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一、表情对英语课堂教学的作用 表情可分为言语表情和非言语表情.言语表情指语音、语调、语速、停顿、节奏、拉长等.非言语表情指面部表情和体态表情,如目光、手势、姿态等.教师传授英语语言知识时的表情是丰富还是贫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教师在课堂上的表情不仅能使自己的教学言语充满吸引力,提高教学言语表达力,而且能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表情可分为言语表情和非言语表情。言语表情指语音、语调、语速、停顿、节奏、拉长等。非言语表情指面部表情和体态表情.如目光、手势、姿态等。教师传授英语语言知识时的表情是丰富还是贫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教师在课堂上的表情不仅能使自己的教学言语充满吸引力.提高教学言语表达力,而且能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英语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进行语言知识信息交流的过程,为了使这个交流过程更加自然、生动、形象,更加地贴近生活,教师应该恰当地运用自己的表情。  相似文献   

3.
盛光希 《湖南教育》2002,(23):48-48
非言语沟通即人们用身体姿态、实物等传递信息、交流情感。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非言语沟通,就是运用面部语、目光语、手势语等体态语表情达意。 用“真”面部语言 面部表情是内在情感的自然流露,其关键在一个“真”字,切忌矫揉造作。教师面部表情的总体要求是自然稳重而又落落大方。既不能“冷”与“呆”,也不能“油”和“滑”,理想的面部语言应该做到: 自信和友善。教师的微笑是  相似文献   

4.
<正> 课堂教学语言,广义来说,包括教师的口头语言、书面语言以及非言语行为。本文着重谈谈生物学教学中的非言语行为。 非言语行为是指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表情、动作、手势以及师生间的人际距离,它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可与有声的教学语言配合使用,也可单独使用,它在课堂中沟通着教师和学生。其实,在日常生活中,非言语行为也是人们普遍使用的一种重要交际工具。据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宾提供的数据表明:人类  相似文献   

5.
愉悦的学习氛围,会让学生伴随着丰富而快乐的情感体验参与整个教学过程。课堂上教师真诚的微笑、亲切的话语、充满鼓励的目光、表情达意的肢体语言等,均能营造愉悦的课堂氛围,使学生产生积极向上、愉悦振奋的情感体验,诱发其自主学习的内驱力。肢体语言即手势、面部表情、眼神、姿态等非言语行为。  相似文献   

6.
体态言语是英语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通过手势、姿态、眼神、目光和表情等非语言信息来传递教学信息的一种言语活动。这一教育活动与教学效果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快速表达某些教学内容,对于学习基础差、自信心不足的中职生来说具有较强的学习吸引功能。因此,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运用体态言语艺术来激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7.
吴淑丽 《考试周刊》2012,(13):188-188
非语言行为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讲授知识内容、表达思想感情时的手势、表情、姿势和动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言语常常需要从讲话的姿态和表情中取得帮助,创造丰富多彩的语言环境,使讲课内容和讲课者融为一个整体,通过学生的听觉和视觉,在头脑里形成具体生动的语言形象。事实证明:非语言行为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也是教师素质修养中一项很重要的内容。  相似文献   

8.
教师非言语交际行为与课堂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堂教学语言是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的重要保证。非言语交际行为是人类交际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英语教学中有效运用非言语交际行为会增强教学效果、融洽师生关系。因此教师有必要使用诸如身体姿态、面部表情、目光、手势等非言语行为以提升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9.
<正>新课改要求信息科技课程目标要围绕核心素养,培育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在数字世界与现实世界中健康成长[1]。教师的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如何影响教学,相关研究广泛且深入,但对于教师非言语行为中课堂表情的研究较少。为此,笔者以问卷和观察等方式开展研究,借助SPSS软件分析不同表情对课堂管理的影响,判断相关影响在性别、年龄方面是否具有显著差异。笔者基于实证研究,阐述小学信息科技课堂管理过程中教师表情对课堂管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教师调节是指在课堂多维对话过程中,教师借助言语、非言语信号(含面部表情、手势、神态等),作出及时、科学的现场调节的一种教育教学行为。然而,有些课堂在教师调节的处理上有失偏颇。具体表现在:随意型,教师调节缺乏整合与深度;认识  相似文献   

11.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组块教学,旨在发展学生思维,激发学生言语智慧,开发学生的无限潜能。小学语文组块教学能够提高学习效率,优化学习方式,提升言语智慧。组块教学要求教师在合理开发教材的基础上,创新利用教材,将教学内容重新组合,形成课堂需要的知识“组块”。借助组块区分多音字、理解字义、积累语言、推动课内外群文阅读,个性化组块作业助力“双减”落地,让语文学习在课堂真实发生。  相似文献   

