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我国民事管辖异议机制功能异化的表现   异化,意为转让、让渡、疏远、离间,著名哲学家黑格尔全面深刻地揭示了“异化“所具有的内在含义,他指出,“异化“是主体因自身的内部矛盾运动而否定自身,派生出与自身相对立并压迫、制约着自身的他物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获得有管辖权法院的审判是诉权的应有之意,确定管辖权的规范是诉权保障的重要制度构成,不容规避和违反.面对实践中当事人"争管辖"、法院"抢管辖"的现象,最高人民法院颁布了<关于审理民事级别管辖异议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规定>从级别管辖异议的提起和审理、异议裁定的上诉以及管辖权转移的规制等方面对审理级别管辖异议案件涉及的问题进行了规定,确立了级别管辖权异议制度.<规定>对于缓解级别管辖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具有积极意义,对于诉权保障也具有多方面的制度价值.作为一项司法解释,<规定>也有其局限性.在异议的主体、审查程序、滥用管辖权异议的规制、移送管辖等方面留下了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3.
管辖权异议是一项重要的诉讼权利,然而该权利在实践中并未得到很好的保障。本文结合当事人诉讼权利平等原则和既判力等理论,对管辖权异议中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分析,提出管辖权异议应遵循"一失一限"规则,提起管辖权异议的主体应只有原告和被告,其客体应包括裁定管辖和法定管辖,其对象应包括受诉法院、附条件的受移送法院、受指定法院和受转移法院。  相似文献   

4.
民事诉讼管辖权异议的程序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就管辖权异议程序的几个问题进行了探讨 ,建议设立异议权告知制度 ,进一步扩大异议的主体范围 ,论证了可以异议的管辖种类的法理依据以及管辖权异议的内容和形式 ,文章还就管辖异议权的保障机制作了设想。  相似文献   

5.
法院调解是一种特殊的调解活动,是在人民法院审判人员的主持下,并以中立的调解人身份,在当事人自愿的基础上,促使当事人就民事权益争议自愿、平等进行协商,互谅互让,达成协议,从而解决纠纷的活动和诉讼制度.但在审判实务中,调解权被滥用,出现“调解功能的扩张和判决功能的萎缩”的不正常现象,形成特有的“调解主导型的审判方式”,其负面效应已日渐突显.所以本文拟对我国法院调解制度进行重构.  相似文献   

6.
当事人的管辖权异议权利本为法律赋予当事人的一项重要诉讼权利,然在司法实践中却经常被滥用,究其原因乃是现行的法律对于提起管辖权异议具体条件和其被滥用时的规制的规定过于粗糙,如何在法律上明晰提起管辖权异议的主体,明确具体审限,设置惩罚措施对管辖权异议的有效运行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英国司法制度多为世界各国借鉴之榜样。从对中英两国民事案件管辖制度内容简要介绍入手,归纳建立四级法院体系、为便利当事人而设置初审法院的管辖权、地域管辖的连接点为被告住所地和诉因发生地、允许当事人选择法院和上级法院移送案件到下级法院的共同点,可知最高法院的民事初审管辖权、初审法院管辖范围的依据、地域管辖规定的结构、管辖权转移的情形和条件、法官的专业化程度、案件上诉的条件的不同点,提出合理设置法院、取消最高法院的初审管辖权、推动法官专业化的实现的建议,以期为我国民事案件管辖制度的发展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8.
仲裁庭自裁管辖权原则已被国际仲裁立法和实践广泛接受,它是指在仲裁程序中仲裁庭有权裁定当事人提出的管辖权异议,以决定自己的管辖权,而不是指在任何情况下,仲裁管辖权都应由仲裁庭来决定。而且,仲裁庭的管辖权决定不是终局的.必须接受法院的审查。我国将仲裁管辖权的确认权赋予仲裁委员会不符合国际商事仲裁的惯例,是不科学的,建议我国仲裁制度确立仲裁庭自裁管辖权原则。  相似文献   

9.
论民事诉讼管辖权异议的主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管辖权异议是我国民事诉讼管辖的一项重要制度,但法律对管辖权异议的主体尚无明确规定,导致理论界和实践中一直存在认识上的分歧。本文通过具体分析指出,应当确立原告、被告、共同诉讼人、诉讼代表人、第三人在一定情形下的管辖权异议主体地位,以利于当事人诉讼权利的行使和实体权利的保护,实现诉讼公正和效率的基本目标。  相似文献   

