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直以来,传统理论界对莫伯桑的小说《项链》的理解、对女主人公玛蒂尔德的认识,依旧是三十年前的“标签”——批判资产阶级虚荣心。认为“(项链)这是个追求虚荣的糊涂女子的悲剧。”。是“通过玛蒂尔德追求奢华而遭受的不幸来讽刺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将“一个小资产阶级妇女在虚荣心支使下表现山来的卑俗心理,刻画得活灵活现”,认为主人公玛蒂尔德身f:“爱慕虚荣,想入非非,不安于现状是其性格的第。内涵”。这砦评论表现…传统理论界对主人公性格和行为的不屑、蔑视,甚至厌恶之情!  相似文献   

2.
王燕玲 《中小学电教》2008,(10):109-109
<正>莫泊桑的小说以情节的出人意料而著称于世。小说《项链》的结尾尤其耐人寻味,其中女主人公玛蒂尔德的形象在文坛也经久不衰,时至今日仍为人津津乐道。那么,在21世纪的今天,这一人物有无现实意义呢?回答是肯定的。在小说中,女主人公玛蒂尔德的性格大致体现在三方面:  相似文献   

3.
《项链》是莫泊桑的经典短篇佳作,其主人公玛蒂尔德一直是颇具争议的人物,本文试图站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进行审思,通过主人公玛蒂尔德的命运来分析其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4.
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中的女主角玛蒂尔德富有个性,可关于《项链》的主题,众说纷纭。本文试将玛蒂尔德与俄狄浦斯、包法利夫人作比较,以探寻《项链》的主题内涵。  相似文献   

5.
学界对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短篇小说《项链》的内涵以及其中的女主人公玛蒂尔德形象的解读呈现出了多元化的趋势。学界已经从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阶级批判,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基于本体象征文本探析以及基于女主人公马蒂尔德性格的哲学分析,对《项链》的文本内部及文本外部均进行了详实而深入的探究。本文试图在社会规约的范畴探究《项链》中体现的对于女主人公马蒂尔德以及与其境遇类似的女性潜在的社会规训倾向性。  相似文献   

6.
对于莫泊桑《项链》中的女主人公玛蒂尔德,历来都有各种评论,主要的评价是说她爱慕虚荣。但笔者认为玛蒂尔德在爱慕虚荣之外,还有诚实守信、重义轻利和要强坚韧的一面,其命运使人同情,性格更令人钦佩。  相似文献   

7.
莫泊桑的小说《项链》是文学长廊里的经典之作。笔者在教学中发现,路瓦栽对妻子深情的爱更是造成玛蒂尔德人生悲剧的重要因素之一。正是路瓦栽对妻子深情的爱把爱人玛蒂尔德推向人生悲剧之上。  相似文献   

8.
莫泊桑的短篇小说精品《项链》,以精巧的艺术构思、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出色的心里描写,塑造出外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富有个性魅力的女性形象——玛蒂尔德。然而,自从《项链》  相似文献   

9.
小说《项链》中,莫泊桑安排了一个小公务员的妻子玛蒂尔德以十年的青春含辛茹苦去赔偿一条借来的假项链的悲剧故事,故事精巧自然的构思布局耐人寻味、发人深思,可谓是视线未及而思绪纷起。玛蒂尔德是一个怎样的美丽女子!她的白日梦,她的极度的虚荣心又是怎样的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在对她可恨之余又禁不住产生怜悯之情,然而玛蒂尔德借到项链后的惊喜以及舞会上的风光在文中只有不到二百字就被莫泊桑的如橼巨笔一带而过,这是为什么?为什么不让这可怜的女人再多幸福一会儿,哪怕只有一小会儿啊!却反而花很多的笔墨来写玛蒂尔德丢失项…  相似文献   

10.
《项链》结构艺术探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项链》是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的精品之作,其构思布局的别具匠心、细节描写的精心独到、思想蕴藉的丰富深刻,历来为人所称道。主人公玛蒂尔德,因极度爱慕虚荣而导致“梦想”与现实处境的严重“错位”,终致灾祸;在历经生活的潮起潮落之后,她的性格中的本真部分——善良、诚实、质朴得到了充分的显现,完成了性格的根本转变,最终“归位”,找回自我。玛蒂尔德的心路历程能给世人深刻的启示,这一形象也成为外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独具特质的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11.
对于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中国读实在太熟悉了,几乎所有的中学生都在语课本里读到过它。许多年来,人们对其中女主人公玛蒂尔德的看法,也几乎是完全一致的——她是一个被资产阶级虚荣心腐蚀而导致丧失青春的悲剧形象。但果真如此吗?难道我们从小说中就没有读出别的体验吗?玛蒂尔德丢失项链这一故事的中心事件,对她一生构成的到底是悲剧还是喜剧?她的生活从那一时刻起到底发生了什么转变?她的性格从那个晚上起到底产生了哪些变化?这些看法的确最符合莫泊桑的创作初衷吗……当我们向自己质疑这一系列的问题时,特别是当我们的思想观念有了变化,更加看重本本身的价值而不是某些权威或泰斗的盖棺定论时,我们忽然发现,原来《项链》给我们提供的远远不止我们已经知道的。  相似文献   

