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诉讼离婚标准作为准予不准予离婚的法定界限,是判决离婚制度的核心。1980年《婚姻法》表明我国离婚立法采彻底的破裂主义原则并且用单一概括主义方式把“夫妻感情确已破裂”作为诉讼离婚法定标准。修改后的《婚姻法》在离婚法定标准的表述上采取了概括主义和列举主义相结合的例示主义,使我国的离婚标准立法得到完善,但仍未到位,仍有缺憾。值此民法典婚姻家庭制定之际,本文建议把判决离婚标准界定为“婚姻关系破裂”并且在具体列举离婚理由时适当扩大范围。  相似文献   

2.
离婚标准在离婚诉讼中居于重要地位。感情破裂标准缺乏科学性和包容性,应以婚姻关系破裂标准取代感情破裂标准,在列举离婚理由时应尽可能扩大范围,以增强司法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3.
诉讼离婚制度安排的有效性,取决于离婚当事人之间的博弈。如果这二者之间的关系成立,将使得那些在法律最应该发挥作用的场合,反而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损害法的普适性原则,偏离立法者的立法目的。作者以湖南省7个基层法院的离婚判决书为研究对象,试图通过原被告的胜诉情况、离婚原因等的分析,揭示并解释离婚制度安排的有效性与离婚当事人之间博弈的关系。笔者发现,导致诉讼离婚程序启动的原因是当事人的一种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4.
离婚是目前我国婚姻领域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无论是通过行政程序离婚(即人们通常所说的协议离婚),还是通过诉讼程序离婚,离婚当事人都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住房的处理问题。本文就我国法律的有关规定,结合司法实践,对这方面问题作一些阐述,以期对离婚当事人正确地...  相似文献   

5.
判决离婚破裂原则的根本特点是不问离婚的具体事由,只要当事人诉夫妻已难于共同生活,法院确认婚姻关系已破裂到不能挽救的程度就可判决离婚.二次大战以后,离婚逐渐被视为是列破裂婚姻在法律上的认可和补救.随着人们观念的转变,破裂原则已成为世界各国中离婚立法的基本趋势。  相似文献   

6.
我国现行离婚立法以夫妻感情确已破裂作为判决离婚的法定条件,缺陷日益突出,对其修改已刻不容缓。以婚姻关系确已破裂作为判决离婚的法定条件并采取例示主义的表述方式,符合婚姻的本质、职能和我国现阶段婚姻状况以及世界各国离婚立法的基本趋向。这一方面使婚姻当事人有具体标准可以对照,以决定是否起诉,法官有具体标准可以操作,以正确定案;另一方面又把一切难以列举的导致婚姻关系确已破裂的事由包含在概括的规定中,以防列一漏百。  相似文献   

7.
我国婚姻法第二十五条对离婚原则作了一个概括的规定:“……如感情确已破裂,调解无效,应准予离婚。”离婚案件中的破裂原则的根本特点是不问离婚的具体事由,只要当事人诉请夫妻已难于共同生活,法官确认婚姻关系已破裂到不能挽回的程度就可以离婚。随着人们观念的转变,破裂原则已成为世界各国离婚立法的基本趋势。在实行破裂原则的国家中,绝大多数国家都把破裂的实体规定为婚姻,只有我国婚姻法把破裂的实体规定为感情。笔者认为,离婚原则应是婚姻破裂,而不是感情破裂。一、从理论上看,把破裂的实体确定为感增,不符合马克思关于婚…  相似文献   

8.
通过解读离婚诉讼证据的特点以及离婚诉讼的证据种类,研究现实的离婚诉讼中所面临的具体问题,了解实务中的离婚诉讼的状况。从民事诉讼中证据认证、证明标准、法官自由裁量等角度结合到具体的离婚诉讼中的问题,从而更深入地研究离婚诉讼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缺陷,并且通过认识离婚诉讼在认证过程中的问题、限制因素与完善来更好地认识离婚诉讼中证据运用的规则,最后提出对离婚诉讼证据完善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9.
在对抗制诉讼机制下,由一个中立的裁判者做出裁决时,证明责任及证明标准对诉讼结果将产生关键性影响.当事人诉讼平等是对抗制诉讼机制实现司法公正的理论前提,也应成为确定民事证明标准的法理基础.当事人诉讼能力平等是确定证明标准的前提,风险平等是确定证明标准的底线.合理的证明标准应使诉讼风险、错误裁判几率、错误裁判的潜在损失及成本在当事人之间平等分配.一般而言,低要求的证明标准较高要求的证明标准更有利于实现当事人诉讼平等.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时,习惯于一并解决离婚争议和财产分割及子女抚养问题。但是,近年来,司法实践中出现了当事人仅起诉要求离婚的案件。对此,人民法院可否采取拆分审理模式,分案审理离婚争议和夫妻财产争议,在实践中有不同意见。将夫妻财产争议与离婚争议分案审理,在法律上并无不妥,在某些情形下更利于快捷、公平地解决当事人的争议,具有补充合并审理模式的功能和价值。故在立法上应明确人民法院对离婚案件中的财产争议可另案单独审理,并对分案审理模式的定位、标准、管辖、诉讼衔接等问题进行明确规范。  相似文献   

