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小私有制条件下,生产资料所有权、产品所有权及劳动力使用权这三种权力归属于个人;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这“三权”归属于资本家;而在未来的共产主义公有制条件下,这“三权”将归属于联合的个人。这才是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的真实内涵。但我国目前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三权”在国有企业里不应该是统一的,而应是分离的,即生产资料所有权应归国家,产品所有权及劳动力使用权应归企业。这应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方向,也应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2.
民主权是现代社会所有权的要求和保证。资本主义民主制是资本化的生产资料所有权和劳动力所有权对立统一的法权形式。社会主义民主制是劳动和劳动力所有权和生产资料所有权的法权形式。脱离政治谈经济,脱离政治民主论公有经济改革,正是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思想障碍。  相似文献   

3.
论股权与股东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股权是股东对股份的所有权,是一种物权、财产权;股东权是区别于股权的一种社员权,是一种非财产权利。股权与股东权两者互相依存,但若将它们分离,则不仅不会破坏我国国家所有权在公司制改革进程中的维持,而且还能有效地维护作为现代公司制度的法人财产独立的特性,提高国家所有权在静态持有和动态运行中的效率,并推动国有企业改革朝真正代表现代企业制度的公司制转化,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4.
西部国企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亟待解决的体制性问题是:将行使公共职能的政府部门与行使国家所有权的部门分开,使其各自有明确的行政目标和准确的功能定位;国家控股公司和“授权经营的机构”或“授权投资的机构”两个层面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国企的改制必须彻底,严格按公司法所确定的机制运作;让国企人员能有序流动、企业劳动力结构能动态调整,使企业运作富有活力。要努力构建西部新型政企分离的制度体制;大力改革人事管理体制,让经营者拥有“人力资本自主权”;大力改革分配体制,让经营者拥有资本增值中的剩余索取权;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激励机制,让经营者拥有资本积聚的终身分享权;培植企业的创新力,推进企业集聚深化改革的实力。  相似文献   

5.
国有企业,简称国企,国家对其资本拥有所有权或者控制权。国有企业分为中央企业(由中央政府监督管理的国有企业)和地方企业(由地方政府监督管理的国有企业)。它的资本全部或主要由国家投入,其全部资本或主要股份归国家所有,即国家自负盈亏。包括生产业、制造业、稀有资源等产业,烟草公司、水电站和天然气等公司有的也属于国企。民营企业,...  相似文献   

6.
无论从人类社会的进步、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还是从社会主义制度对公有制企业的要求来看,人本管理都将成为国企改革进一步深化的必然选择。改革过程中,对劳动者权利的忽视导致国有企业从初级人本管理退回到人力资源管理和人力资本管理。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不能作为国企改革的终极目标,党中央"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要求使国企改革必须重新构建权利体系,新的权利体系要保证劳动者劳动力所有权和生产资料所有权的落实。  相似文献   

7.
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创建现代企业制度,一般认为,这里的关键问题是明晰产权关系,在此基础上实现政企分开。但我发现,改革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虽说存在产权不清晰的一面,但更根本的还是权、责、利不对称。产权改革的主要目标应该是平衡权、责、利关系,否则,就难以真正深化改革,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体系。下面对此问题稍作分析。一、国有企业产权不明晰吗?产权是一个有争议的概念,在这里不妨采用一般的说法:产权即广义的所有权(在马克思看来,所有权与所有制也是同一含义,在德文、法文和俄文中两者都是同一个词)…  相似文献   

8.
过去,由于我们把社会主义经济看作是有计划的产品经济,从而对劳动就业的理解也带有产品经济观念的痕迹。其一,把劳动就业理解为实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形式上的结合。认为在农村,一切渴望劳动的劳动力,都能凭借自然界提供的土地等物质条件就能实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结合,从而不存在通过国家投资提供生产资料的劳动就业问题。而在城镇,一切渴望劳动的劳动力,只有通过国家投资提供必要的生产资料,才能实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结合,从而存在劳动就业的问题。其二,把劳动就业理解为劳动者能获得一定的报酬或收  相似文献   

9.
正确认识法人所有权的性质,是当前国有企业改革的一个关键和难点。通过对所有权客体当代发展的论述,本文把法人所有权定义为:能为企业法人直接支配的、排他性的、以实物形态和价值形态存在的财产利益。其根本表现是剩余索取权。  相似文献   

10.
理论界从劳动者对于全民生产资料所有权关系的不同理解出发,对于全民企业就业劳动力商品化问题作出了片面肯定或否定的结论,对此,本文不能苟同。就业性质如何,是自主生产经营或受雇于人,本质上不过是劳动者对于欲与结合的生产资料有无使用权的体现。劳动力商品化并不直接、必然与劳动者有无生产资料所有权相联系。在我国,随着经济改革深入,在全民企业生产资料使用权归属趋于复杂化的条件下,劳动者就业客观上必然呈现为一种自主生产经营和劳动力买卖并存的多样化格局。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是生产资料和产品归全社会的劳动者公有的所有制。它的特点是:第一,生产资料和产品不归剥削阶级所有,而归劳动者所有;第二,生产资料和产品不归劳动者个人私有,而归劳动者公共所有;第三,生产资料和产品不归一部分劳动者集体所有,而归社会上全体劳动者公共所有,即归一切体力劳动者以及一切和体力劳动者相近的、不剥削人的脑力劳动者公共所有。在这里,全体劳动者是一个所有者。单个劳动者,只有在全体劳动者这个整体中,才是生产资料和产品的所有者;仅仅作为个人,单个劳动者对全民财产是不能行使所有权的。  相似文献   

