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青藏高原的地气加热作用不仅影响东亚及北半球副热带天气变化,还对全球的大气环流有显著影响。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学术界利用定位观测与模型诊断等手段开展了高原不同下垫面地气间能量与水分交换的研究,并取得了诸多成果。然而,因自然环境较为恶劣,以高寒草原为主要下垫面的羌塘高原地区人迹罕至,该区地气间感热与潜热的观测与模拟研究尚付阙如。事实上,高寒草原是青藏高原最为典型的下垫面之一,总面积近80万平方公里,约占整个青藏高原的三分之一。  相似文献   

2.
那曲地区雪灾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那曲地区近30年来发生的17 次不同程度的雪灾天气,从气候分布、大气环流特征及造成雪灾的主要因素方面探讨那曲地区发生雪灾的规律性,对今后进一步提高雪灾的分析预报能力,做好畜牧业生产的气象服务工作,确保防灾减灾工作的顺利进行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根据对那曲地区特殊的地理气候环境实际和那曲地区部分防雷工程设计的分析,提出了在那曲地区的防雷工程设计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分别在完整的防雷工程设计图纸和完整的防雷工程设计说明两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地面逐小时自动站资料、气象信息综合处理系统(MICAPS)提供的500hpa天气图,FY2—2E卫星资料、物理量场等资料对2010年5月8日至9日那曲地区初夏一次全地区性的强降雪天气过程进行了天气学诊断分析,对那曲地区强降雪产生的天气特征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此次那曲地区强降雪过程为北部冷空气与西南暖湿气流共同影响的结果,证实了强降雪产生与风速减弱,雨雪天气来临前本站气压处在相对偏低的位置,且高空辐散,低层辐合具有很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地面逐小时自动站资料、气象信息综合处理系统(MICAPS)提供的500hpa天气图,FY2-2E卫星资料、物理量场等资料对2010年5月8日至9日那曲地区初夏一次全地区性的强降雪天气过程进行了天气学诊断分析,对那曲地区强降雪产生的天气特征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此次那曲地区强降雪过程为北部冷空气与西南暖湿气流共同影响的结果,证实了强降雪产生与风速减弱,雨雪天气来临前本站气压处在相对偏低的位置,且高空辐散,低层辐合具有很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2008年1月19日,受冷空气和西南暖湿气流的共同影响,那曲地区出现了2008年首场全地区性的降雪天气过程.针对这次过程,我们利用500百帕天气图、物理量图、风云2号卫星云图等资料进行天气学诊断分析表明:咸海-巴尔喀什湖之间稳定少动的横槽不断分流下来的冷空气与南支槽源源不断地向高原输送的暖湿气流在高原腹地交锋,造成19日那曲地区出现降雪天气过程.物理量场上显示藏北一线到林芝地区南部为10~20×10-5S-1的正涡度和-10×10-5S-1的负散度的较强辐合中心,与高原上的南支槽相匹配.  相似文献   

7.
那曲冰雹天气的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历史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那曲地区冰雹天气发生发展的时空分布特征、气候特点,为防雹消雹提供了详实的科学依据,提出了可行性防雹消雹建议。  相似文献   

8.
当前,全球气候问题越来越严重,作为气候变化敏感地区的西藏区域的气候效应尤为显著。西藏那曲地区的气候多变,位于海拔4000多米位置的那曲地区的气候类型可谓是多种多样的。文章主要以西藏那曲地区为研究区域,对其雪灾气候特征进行分析,以探讨其雪灾气候的趋势,为做好防灾减灾提供参考,具有积极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利用Micaps资料和地面实况观测资料对2017年7月9日—13日乌拉特后旗高温天气的天气形势特征与物理量场进行分析,探讨乌拉特后旗持续高温天气成因。分析表明,此次高温过程500 hPa受副热带高压影响,中低层受热低压影响,850 hPa温度线在28℃~32℃,地面气压梯度在2.5 hPa及以下;气层稳定,空气干燥(中低层相对湿度20%~30%),辐射增温作用显著;不同的下垫面性质与海拔高度同样影响高温出现位置与强度,下垫面热容量越小,海拔越低,温度越高。  相似文献   

10.
大风是瞬时风速达到或超过17m/s的风,那曲大风日数远比同纬度其他地区为多,大风天气对牧业生产造成一定的危害,为此本文利用2000~2009年大风气象观测资料,对那曲地区中西部四个测站的地面自记风资料分析,探讨那曲地区中西部大风的时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那曲地区中西部大风天气出现的次数相差很大。北部安多大风日数最多,其次是申扎与班戈,那曲最少。那曲地区中西部年大风日数10年间有一个高值年和三个低值年,2009年各县大风日数均达到最高值。那曲地区中西部最多大风日数出现在12月~1月。  相似文献   

