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育文汇》2010,(1):5-6
如果用两个字来概括钱学森的精神,那就是“争”和“让”。钱学森的“争”,是争先的争,争光的争,争的是国家和民族的荣誉和地位。  相似文献   

2.
从钱学森的经历、性格和思想观点来看,“钱学森之问”是钱学森内心困惑的真实表现。那种认为钱学森在提出“钱学森之问”时,他的胸中早有现成答案的观点,是没有根据的。  相似文献   

3.
《中国职工教育》2005,(11):33-34
近年来,我们围绕炼油主业做大做强的战略目标,致力打造规模一流、技术领先、优势明显的现代化石化企业,坚定了以人为本的理念,结合本企业的特点,选择了以“创争”活动为重要载体,通过深入开展“创争”活动,抓实“三化”,建立健全“三个机制”,坚持“三个结合”,充分调动了全体员工不断学习新技术,掌握新技能的积极性,被国家评为“全国技能人才培训先进单位”。抓实“三化”,培育职工“创争”共识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抓好理念普及是创建学习型企业的基础。深化认识,提升“创争”活动理念深化认识,提升“创争”活动理念是深化“创争”活动的前提…  相似文献   

4.
我认为,《与朱元思书》中的“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的“竞、争”不能作“竞争”“争夺”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一国两制”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章分析了“一国两制”产生的历史背景:20世纪50~60年代的战争与争平,70-80年代的争平与发展,以及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  相似文献   

6.
声音     
《语文学习》2010,(3):79-79
“钱学森之问”是一个伪问题.——钱学森的大成教育思想.其实就是通才教育的别名。钱学森.难道不知道通才教育是世界大学所遵循的通例?也许.这里蕴藏着他的苦心.他把自己感同身受的加州理工学院的“自由”氛围叫做“创新”.也是如法炮制。我觉得老先生这个圈子兜得太大了.教育界人士也没有领会。之所以说“钱学森之问”是伪问题.就在于.  相似文献   

7.
钱学森是中国“航天之父”、“两弹一星”元勋,能取得这样大的成就.固然与他卓越的火箭、导弹、航天专业水平有关,他在音乐欣赏和乐器掌故上也领有造诣,这种听觉审美品位极大地促进了他的科学事业.他自己曾说:“艺术里所包含的诗情画意和对人生的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针对“钱学森创新拓展班”的物理实验教学问题进行思考,简单介绍了PASCO实验教学系统的基本特性,着重讨论了PASCO教学实验系统在“钱学森创新拓展班”的应用的必要性和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9.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去世后,“钱学森之问”成为中国教育界有识之士关注的焦点。钱老提出的一个问题震撼了所有人:“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个被称为“钱学森之问”的问题,引起上至国务院总理下至普通学生的深思。安徽高校的11位教授联合《新安晚报》给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及全国教育界发出一封公开信:让我们直面“钱学森之问”!  相似文献   

10.
“为什么我们的大学总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我国著名爱国科学巨匠钱学森留给我们的最后遗产。今年“五四”青年节,温家宝总理在回答北京大学学生关于“钱学森之问”的提问时发出感慨:“钱学森之问对我们是个很大的刺痛,也是很大的鞭策。”他强调,大学改革要为学生创造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环境;大学应该逐步改变行政化,按照教育规律办学;大学还应该以教学为中心,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钱学森大师在逝世前。发出的最有力的一问。  相似文献   

12.
时金林 《师道》2002,(11):13-13
一次我到朋友家作客。不经意间,看见朋友的爱女胸前挂着一张显眼的封塑的小牌。近前一瞧,原来是一块类似“二道杠”的标志,上面写着“好孩子”三个字。孩子说,这是他们的班主任发的。两个星期评一次,根据平时的表现评比得来的。孩子说这话时脸上写满了得意与喜悦。我的这位老友也喋喋不休地告诉我,孩子为了评上这个称号,连续十多天上课、作业、答问等方面做得都很出色,这一次总算评上“好孩子”称号了,这也给我们争了光,谁不希望自家的孩子是个“好孩子”呢?不过,上次评比时,孩子没能评上,一回家就挺不高兴。为这个小标志,她…  相似文献   

13.
“五步战法”是毛泽东军事科学和哲学理论有机整合的一颗璀璨明珠,是毛泽东政治策略争军事策略辩证法思想的一个集中体现,也是毛泽东思想理论大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更体现出毛泽东同志关于“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的精神实质。在当前学习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过程中,对毛泽东的“五步战法”及其理论与现实意义作出思考、探索,以便从中吸取精华,更好地了解过去、把握现在、展望未来。  相似文献   

14.
在“创争”活动中,基层企业工会组织如何将“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理念, 通过“教育关怀”而深层次地推进“创争”活动高水平动作,十分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探讨。以人为本与教育关怀企业职工教育的以人为本,是指把教育与员工的个人幸福、个人自由、个人尊严和个人的终极价值潜移默化地联系起来,从而以现代人的精神,培养现代型  相似文献   

15.
王言吉 《成才之路》2010,(7):I0004-I0004
假如为教育家制作“名片”.那张“名片”上应该写着什么?研究中外古今的教育家,我发现,在他们的“名片”上.我们看到最多的是“博学”“大爱”“悟性”和“独立”几个大字。  相似文献   

16.
由于“年轻”与“年青”音同.意思也基本相同,又都是形容词。所以很容易混淆。请看以下两个例子:“年青力壮的小伙子,怎么就吃这点饭?”“大学生们正年轻,应该有很多的时间去追求自己的理想。”这两个句子中的“年轻”与“年青”都用错了.应该是“年轻力壮”和“大学生们正年青”才对。  相似文献   

17.
王凌 《文教资料》2009,(3):46-48
作为疑问代词.“谁”与“who”都是用来构成特指疑问句的(英语称特殊疑问句)。从疑问的对象来看,“谁”和“who”都是用于问“人”.可以指一个人.也可以指不止一个人。从语法功能看.两者都可作主语、宾语和定语。本文着重从两个方面谈“谁”与“who”用于疑问用法时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谁”与“who”的语法功能.“who”与“谁”在各种疑问句中的用法。  相似文献   

18.
文章首先阐述了“钱学森之问”的“根”在于我国小学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然后提出了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是目标与方法的问题,最后论述了我国小学素质教育面临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9.
汉语中有许多含有相同语素、在意义上对称的词语.如“男人”和“女人”、“好人”和“坏人”等。同时也存在着大量意义上并不完全对称的词语,如“新房”和“旧房”、“大人”和“小人”等。  相似文献   

20.
王礼平 《学语文》2011,(3):53-53
“作”和“做”是两个很常用的字.但由于它们音同,有时意思也相同,或者字义相差甚微,我们常常将它们混淆.分辨不清到底是用“作”还是“做”?现在我们就此二字作简略分辨,希望能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作”,会意兼形声字,从人从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