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声乐艺术是一门情感的艺术,从其文本构成本体来说,是音乐与文学的联姻,这一本体特征结合声乐艺术的情感美学本质就是曲情与诗情的情感融合,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度创作情感;从其艺术美的本质来说,声乐艺术审美的生成是人声所负载的曲情、诗情和以此为情感依据的声情演绎,也可以说是二度创作情感。笔者从声乐艺术情感论的理论视角,探析声乐艺术的本体构成,即从诗情、曲情、声情三方面及三者的关系上论证了声乐艺术的情感美学特征与意义。  相似文献   

2.
符号论美学视角“抒情诗最值得注意的特点”,是“诗人正在抒发着自己瞬间的情感与思绪”,“现在时态”文学语言的语言形式运用;胡风在《给战斗者·后记》中,将其主客观化合论思想,从“诗”的创作论层面,提升为艺术本体认识的哲学美学原则。中国解放区著名剧作家、七月派诗人鲁煤文学语言的美学个性问题.可以参考上述美学理论开启相关的学术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3.
康德美学的先验方法论原则,一方面应用“反思判断力”去超越美本体从而对本质主义美学进行颠覆,用“先验原理”去为情感寻求必然性从而对心理学美学进行重构;另一方面又应用知性直观去连接先验反思判断力和经验感性表象以求得对审美的正确解释。先验方法论在美学应用中体现的两条最根本的原则——先验反思和知性直观,是理解康德美学两套话语系统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4.
李泽厚实践论美学的问题与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泽厚实践论美学发展至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构成了中国当代美学机体中的主要骨架,然而亦存在一些尚待克服的困难与不足,影响了其理论体系的内在自足性和学理上的进一步开掘。从美的本质与人的本质、实践活动与审美活动、积淀与突破、工具本体与心理本体四个方面反思李泽厚实践论美学,并对相关的美学论争作出回应。  相似文献   

5.
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升面临着消费主义和虚无主义蔓延的风险和挑战。马克思主义美学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实践美学,其核心在于主体通过感性活动确认自我“本质力量”获得美感。这种实践美学可以从自我的内在需要层面应对当前的挑战。马克思实践美学视角的融入需要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确立为达成受教育者的社会需要得到确证的“自由感”,在教与学之间体悟能动和受动的“共鸣”之美。根据马克思实践美学的特征,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需要转变为关注实践性情感,激发主体的自我潜能;针对实践情境,运用总体性方法;根据实践的生成功能,在行动中调适。  相似文献   

6.
方东美是二十世纪将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现代转型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他从“普遍生命”出发探讨生命哲学,建立了以生命为中心的审美价值本体论。在方东美的生命美学思想中,为了宇宙与人生、事实与价值达到统一状态。方东美从心性之学的进路深刻分析并继承与发展了阳明心学的“致良知”学说,从而建立了其生命美学思想中兼容“情”“理”的生命本体。  相似文献   

7.
张敏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25(10):122-125,140
针对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后实践美学”对实践美学的诘难,张玉能提出要“重树实践美学话语威信”,完善实践美学的范畴体系,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新实践美学思想,对实践美学作出了现代性诠释和建构,取得了突出成就,但整个美学界对张玉能的新实践美学思想的研究还比较零散。按照其新实践美学发展的动态逻辑历程,张玉能的实践美学从纵向上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对实践本体地位的捍卫,对实践范畴现代性内涵的初步阐释,对实践范畴体系的多层次展开;从横向上可分为三个层次:实践的多层累性与美,实践的类型与审美,实践的过程与美、美感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实践美学”是近年美学界的热门话题。“实践本体论美学”、“实践存在论美学”和“新实践美学”等,已成为近年一个重要的美学流派。有种意见认为:“实践美学就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美学,而且是中国当代可以参与世界美学对话的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美学流派”,“实践美学已经成为了中国当代美学的主要标志”、“主导潮流”、“一枝独秀”;“新实践美学”已“成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新形态”。这些判断究竟能不能成立呢?“实践美学”的诸多观念需不需要进行理论反思呢?这是美学和文艺理论界特别关心也应予以回答的问题。其实,将“实践”充当本体论并与“存在论”、“现象学”等结合起来就说成是美学理论的“中国化”或“中国特色”的;将某种抽象人性主体的“主观性”、“经验性”和先验范式,某种变种的海德格尔存在主义和某些现象学思想说成是当代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将具有实践唯心论成分的本体观、脱离中国社会实际和真实价值诉求的美学学说,说成它“把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引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这无疑是值得讨论的。 鉴于此,我们组织了这样一组笔谈,就“实践美学”诸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尽管这几篇文章的见解不尽相同,但大都是围绕着一个主题展开的。我们希望通过这种讨论,能引起美学界和文艺理论界的重视,以推动美学和文艺理论的学科发展。  相似文献   

9.
李泽厚与20世纪后半期中国美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泽厚的美学思想,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即五六十年代,七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在这三个阶段,他分别围绕着“实践”、“主体性”及“情感本体”避孕药开了自己的思想探索,这种探索对20世纪后半期中国美学的影响,应予充分估计。  相似文献   