10.
周会茂  尹强 《九江师专学报》2006,25(1):57-59,62
法院调解制度是我国长期以来民事审判工作成功经验的总结,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被国外誉为“东方经验”。该制度是当事人行使处分权与人民法院行使审判权相结合的产物,它对于及时化解当事人之间的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我国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进行,带有强烈职权主义色彩的法院调解制度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司法实践需要,暴露出该制度的诸多弊端,严重阻碍了该制度作用的发挥。本文剖析了法院调解制度的弊端,并提出了改革的设想。  相似文献   

11.
我国现行民事再审制度有两大特色:一是“家长式”干预打造了强势法院;二是再审裁决权的“因案制宜”导致裁决权主体多元化。要矫正民事再审结构,实现再审制度的司法救济功能,必须重新调配当事人和法院之间的关系,注重民事再审制度的衡平。  相似文献   

12.
证据是民事诉讼当事人的重要砝码,是法院审判的依据。当前证据收集制度除传统的辩论主义模式与职权主义模式外,协同主义模式逐渐被西方国家所提倡和认可。2012年新《民事诉讼法》第64条确定了当事人取证的主体地位。文章立足国情,认为当前我国取证仍采用以法院为主的模式。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采用社会语言学中变异研究视角,将民事审判话语中人称指示语的变异描述为个体内部的变异和主体之间的变异.在采用标记理论对其进一步分类的基础上,探究其身份建构功能.研究发现,民事审判话语中人称指示语的变异可以建构多种身份,建构方式体现为突显或搁置被指称对象自身具有的社会身份的某个方面,塑造法律上对当事人有利的身份.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法院民事调解制度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其在促进纠纷的高效解决及实现社会和谐稳定方面的独特功能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得到了新的认同.但是,近年来,我们不得不看到,民事调解的蓬勃发展也给法院审判工作带来了新问题,盲目追求民事调解率的弊端开始凸现,集中体现为当事人利用调解制度进行虚假诉讼的现象时有发生,并开始出现滥用膨胀趋势.因此,在“调解热”的背景下,如何防范当事人恶意调解,促进民事调解工作健康发展,应成为当前司法领引起重视和解决的课题.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国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在司法实践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劳动仲裁前置规则的存在变相地剥夺了劳动者的司法救济权,劳动争议当事人常常因时效问题被法院拒于司法救济的门外,他们的合法权益被侵犯却无处伸冤,劳动诉讼时效制度有名无实。此外,由民事审判机构兼行劳动争议审判权,用处理平等主体关系的民事诉讼程序来审理劳动纠纷,必然会存在损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嫌疑。文章认为,要确实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为其提供可靠的司法救济途径,修改当前的劳动诉讼时效制度和设立劳动法庭是必要举措。  相似文献   

16.
我国法官会议制度在审判实践中存在功能"弱化"与"异化"的双重困境:被"架空"致使咨询与统一裁判尺度的效果不理想,或被"滥用"异化成法院内部的审判决策组织。根源在于该制度运行背后行政化的异化逻辑,表现为组成机制、启动机制、发言机制的高度科层化以及会议决议影响独立裁判等。我国法官会议制度应转变会议运行理念,坚持效益原则,改造功能维度、规则维度和运行维度,推进审判权运行扁平化。  相似文献   

17.
民事弹性时限制度在公正与效率之间发挥着重要的协调作用,然而我国民事弹性时限制度的不良运作,导致审判期间无限延长,使民事审限制度失去应有的规范功能。故应从当事人权利保护的视角对民事弹性时限制度进行新的构建,规范其运行。  相似文献   

18.
执行异议制度是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的两种执行救济制度之一,它是指法院在执行生效判决、裁定过程中,因案外人就执行标的提出异议而对其进行审查与处理的方法和程序。在德国、日本和我国的台湾省,执行异议都属于程序上的救济方法。但在我国.执行异议却是实体上的救济方法,而且提出主体只能是案外人,执行当事人不能提出执行异议。这有违执行功能、降低执行效率及没有充分保护案外人的合法权益,因而应该对该制度进行改进。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我国民事审判工作中案多人少的矛盾日益突出,涉诉信访不断增多,民事审判的公正受到质疑,给民事审判提出了新的挑战。完善庭前准备有利于提高诉讼效率,优化纠纷解决机制,提高法院的公信力。因此,应建立中国特色民事庭前准备程序,确保庭审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20.
我国的民事诉讼法中虽然有“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的条款,但由于种种原因,对此未能很好地贯彻执行。因此,在当前法院审判方式的改革中,把强化当事人的举证责任作为“三个强化”的突破口,这本身是推动改革的一项策略性举动,它将全面促进审判制度的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