气词连用。  相似文献   

18.
色彩词汇几乎惯见于劳伦斯的所有作品,然而相关论述却只是只言片语。以雅克布森关于语言隐喻和转喻的理论为切入点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劳伦斯小说中色彩词汇的使用包含着深刻的隐喻意义,体现了劳伦斯精心布置的叙事策略。这不仅是劳伦斯小说本身的文体需要,而且还有助于加深读者对其隐喻意义的感悟,并对全面把握小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论语》是中国典籍著作之一,其特殊语言和名言警句对后世文学创作以及中国社会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通过分析译者主体性在韦利英译本《论语》中误译上的体现,得出翻译成败的关键就是看译者主体性能否正确发挥。译者不仅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了解文化、把握原作者意图,还要考虑到限制译者主体性发挥的主客观因素,将这两者结合起来尽可能避免误译,充分再现原文以达到交际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