10.
启蒙美学与政治美学是一对既相似又有差异的实践美学概念。从表层结构加以比较,二都带有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但启蒙美学的重心在于个性的自由和人性的解放,侧重于探讨“审美的政治化”,而政治美学则致力于探求“政治的审美化”的内在秘密。从深层结构上比较,二更为相似的形式在于,都试图通过欲望、情感、理性、意志、信仰诸方面的激荡化合作用以期达到“自我的实现”。二更为本质的区别在于它们通往自我实现的路径恰恰是相反的方向。廓清二各自的本质特征对于认识美的规律和美学实践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情感是刘纲纪美学中的重要问题。刘纲纪基于实践本体论,把情感理解为人对现实的一种反映形式,情感的主观性中包含了客观性的社会内容,艺术表现的对象根本上是现实,情感是中介。艺术表现的情感是直观到人的自由本质的情感。情感处在中国艺术与美学的核心位置,氏族时代重视血缘亲情是中国艺术与美学重视情感的历史文化根源。儒家的仁以血缘亲情为基础,仁的实现就是美的实现。道家美学具有超越差等之爱而兼怀万物的博大情怀,楚骚艺术极重情感缘于楚国更多保留了氏族社会的传统。  相似文献   

12.
实践自由与审美自由是两个不同层次的范畴,实践自由是产生形成审美自由的前提和基础,审美自由是在实践自由上的延伸和放大。美感不同于生理快感是超越生理快感的精神升华。以制造工具为前提的劳动实践是产生、形成、创造美和美感的物质基础,人由动物的心理心态结构转化为人的生理心态结构是产生、形成、创造美和美感的生理心理基础,而不断增长的物质化需求则是产生、形成、创造美和美感的源源不竭的动力。美是显现契合人的理想或本质力量并给人以精神愉悦的对象。  相似文献   

13.
在美的关系结构中寻找美之本体的努力与冲动,使美学承担了太多的社会与伦理责任。美学权威正把审美信心从审美主体那里夺走。于是,在美学史上不断以各种形式重申的、属于个人生活领域的体验在当代美学理想中又一次登场。  相似文献   

14.
人类学历史本体论,就是以工具本体和心理本体为基础,重视个体存在的独特性,阐释自由直观(以美启真)、自由意志(以美储善)和自由享受(实现个人审美主体性),重新建构内圣外王的哲学、伦理学和美学本体论,是实践美学的哲学基础和理论基点。  相似文献   

15.
美的本质和人的本质、生活的本质的关系问题,一直是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在这里,我们尝试从美术教育这个视角,初步探讨美的本质与美术教育中的一些现实问题,从美学的范畴以及在美学研究的构架中分析研究学校美术教育的问题,这对研究美学来说,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古代"气"是宇宙、人生的本体,也是美的本体,艺术表现了"气",也就是表现宇宙、人生的真谛,即表现了美.根据"气"的运动、变化、性质的特点,艺术采用"虚实相生"、"动静相衔"、"刚柔相济"等方式来表现美.艺术因其所表现的仁义道德与"气"相融合而具有价值.艺术欣赏就是感知"气",并让生命与"气"交融而体验生命的自由.  相似文献   

17.
英国经验主义美学促成了美学研究重点从审美客体和美的本体向审美主体和审美意识的转变,并把审美经验作为美学研究的出发点,创造性地提出“内在感官”说和“审美趣味”论,深化了对审美活动特点和规律的认识。它使美学由形而上的思辨研究开始主要转向具体经验的研究,形成了以经验归纳和心理分析为特色的新范式,为美学注入了“观念联想”、“审美同情”等新观念。它结合时代特点,对美、崇高等传统美学范畴给予新的阐释,注入新的内涵,以诸多原创性理论丰富了西方美学,并影响着近、现代美学发展。  相似文献   

18.
书法评论语体主要有两种,即论书的本体和喻体。其喻体主要是借助相关艺术语言喻书法艺术之法、书法艺术之美,以音乐语言论书法历来为论书的一种重要方法。书法由点画和章法构成,音乐由音符与和声、旋律构成,二者的组合规律相似;书法之韵与情的表现具有音乐关的特征;书法之关与音乐之关与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同根同宗。  相似文献   

19.
《孙子兵法》不仅仅是一部兵书,同时还是一部集中论“势”的著作。《孙子兵法》对后世艺术美学发展所产生的审美向度上的深刻影响,最鲜明地体现在对“势”范畴的论述上。孙子之“势”既指代“自然之形势”和“内在之气势”,更最终指向“战争之局势”,即综合利用自然之形势和内在之气势而自然形成的对作战形势的控制力与对敌人无形的打击力,并蕴藉着显明的本体美、辩证的理性美和流动的力量美。《孙子兵法》之“势”论在美学史上的影响突出地表现为对传统“势”论的多元化突破,并以“自然—人—社会(战争)”为其逻辑构架。以此为基点,后代的理论家们都不约而同地围绕“势”范畴进行理论阐发、体系建构和意蕴拓展,使“势”最终成为具有深刻审美蕴含和华夏民族特色的经典美学范畴。  相似文献   

20.
实践美学将人类的实践活动作为美的根源 ,强调实践对于美的唯一意义 ,这使它面临一个基本的难题 :如何解释人类对天然之美的喜好。这一难题是现实的———当今人类更为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谐和 ,更是历史的———相较于西方传统美学 ,中国传统美学更加强调人作为自然之一部分的方面。其实 ,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属自然的一面 ,并未被马克思所忽略。这一以人的自然性存在为基础的本然美学 ,对于消解美学研究中的西方中心论 ,创建 2 1世纪新的美学体系 ,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