12.
国有企业经营权是一种以对物的使用、收益为主要内容的权利,是以国家财产为客体的一种新型的他物权。国有企业经营权与传统民法中的用益物权,在性质上有着根本的区别。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国有企业经营权日渐凸现。本文仅从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视角,对国有企业经营权及相关法律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一、国有企业经营权的经济根源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社会主义的实践,所有权和经营权是可以适当分开的”。“国有企业对国家财产所有权享有的经营权的经济根源就在于全民所有制经济内部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开或分离”。私有制的产生,货币的出现,为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提供了客观条件。而在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这种分离现象更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实.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全民所有制所采取的经济形式是国家所有制形式,即由国家代表全体人民的利益占有全民所有的生产资料。以国家为代表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必然要通过众多单个国有企业来实现,这就决定了全民制经济内部所有权同经营权的分离。这种分离首先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的客观要求,同时还决定于社会主义的物质利益原则。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不同意将产权等同于所有制或所有权的观点;认为产权主要是指财产或资源的使用权,是一种以财产所有权为基础的社会性行为权利,并与法人财产权同义。文章论述了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革不是改变其所有制性质,而是要改变因政府“三权合一”与所有权约束的行政属性所导致的国有资产的使用权得不到切实有效的保护与行使的状况,并认为这种改革的关键是分离“三权”。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劳动力商品并非是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的一般范畴社会主义现阶段还有劳动力商品也并不意味着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具普遍存在的客观必然性。这是因为:劳动力在社会主义社会并不完全归劳动者个人所有,公有制并不否定劳动者对公有生产资料的个人的所有权,按劳分配不等同于按劳动力价值分配,劳动力的实现未必会通过雇佣劳动形式或劳动力买卖形式,若以按劳动力价值分配取代按劳分配,将严重扭曲社会主义制度,造成严重不良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公有制是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一个质变,它是对资本和私有制的否定,也是人性升华的关键。公有制是一个权利体系,它以劳动力所有权和生产资料个人所有权为根本权利,派生占有权、经营权等一系列权利,所有权主体对其派生权利的控制和监督,是公有制得以建立、改革和发展的主要内容。初级公有制的改革,着眼点应在于此。  相似文献   

16.
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国有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可以适当分开”这对我国长时期的传统体制下的国有企业的改革是一千有力的推动。之后,国家对企业扩权让利,并实行承包责任制和租赁制,有力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但是,企业改革始终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为了深化改革,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新的二权分离,“企业中的国有资产所有权属于国家,企业拥有包括国家在内的出资者投资形成的全部法人财产权,成为享有民事权  相似文献   

17.
在农村集体所有制的产权安排中,农民个人所有权仅仅表现为被禁锢在某个集体组织之内从事劳作和生活的权利,农民个人对生产资料所有权被异化为集体经济组织对农民个人选择的支配权;国家对农村生产资料所有权、经营权和农业剩余索取权的垄断,则使农民集体组织的所有权被异化为接受国家控制、负责组织生产、上缴国家税负并承担全部生产后果的责任或义务。这种虚幻的集体所有制及由此派生的制度运行成本的转嫁支付,是导致农民权益缺失的制度根源。  相似文献   

18.
国有资产所有权的主体问题,是我国国有资产改革的核心问题。这一问题不解决,国有资产的改革就无从谈起,国有企业经营效益低下、资产相对减少的局面也就无法真正改革。在近几年关于国有资产所有权主体的理论研究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大多都是在所有权主体已定(必须为国家政府机关)的前提下,在所有权的分权(中央政府的地方各级政府之间)和分层(企业的初级财产所有权和国家政府机关的终级财产所有权的划分)上所有权和国家政府机关的终级财产所有权的划分上作文章。理论研究的局限性,使我国国有资产所有权主体的研究走入了困境。无…  相似文献   

19.
理顺产权关系与转换经营机制刘峰一、单纯“放权”型改革,国有企业难以真正转换经营机制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就是要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十二届三中全会以来,企业改革沿着以“两权”分离为特点行政放权型改革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国有企业的改革不是简单地缩减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真正的国有企业改革的目的应是壮大国有企业的力量。国有企业的改革也不能照搬任何西方经济理论,必须从探讨国有企业权利体系的特性入手,其核心是建立国有企业所有权主体对占有权主体的有效制约和激励机制,关键是使国有企业职工作为所有权主体的权利明确化和具体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