11.
通过分析80~90年代典型的四次厄尔尼诺年那曲地区冬半年主要气象要素与气候同期值比较发现,厄尔尼诺年那曲地区冬季为冷冬,气温较常年气候值偏低;0厘米地温出现异常偏低;气压存在偏高、偏低两种类型;厄尔尼诺对降水的影响不是很显著;蒸发量和日照呈减少趋势,没有明显异常变化。  相似文献   

12.
农业是气候变化最敏感的领域之一,易受灾害天气的影响。农业生产是在复杂多变的气候环境中从事的自然再生产和社会再生产过程,生产结果的优劣都与天气的变化密切相关,因此农业生产离不开精确、密集的天气预报信息。如果能够找出灾害性天气形成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就会促进农业生产与农民增收。围场县地貌复杂,山区、山丘、平坝均有分布;农业是其支柱产业,种植业主要有土豆、玉米、谷子等。近年来,随着围场农业迅速的发展,生产结果的不断调整更新、新技术的不断应用以及气象预报事业在农业生产中的不断深入研究,使得农业对气象服务的需求有了很大的变化。原有的农业气象服务内容和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农业生产现状,农业气象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相似文献   

13.
2008年1月11-31日青海省海西州出现的极端低温连阴雪天气不仅具有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强度大等特点,而且无论是降雪量还是降雪日数均在一半以上台站中属百年一遇。本文对这次气候极端事件的特殊性、异常程度、天气与气候背景、大气环流状况等进行了定量分析,并对这次灾害过程的预报效果及气象服务、应急响应等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4.
宁夏南部山区不同下垫面的小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不同季节通过对宁夏南部山区几种不同类型下垫面进行的小气候观测与考察,分析了该区不同下垫面的主要小气候特征(温湿度)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宁南山区不同下垫面气候特征均具有与大气候相似的变化趋势;封山禁牧后,下垫面随之变化,会产生干旱生态景观下的"绿岛效应"、"湿岛效应"和"热岛效应",说明封山禁牧措施对脆弱生态的恢复能起到明显的效果;退耕还林还草、进行植被恢复生态建设,对于促进该地区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根据对那曲地区中、东、西部三个区域代表站2017年以前30年的降水量、平均气温、蒸发量和气候湿润度指数进行时空分析,发现那曲地区降水量呈逐年增加趋势,东部和西部降水量增幅明显,且夏半年增幅贡献率大于冬半年,中部降水量增幅不明显;平均气温随年代呈波动上升趋势,冬半年升温幅度比夏半年高;蒸发量呈逐年减少趋势,冬半年减少趋势较夏季明显;在这种气候条件下,那曲地区气候湿润程度没有上升,反而有小幅下降的趋势。那曲地区继续维持半干旱气候区特征。  相似文献   

16.
利用那曲地区6个气象站1971-2016年逐年月降水量、气温、蒸发量、日照时数、大风等资料,通过线性倾向估计、多阶曲线模拟法等气候统计学诊断方法,对那曲地区近45年来基本气候要素趋势变化的地理分布以及年内、年际变化规律进行了简单分析。结果表明:近45年来,那曲地区平均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年平均蒸发量呈较明显减弱趋势,年平均蒸发量呈较明显减少趋势,年平均日照时数呈逐渐减弱趋势,那曲地区年平均风速呈递减趋势。  相似文献   

17.
山西排放的大气颗粒物向北京输送的个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利用一个多尺度空气质量模式系统,模拟了2002年9月3~9日间山西省排放的大气颗粒物向北京地区的输送过程,以分析下垫面非均匀性和天气条件对输送过程的影响以及源于山西污染物对北京地区颗粒物浓度的贡献。分析结果显示:山西省排放的污染物能够被输送到北京地区,具有明显的输送通道,而且不同地区排放的污染物的输送路径是不相同的。山西排放的PM10对北京地区近地面PM10浓度的影响可达10~30μg/m3,500m高度的影响高达30~70μg/m3。  相似文献   

18.
自动气象站防雷技术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动气象站安装在野外空旷地方,分布在不同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中,很容易遭受雷电的侵袭。为此本文主要根据那曲地区现有八个自动气象站(其中无人自动站一个)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土壤、土质等实际情况,针对自动气象站的防雷技术进行了初步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9.
采用2018年5月1日至8月27日的降水量资料与同期值相比较计算超过历史极大值的站点。2018年汛期全区强降雨过程频繁,与历史同期比降水总量正常或偏多,雨季偏早,多对流天气,强降雨落区重叠等特点。由于高原下垫面过于复杂,中小尺度天气和局地强对流天气预报存在难点,是长期客观存在的全球性问题。针对以上特点,自治区气象台密切监测天气、深入分析数据、预报检验,准确发布预警,服务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20.
房屋建筑的施工容易受到气候与天气的影响,不同的环境条件对施工技术也有着不同的要求,而且我国的南北地区由于地理位置不同,冬季气温差异比较大,土壤的质量也有所不同。在施工的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施工技术,这样才能保证房屋建筑的质量与安全。笔者结合自身经验,分析了房屋建筑工程冬季施工的特点、以及施工的技术,希望可以为提高施工单位的施工水平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