12.
莫泊桑不知道玛蒂尔德悲剧的真正原因吗熊木舟对莫泊桑的小说《项链》有这样一种传统观点:一方面承认小说的主题是通过玛蒂尔德醉心奢华、追求虚荣的悲剧,尖锐地讽刺了资产阶级虚荣心,并说造成玛蒂尔德悲剧的真正原因是资产阶级虚荣心;一方面却说小说的作者“并未能指...  相似文献   

13.
《项链》是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的精品之作,其构思布局的别具匠心、细节描写的精心独到、思想蕴藉的丰富深刻,历来为人所称道。主人公玛蒂尔德,因爱慕虚荣而导致“梦想”与现实严重“错位”,终致灾祸:在历经生活的潮起潮落之后,她性格中的本真部分——善良、诚实、质朴得到了充分的显现,完成了性格的根本转变,最终“归位”,找回自我。玛蒂尔德的心路历程给世人以深刻的启示,这一人物也成为世界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独具特质的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14.
曾春晖 《课外阅读》2011,(2):195-195
重读莫泊桑的小说《项链》,小说塑造了美丽动人玛蒂尔德,因爱慕虚荣丢了项链,因赔偿项链而品尝十年艰辛生活。不记得谁说过“女人,你的名字叫虚荣”,虚荣心,女人皆有之。玛蒂尔德向往过高雅奢华的大资产阶级生活,希望在舞会上成为男人赞美的焦点,女人羡慕的妒点。当时,许多小资产阶级家庭都存放有虚荣的染缸,玛蒂尔德染上虚荣之色,也是一种社会存在。可玛蒂尔德因为偶然丢了项链,因为极细小的一件事品尝了穷苦人家的辛酸,不禁令人为其命运唏嘘。  相似文献   

15.
正莫泊桑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大师,世界短篇小说巨匠。他的短篇名作《项链》自问世以来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广泛关注,也是对中国学生产生深远影响的篇目之一。小说中莫泊桑成功地塑造了女主人公玛蒂尔德这个人物形象,其复杂的性格和突转的命运强烈震撼着读者的心灵,为读者留下了一个永恒的话题。长期以来,人们把《项链》中玛蒂尔德被生活捉弄的经历称为悲剧。诚然,在"借项链——丢项  相似文献   

16.
莫泊桑的小说名作《项链》易给人技巧性太强的印象,表现之一:玛蒂尔德丢项链之后没及时向朋友说明真相。这是小说情节发展的关键处,此处似乎确有斧凿的痕迹——作者为了使情节按自己预想的那样发展而有意轻描淡写一笔带过玛蒂尔德的心理活动,紧接着便是十年苦难生活。  相似文献   

17.
但凡拜读过法国文学大师莫泊桑著名短篇小说《项链》的人,无不对文中玛蒂尔德悲剧性的沉浮产生一丝酸楚的叹惋:玛蒂尔德是一个贪图享乐、追求浮华生活、被极强的虚荣心害得失去青春美貌的小资产阶级悲剧人物。在玛蒂尔德这个鲜明的人物形象身上,哪些具有现实的社会意义值得我们借鉴和发扬?又有哪些性格特点要求我们去摒弃和剔除的呢?  相似文献   

18.
《项链》是莫泊桑的代表作之一。小说写的是一位爱慕虚荣的小职员妻子——玛蒂尔德借了一串“珍贵”的项链去舞会上出风头,丢了项  相似文献   

19.
《项链》中的女主人公玛蒂尔德通过丢失项链事件的突变,改变了人生,也改变了她本人的生活态度。作家在塑造主人公丢失项链的过程中,表现的不仅是主人公的虚荣,而且呈现了她爱美、追求美、表现美的精神欲求,揭示了主人公内心坚定、踏实、不向命运低头的顽强和达观,表现了她在特定环境下保持美好心灵的形象,成为文学宝库中的一个典型,反映了作品多样性的主题。  相似文献   

20.
莫泊桑的小说名作《项链》易给人技巧性太强的印象,表现之一:玛蒂尔德丢项链之后没及时向朋友说明真相。这是小说情节发展的关键处,此处似乎确有斧凿的痕迹——作者为了使情节按自己预想的那样发展而有意轻描淡写一笔带过玛蒂尔德的心理活动,紧接着便是十年苦难生活。有人说若她如实相告不就能免去苦难了吗?事实果真如此吗?当时玛蒂尔德如果向佛来思节夫人说明真相,可能她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