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体词作调语的句子,就是体句语语句。定义简单明了,然而,在丰富的语有海洋中,问题复杂得多,甚至令人感到非常棘手。悼词谓语句的两个条件是:(1)作词;(2)调语。界定体词谓语句的范围,实质上是澄清两个问题:(1)充当调语的是作词,还是已转类的形容词或动词,即确定调语成分的体词性,(2)作词位零句中,作词成分是否充当谓语,即确定零句中作词成分的述调性。狭义的作词谓语句,最两个体问成分结合,后者陈述前者,用法比较固定,能够独立使用的句子。记为:下面几种情形应该排除在狭义的作词谓语句之外:一、零句型赵元任先生…  相似文献   

2.
汉语中体词做谓语研究较多。主要分析体词成分作谓语的语义、结构分类;补充说明体词作谓语的理据,提出“语义的句法提取”、“交际的简洁、经济原则”两种理据;修正“名词谓语句”、“述谓性”等不科学说法。  相似文献   

3.
汉语言中的每一个词都有一定的意义。有些词只有一个意义,但也有些词有多义现象,即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例如,“食”在“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中解释为“吃”;在“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中解释为“食物、吃的东西”;在“食马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中通“饲”,喂养;在“月盈则食,日中则昃”中通“蚀”,亏损。[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一、“比热”演示实验1.实验装置如图1,A是自制的两个空气温度计(要求形状完全相同,内装等量的红色水);B是有孔的橡皮塞,把A管插入有孔的橡皮塞中;C是两根规格完全相同的试管;D是玻璃缸;E是硬纸板,中间钻两个圆孔,两圆孔之间的距离约5厘米,孔径要与试管外径相适应;F是两只同样的烧杯.2.演示方法(1)在一个烧杯里装100克水,另一个烧杯里装100克煤油,把1000克热水倒入玻璃缸里,用硬纸板盖住玻璃缸的缸口.(2)把两个试管同时插入硬纸板的圆孔里,使一个试管插入煤油里,另一个试管插入水里,要求两者…  相似文献   

5.
《型世言》中出现的比况助词有8个,但使用得最多的是“般”和“一般”;比况助词的意义可以表示比喻或相似,也可以表示不定判断(或推测)语气,但表示比喻或相似的情况占着绝对优势;在比况助词出现的格式中,简式和全式的比例大致相当,其中,在全式中出现的像义动词主要是“似”、“是”;比况短语在句子中可以作状语、定语、补语、谓语和宾语。  相似文献   

6.
在古汉语词汇海洋里,有两种词形、词义须细心辨析。一是古代的两个单音词连用很容易与现代汉语里的一个双音词相混;二是古汉语里的一种“双音偏义词”很容易误认作两个单音词。稍不留意,“一字之失,一句为之蹉跎;一句之误,通篇为之梗塞。”  相似文献   

7.
一个字慢读成两个字又只表示一个字的意义的字,叫做“慢声字”。这种字,现代汉语里也是有的,如北京话中把“有”说作“爷九”,吴语中把“一”说作“郁结”。不过,文言文中更为常见。例如:一个字慢读成两个字又只表示一个字的意义的字,叫做“慢声字”。这种字,现代汉语里也是有的,如北京话中把“有”说作“爷九”,吴语中把“一”说作“郁结”。不过,文言文中更为常见。例如:  相似文献   

8.
运用重新分析的理论,认为“动+个+形”结构中的“个”是非典型的量词,也是非典型的助词;这一结构凸显的是“点”;表示一种未然态;“个”除了使“形”体词化的作用外,还表示一种强的肯定语气。  相似文献   

9.
同源词浅论     
汉字中有不少字有同一来源,即先有一个字,后来出现意义相同或相近的概念,就造一个语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表示,这就是同源字。如枯、涸、竭音义都有联系,是同源字。决、块、缺、阙都有“缺”的意思(玉缺为块,水缺为决,器缺为缺,门缺为阙),语音也相似或相同,也是同源字。有的同源字在古代意义相同或相近,由于意义长期演变,现在已看不出联系,但从古籍或一些合成词里仍然看得出联系,它们仍然是同源字。如“迫”和“薄”,在现代汉语中完全没有意义联系,但成语“日薄西山”里,“薄”还保留了“迫”(逼近)的意义。本文不称同源…  相似文献   

10.
在现代汉语里,“又”为副词,多表示某一动作行为或情况重复出现,在句中标记了一个对比焦点。根据“又”出现的句法环境,可以将“又”后的语言成分P大致分为三类:(1)P1,只有“又不P1(了)”一种形式;(2)P2,包括“又不P2”、“又没(有)P2”和“又P2”三种形式;(3)P3,只有“又P3”一种形式。进入“又”字句,P要求具备如下特点:(1)P是受人们关注的方面;(2)P是有界性或有界化成分。这都使“又”字句具有强烈的主观性色彩。  相似文献   