12.
人类交际分为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两种,非语言交际作为语言交际的辅助手段,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的非言语行为具体表现为体态语、副语言、客体语言与环境语四种。教师的非言语行为在促进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创设融洽的课堂氛围和增强课堂管理方面起着必要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合理、有效、适时地运用人际空间距离、眼神接触、面部表情、副语言、体态、客体语言、环境语,促进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3.
课堂教学中的非言语沟通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学校普遍实行编班教学,课堂讲授是基本的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一种言语沟通和非言语沟通协调统一的互动过程。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就必须既重视言语沟通,又重视非言语沟通。可以说,一次成功的课堂教学活动必定是授课教师在有效地使用约定俗成的语言符号的同时,艺术性地运用各种非语言符号来完成的。因此,运用社会心理学中的基本理论,研究和分析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非言语沟通问题,将有助于改善授课效果,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一、课堂起学中的非语它符号系统社会心理学研究认为,人际沟通必须借助于一定的…  相似文献   

14.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反馈,是指在师生交往情境中,教师对源于学生的态度、行为、言语、情感、创意和作品等,通过瞬间应对思考后,借助言语、非言语信号(含面部表情、手势、姿态等),再返回给学生的一种教育教学行为。  相似文献   

15.
教师的主要职能是通过教学活动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于是,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便成了衡量教师组织教学能力的标准。笔者认为课堂教学中教师自觉巧妙地运用非言语沟通的理论知识与学生沟通,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非言语沟通的方式 1.距离沟通 就是利用距离的变化与学生沟通,当教师站在与学生位置4——7尺的地方看学生时,就会产生一种控制效应,有时可作适当变动,调节师生间的距离,以引起学生的注意。 2.体态沟通 体态沟通包括身姿语、手势语和面部语。 身姿语包括表达教师思想感情的象征性身姿;补充教师语言的说明性身姿;调整教学进程的调整性身姿。 手势语不同于生活中的手势,它是一种严格地按照教学内容与有声表述相协调的教学形体语,能激活学生的学习情绪,给学生以深刻印象。  相似文献   

16.
陈桂兵 《快乐阅读》2011,(22):31-33
非语言沟通,是指在一些特定场合,交际者不用口头语言或书面语言,而是通过身体的某种动作来表情达意的一种交际手段。在生物教学中恰当地使用非语言沟通,有利于吸引、影响学生学习注意力,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补充和强化课堂言语,促使生物课堂信息量的扩大,对提高生物教学质量,开发和利用课堂上的师生资源有着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课堂语言的姿态和表情,是教师用语言表达思想感情时在外部体态上的自然流露,是教师课堂语言艺术的形态和神态表现。语言学家把讲话时的手势、姿态、动作称为“人体语言”,把讲话时的面部表情称为“副语言”。这种“人体语言”和“副语言”,在课堂教学中起着表情达意的重要辅助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常常需要从讲话的姿势和表情中取得帮助,以创造丰富多彩的课堂语言情境,使讲课内容和讲课者溶合成一个整体,通过学生的听觉和视觉,在他们头脑里形成活生生的语言形象。这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教师对于课堂  相似文献   

18.
课堂教学活动是依靠教师和学生信息交流得以实现的.课堂信息交流主要有言语交流和体态语交流.言语包括口头言语和书面言语,是师生交流信息的主要方式。体态语则是通过面部表情、眼神、动作、姿态、手势、外表修饰等进行信息交流。作为一种重要的交流方式,体态语在辅助教师组织课堂教学和管理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教学中的非语言交流指的是在课堂上师生之间通过面部表情、目光、举止动作等非语言信号所进行的具有明确意义的交流。表情、目光、姿态动作这些非语言交流方式是具有语言功能的.可以称为“无声的语言”.在生活中谁也不能无视它的存在.在课堂上教师更不能忽视它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隐喻认知研究的最新成果证实了隐喻在语言中的普遍性和重要价值,同时也注意到隐喻对外语教学的启示作用,并进行了相关探讨。隐喻的普遍性表明,EFL教师指令性言语中也存在着隐喻表达式,即概念隐喻的语言隐喻表征。本文以隐喻认知理论和二语习得相关理论为依据,借助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和课堂话语分析进行案例分析,旨在验证EFL教师指令性言语隐喻表征在促进学生隐喻能力培养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