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发球发球是一场比赛的开始,也是进攻的手段。攻击性发球,不仅可以直接得分,而且可以破坏对方的进攻,造成对方情绪上的波动,阵脚上的混乱,士气上的低落,局面上的被动,从而减轻本方的拦防压力,为反攻得分创造有利的条件。此外,本队发球攻击性强,发球的方法多样,在训练发球与接发球的对抗练习中,可以促进队员接发球技术的提高。发球技术是排球比赛中唯一不需同伴配合,不受对方干扰的自我完成动作。在排球比赛中,发球者根据要达到的目的及掌握技术的熟练程度,可以自行决定发球方式、站位地点、发球速度、发球弧度、发球力量和球…  相似文献   

2.
目前在排球比赛中,我们只看到对方组织进攻时防守的一方采取拦网,而当对方发球时接发球的一方却几乎没有出现过拦网。对于这个问题我想谈谈一点肤浅的看法。一、对方发球时拦网的意义: 当对方发球时,对方正处于由发球转化为防反的阶段,队员处于防反阵容的调配和位置变动之中。而当接发球一方队员突然起跳拦网时,对方毫无思想准备,这  相似文献   

3.
1.防守战术   排球的防守战术是组织进攻或反攻战术的基础,没有严密的防守,进攻就无从组织。而一切防守战术都应从积极为进攻和反攻创造条件的角度进行设计和考虑。   1)接发球的防守战术   当对方发球时,本方处于防守地位,也是组织第一次进攻的开始。事先站好位置,摆好阵形,是接好发球的基础。站位的阵形,不仅要有利于接球,也要有利于本方所采用的进攻战术。同时,还要根据对方发球的特点,采取不同的阵形。通常多采用 5人接发球和 4人接发球。   5人接发球站位阵形:除 1名二传队员站在网前或从后排插上准备二传不接发球…  相似文献   

4.
排球比赛中,接发球的任务是把对方队员的各种发球准确地垫到组织进攻的二传位置,是由防守转入进攻的基础.它的成败对比赛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5.
浅谈网球接发球技战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虽然网球接发球没有固定的击球技术动作,尤其是遇上发球技术比较好的选手,一会儿向你的正手、一会儿向你的反手发各种不同速度和旋转的球,这时你必须首先进行判断,然后采取相应的回球动作,准确、巧妙地还击对方,不致于使自己处于被动的境地。 在比赛中常采用以下判断方法: 1.根据对方发球的站位,决定自己的站位。正确有利的站位对于接好一次发球作用很大。一般情况下,接发球的站位应选择对方发球可能出现最大放射  相似文献   

6.
众所周知,在现代排球运动中,发球技术不断得到发展,发球的攻击性在比赛中日趋强化。因此,如何提高接发球到位率,减少失误率?多年来,这一问题一直为国内外排球界高度重视。实际上,接发球动作中相当多动作是要移动去接球的。而且,来球的落点大部分是在接球队员的体侧或体后。尤其是接对方发来的平快急冲飘球,运动员动作稍  相似文献   

7.
《乒乓世界》2009,(6):118-119
在发球抢攻环节,我们往往会运用“欲擒故纵”的战术偷袭长球,诱使对方勉强进攻,然后再采取反攻的手段,从力量、速度上压制对方。运用这套战术的前提是:发球质量要高,要出其不意;预判对方的接发球方式和回球线路;提前移动到合理的位置;提高反攻的质量,在力量和速度上占据优势。  相似文献   

8.
发球和接发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排球运动员的竞技效果。不仅发球重要,把球准确传给二传手也很重要。我们对苏联男排甲级锦标赛进行的观察表明,进攻队员动作的效果同接发球质量大有关系。如果接发球不到位,偏离二传手3米以上,那么完成扣杀的可能情况是:无人拦网仅占2%;单人拦网—15.6%;集体拦网—68.8%没有必要拦网的情况占13.6%。如果球偏离二传手1.5—3米,那么上列指标如  相似文献   

9.
接发球你是否认为接发球与连续对攻中的击球方法相同呢?接发球技术与对攻时的击球方法不尽相同。接发球技术有其自身的特点。选手之所以能把速度飞快的发球击回对方场地,这其中大有技术诀窍。我们在观赏超级球星打球时,看他们轻松地将迅猛的威力十足的发球接起并回击对方,感觉似乎是很简单。让我们从他们正确的接发球姿势中,学习接发球的基本技术。针对发球速度,做出与之相吻合的向后挥摆拍的动作。 接发球能手张德培,无论对方的发球多么快,他必定是向端线内侧上步,在那里迎击发球.由于有向前上步动作,使身体动作有了节奏,从而…  相似文献   

10.
三人接发球战术,自从苏联男排在1977年世界杯比赛中首次试用以来,到1979年各大洲锦标赛已被世界各强队广泛采用。三人接发球技术,是由除插上队员之外,前排有两个以上的队员在网前拦击发球,同时,后排三个人立于场区后半部,接对方的发球所组成的阵式。由于前排队员可以直接拦击对方发球,这就迫使发球一方不得不把球高弧度地送向接发球队的后方,从而有利于接发球一方组攻。但是,纵观1981年全国排球甲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全国重点青年女排比赛中发球和接发球效果统计分析,提出了要提高发球、接发球的效果,必须根据青年女排自身的特点,在挥臂力量和速度上下功夫,加强发球战术和落点准确性的训练;接发球预判的思维训练;正面接发球训练以及掌握多种垫击动作的训练。  相似文献   