11.
高中语第三册《白马篇》有这样两句:“宿昔秉良弓.梏矢何参差。”对这两句,课注释说:“宿昔秉良弓:平对手执良弓。宿,平时。昔,过去。梏矢何参差:梏木杆的箭(装在箭袋里)是那么不整齐。”笔认为。这两个注释中,对“宿”、“昔”和“参差”的解释都欠妥。因为一方面“平时”和“过去”这两个意思.在汉语里无论如何也揉不到一块.违背汉语的语义关系;另一方面“梏木杆的箭(装在箭袋里)是那么参差不齐”,这个解释与作要刻画的主人公的英武形象的意图相矛盾.甚至破坏了人物形象一箭囊中的箭尚且?[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1999年秋季开始在两省一市高三文科班试用的中国古代史教材,从体例到内容都有较大的变化:实行了大小字搭配,增加了新的史实和观点,注重了史料(文字和图像)的使用,更适合高三培养学生能力的需要,但同时也增加了教学的难度。如何深人理解、恰当使用这本教材,是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一、教学内容的变化1.系统讲述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的政治局面(1)增加了平王东迁后周王室衰微的具体情况,提出了“王畿”、“告饥”、“求金”等专有名词。(2)提出了春秋时期争霸的四个阶段:“周郑交质”时期;齐桓公称霸时期;晋楚…  相似文献   

13.
现代汉语中,"一个"的使用十分常见,它主要作数量词修饰体词性成分,有时也可修饰谓词及其结构."一个"在现汉里主要作数量词组使用,即是说,"一"是数词,"个"是量词.  相似文献   

14.
一、形式逻辑中的结构形式三段论是一种重要的推理形式,应用很广泛,它是由两个分别叫做大前提和小前提的前提推出一个结论,由于一共涉及了三个命题,所以叫做三段论,例如推理1所有平行四边形的对角钱互相平分(大前提)正方形是平行四边形(小前提)所以,正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结论)推理2负数没有对数(大前提)-1是负数则\前提)所以,-1没有对数(结论)任何一个三段论推理中都有且只有三个项,如推理2中的“负数”、“对数”和“-1”。这三个项各有名称:作为结论中的主项叫做“小项”,用“S”表示,如推理2中的“一月’;作…  相似文献   

15.
又到了孩子们自由活动的时间,瞧他们那高兴劲儿。有两个两个一起“炒黄豆”的;有为了争玩某一个玩具而用“石头、剪刀、布”来裁决的;也有独自一人躲在角落里看图书的……但我发现,最多的却是他们三五成群地扎堆聊天,活动室里有,游戏区里有,盥洗室里也有。  相似文献   

16.
汉语史上,有这样一种现象:同一原始词,可以分别滋生出两个不同的滋生词;这两个滋生词所表达的概念相同。换个说法来表述:假定有一个原始词A,先滋生出一个新词B,后滋生出一个新词C,B和C词义相同。B和C可以说是同源词,但不能说C是B的滋生词,它们分别都是A的滋生词。即:A→B;A→C。B和C是两个不同的词,可以产生于不同的时代,但又可以共存于同一个共时的语言系统中。这种构词现象,治汉语史者似乎未曾拈出。底下举例证明,汉语史上确有此事。一、例证1:“背”(脊背):“负”‘”背(bEt)”用脊背驮)原始…  相似文献   

17.
2005、2006两年中考作命题,用“最”、“也”、“又”、“更”、“其实”、“原来”等副词设置适度障碍的情形渐见其多,例如:“最美丽的_____”(河南课改区);“让生命与生命更近些”(连云港市);“____也美丽”(嘉兴市);“幸福原来”(河南);“_____,也是一种享受”(山西);“这也是课堂”(徐州课改区)等。考生往往对题目中的人称和动词很注意,匆忙中很容易忽略这些副词的限制作用,从而造成审题偏差。副词其实不“副”,我们怎样才能“慎而审之”呢?方法有三:  相似文献   

18.
吴志军 《天津教育》2014,(23):109-110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的这句话,很多教师都明白,但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成为一个“善假于物”的人,将“物”的功能发挥到极致,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有两个问题首先要厘清:一是可“假”之“物”有哪些,二是怎样的“假”才称得上“善”。从备课的角度,各种报刊、书籍,以及网络上与教学相关的资源都应纳入教师的视野;从上课的角度,现代信息技术(主要指教学媒体)当为不二之选。  相似文献   

19.
五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第21课《毛主席在花山》 ,有这样一句话 :“毛主席推碾子还挺在行 ,一边推 ,一边用苕帚往碾盘里扫碾出来的玉米糁儿。”句中的“苕帚”按《新华字典》的解释(“笤帚”也作“苕帚”)和笤帚是一组同音异形词 ,并且意思是完全相同的。按一般规律 ,这对异形词中 ,应有一个使用是较为普遍的 ,字典解释中的“也作” ,也说明两个词语的主次之分 ,因此 ,遣词造句时 ,就应做到有取舍。从人们书写和使用情况来看 ,“苕帚”之“苕” ,在“笤帚”这个意义中 ,还达不到汉字“约定俗成”的那种程度 ,一般还是用“笤帚”。如五年制…  相似文献   

20.
现代汉语的“是”字句,可分为表示判断和不表示判断两大类。表示判断的“是”字句的主语和宾语有逻辑上的必然联系.从语法结构上看,主语和宾语都是体词,词性一致.不表示判断的“是一字句,主语和宾语没有逻辑上的联系.从语法结构上看,主语是体词性的,宾语多数是谓词性的。“是”虽然不表判断,但却可以表示各种意义。“是”属于动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