11.
我国法律没有规定离婚协议的效力。实践中,登记离婚前以及判决离婚后离婚协议的效力争议最多。文章认为,登记离婚前协议未生效,判决离婚之后协议是生效的。《婚姻法》解释三的出台,解决了登记离婚前离婚协议的效力问题,但是没能解决判决离婚后法律效力问题。建议仿照2011年实施的《人民调解法》的立法模式,建立离婚协议效力司法确认程序,促进利于纠纷的解决。  相似文献   

12.
《婚姻法》第46条所规定离婚损害赔偿,本质是离异损害赔偿,即离婚时配偶一方对无过错的配偶另一方因离婚这一身份契约的解除所引起的财产损害与精神损害的赔偿。因而在配偶一方因侵权行为给另一方造成损害时,受害人在提出离婚时,仍然可以依据《民法通则》第106条第2款以及相关司法解释,请求加害人承担侵权损害赔偿责任。为了更好的保护婚姻关系中无过错一方配偶的权利,在离婚损害赔偿制度之外,应该确立夫妻之间侵权的婚内损害赔偿。在构建婚内损害赔偿制度时,可以增设非常法定夫妻财产制作为基础。  相似文献   

13.
“百花文学”出现了一些描写离婚叙事的“突破题材禁区”的作品:孙谦的《奇异的离婚故事》、丰村的《一个离婚案件》、秦兆阳的《归来》、邓友梅的《在悬崖上》、布文的《离婚》,但由于“百花文学”是处于“十七年文学”特殊时期,是“国家体制文学”“共和国文学”,是呈现“一体化”趋势的,因此这些作品必然会受到政治意识形态的影响。通过文本分析并从婚姻的缔造与维持、知识分子与共产党员的对立关系、未离成的离婚叙事来探讨离婚叙事中的政治化以及将“儿女情、家务事”通过政治因素的干预,提升为“宏大叙事”的文本。  相似文献   

14.
离婚损害赔偿制度是我国新增设的一项法律制度,它的确立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的民事法律体系.由于婚姻法的规定过于简单,<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以下称<婚姻法解释一>)的颁布,使离婚损害赔偿制度得到了一定的完善,但其内容仍有缺陷:离婚损害赔偿法定过错情形范围;损害赔偿的范围模糊;请求权主体"无过错力"的规定;把"第三者"排除在过错赔偿的承担义务主体之外;离婚损害赔偿的数额没有明确规定;损害赔偿中无证明标准的规定;离婚损害损害赔偿仅适用于诉讼离婚.本文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探讨,以期对民法典亲属编的制定和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5.
在夫妻共同债务诉讼中,当婚姻法及其司法解释规定的夫妻共同债务规则与合同的相对性原则发生冲突时,首先面对的是当事人问题的解决,即当事人适格问题。如是必要共同诉讼,则应该把夫妻双方都列为被告始为适格,而此问题的解决又离不开夫妻共同债务的判定。司法实践中因为考虑到法官负担过重的原因,也是基于尊重原告的处分权,并没有一律把夫妻双方作为共同被告对待。在这两种选择之间存在着一种矛盾,需要平衡对待。正确且合理地解决夫妻共同债务诉讼中当事人问题,既能及时保护诉讼参加人和利害关系人的合法利益,避免在执行中产生新的问题,又有助于解决纠纷和化解矛盾。  相似文献   

16.
维吾尔婚姻家庭领域相关文献的分析视角大体有三种: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原因分析、人口学的统计分析、法学围绕国家法与习惯法“互动”主题的制度分析。从整体看维吾尔婚姻家庭研究较为单一,在研究对象的选择上,有关高离婚率原因分析的文献较多;在研究角度上,人类学和社会学文献数量较多。人口学也有部分成果,法学文献较少。推进该领域研究,需要解决如何增强研究解释力并弥补关注缺失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婚姻家庭诉讼案件中涉及亲子鉴定的日益增多,作为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成果的亲子鉴定在司法实践中,特别是在民事诉讼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长期以来在亲子鉴定方面没有明确的法律规范,其司法作用未能充分发挥。2011年8月发布的《婚姻法司法解释(三)》对案件当事人、审判机关及法官莫衷一是的亲子鉴定举证责任及证据推定均做出了明确规定,将更大程度地发挥亲子鉴定在民事审判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家庭伦理剧《中国式离婚》以半写实半虚构的叙述方式,从对老、中、少三代女性形象的分析中概括了各自不同的特征及所面临的危机,用对话这种既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又通俗易懂的话语方式,选取一些似乎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生活小事来揭示其深刻的内涵。剧中通过几个普通家庭的发展轨迹,放大了婚姻生活的不和谐、不宽容、不理性所带来的伤害与疼痛,引发人们对婚姻的容忍、信任与责任的思考,避免中国式的离婚,告诉人们什么是当代社会健全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19.
一部小说集《彷徨》的创作过程就是一部鲁迅的心史。这在《孤独者》、《伤逝》、《弟兄》、《离婚》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在《孤独者》和《伤逝》两篇小说中,鲁迅有着明显的自我指涉。他将自己真实的心理感受以艺术的形式体现在文本中以求得心灵的安宁。到了《弟兄》和《离婚》则安定下来,收缩起了敞开的内心。纵观这四篇小说,鲁迅的创作经历了由内指自剖到外指言他的转变。由内倾而外倾,体现出鲁迅在与自己的心灵对话中省思自己的事业、爱情、亲情,并逐步走出阴郁的心灵世界的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