12.
乒乓球比赛首先是从发球和接发球开始的,比赛中如果接发球不好,不仅会给对方较多的进攻机会,而且可能导致全局的失败;反之,如果接发球接得好,不仅会直接得分,而且还可以破坏对方的抢攻,从而为自己的进攻创造有利条件.因此,教练员、运动员历来都把接发球作为重点训练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3.
1.接发球须注意的几个环节1.1对旋转和落点准确、敏锐的判断判断是乒乓球比赛中击球的依据,而准确的判断是有效还击的首要条件。由于发球变化多,不同的发球有不同的还接方法。如果判断错误或相反,则接球有可能给对方造成机会甚至直接失分。因此,对发球旋转落点准确的判断是接好球的重要条件,注重培养运动员准确敏锐的判断是训练中的重要任务。1.2接发球要果断合理接发球的技术方法相当多,即使回接同一类型的发球也可选  相似文献   

14.
在网球比赛中,发球环节是至关重要的,是可以直接得分的有效的进攻手段,也可以直接给对方造成压力,在较大的程度上能够发挥出个人的特点,为自己的进攻创造有利条件,迫使对方接发球出现失误.为此,要求运动员必须比较全面地掌握各种发球技术,以便在比赛中争取主动.  相似文献   

15.
李晋  赵晖 《乒乓世界》2007,(12):96-97
发球一方的优势在于更容易直接占据主动,更容易贯彻事先制订的作战计划。发球抢攻是最直接的进攻方式,但在高水平运动员的对抗中,接发球一方会想方设法地制造困难,使发球者无法进攻或降低进攻质量。从战术角度来看,并不是所有的抢攻都能占据主动。发球一方应该根据场上形势随时调整,抓住对方的弱点,使进攻多样化。组图A中,周斌正手发侧下旋长球,在图2中我们可以看到周斌用右肩巧妙遮挡击球瞬间的动作,目前此种方法并不违反乒乓球的竞赛  相似文献   

16.
正手“侧切”台内短球 在处理台内短球时有多种技巧,然而从回接的难度分析,主要是在接发球环节。由于对方发球时十分主动,在旋转和落点上的变化具有隐蔽性和突然性。这就给接发球一方造成了直接的压力。从离水平选手对决中,我们可以找到一些规律,即发短球多,发长球少;发中路偏正反手的短球多。发正反手两个小三角的球少。这是因为发球一方希望遏制对方直接进攻,达到控制对方的目的。基于这种规律,接发球一方在出手前的判断上会相对减轻压力。  相似文献   

17.
旨在探讨不同时间阻断视频对网球运动员接发球预判准确率和反应时的影响,并考察知觉动作匹配程度(按键反应、动作反应)对运动员接发球的影响.25名男性被试有偿参加试验,包括专家组(7名一级运动员)、中等水平组(10名二级运动员)和新手组(8名业余爱好者).结果表明:随着时间阻断的增加,预判准确率上升,反应时缩短,专家组的预判准确率和反应时显著优于中等水平组和新手组;按键反应的准确率高于动作反应时的准确率,但反应时长于动作反应的反应时,专家组的动作反应时和准确率明显优于新手组;与新手组相比,专家组的接发球反应时多集中在最佳接发球时间区域,对接发球时机的判断更准确.  相似文献   

18.
李晋  赵晖图 《乒乓世界》2009,(3):116-119
柳承敏在发斜线侧旋短球的动作与其发侧下旋短球的动作极为相似,这两个发球配套使用可以扰乱对方的判断,为自己的进攻创造良好的机会。高水平运动员在发侧旋短球的时候有很多技巧,如果发球的旋转为纯侧旋,那么球的弧线侧拐会更为强烈,因此对方比较容易判断出旋转,往往会直接采取台内进攻。柳承敏的侧旋短球会稍稍带有一些下旋,这样对方如果搓接,则很容易冒高;如果对方发力挑打,则很容失误。因此,看似简单的发球,其实暗藏玄机。  相似文献   

19.
一、拦发球所带来的问题随着拦网技术的不断提高,拦网已经不仅仅是运用于对付扣球,对付发球也开始纳入了拦网的范围。目前,国内外强队在接发球阵式上,又有了新的发展。不少的队改变了原有的5人接发球阵式,而安排了一名或二名前排队员在网前拦击对方的发球。直接将对方的低弧度球拦死、拦  相似文献   

20.
如何培养接发球判断能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现代排球比赛中,接发球的能力直接影响进攻的质量和比赛的胜负,而随着排球竞赛新规则的施行,发球区由原来的3米扩大到9米,这无疑使发球队员的选择性增多,也使发球的攻击性、威胁性大大加强。因此,接发球的难度也相应地提高。对排球运动员来说,判断能力则是提高接发球技术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