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醉翁亭记》(见初中语文第五册)中有“峯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一句。对其中的“临”字课本注为“靠近”,我以为不确切。在古汉语中,“临”的本义是“从高处往下看”,例如:  相似文献   

2.
“莫”字用法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汉语中“莫”字的用法,基本上分作两大类:一是作无定代词,表示没有什么人(事物、处所)的意思;一是作否定副词,当表示一般性否定时,是“不”的意思;当表示禁止性否定时,是“不要”的意思。关于“莫”字的词性,语法学界对第二类没有争议,都承认是否定副词,对第一类却曾出现过不同看法。《马氏文通》将其归  相似文献   

3.
“宠”字在现代汉语中是“宠爱,偏爱”的意思,但在古汉语中有不同的意思.本文就《郑伯克段于鄢》中“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中的“宠”字的各种解释展开论述,认为这里的“宠”字应理解成“荣宠”.  相似文献   

4.
初中教材的几个不同版本,对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文中的“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的“沃灌”,都注释为“浇洗”的意思。参考书中关于这一句的翻译为“服侍的人拿热水给我洗手洗脚”,我认为这样注释不妥。首先《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沃”一词注释为“灌溉、浇水”。贾思勰《齐民要术·种豆“》临种沃之”。“灌”一词注释(1)浇,灌溉《。史记·西门豹传“》引河水灌民田”。(2)注入,倒进去。《韩非子·说颖“》不能饮者,以筒灌其口”。这样看“来沃“”、灌”两字都没有洗的意思。“而沃盥”在古代是一种洗手的礼仪。但在这种情况…  相似文献   

5.
王莹莹 《成才之路》2013,(29):49-50
近些年来,高中语文课的主要内容就是在讲解教材,考试前临时抱佛脚搞题海战术。这两种方法对语文教学以及成绩的提高有没有作用呢?答案是肯定的。对于教材的内容,最有必要讲解的就是古诗文。除了讲解,课后学生还需要必要的背诵环节。比如,有些字在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是不一样的,而且相去甚远。这就需要通过记忆来达到日后知识迁移的目的。像“寻找”的“寻”字,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同有“找”的意思,且常用。但是在古汉语中,它还有一个重要义项,就是“不久以后”(寻程氏妹丧于武昌《归去来兮辞》)。如果不记忆它的古文的意思,  相似文献   

6.
“哪”字有四个读音:nǎ、něi、né、na。《詹天佑》一文中,“哪里要开山,哪里要架桥,哪里要把陡坡铲平,哪里要把弯度改小,都……”这几个“哪”字都读nǎ。疑问词,“哪里”就是什么地方的意思,表示要求在所问范围中有所确定。《挑山工》一文中,挑山工说:“我们哪里有近道,还不和你们是一条道?”这里也读nǎ,表示反问,意思是没有近道。nà这个读音在课文中最多、最常见。《飞夺泸定桥》一文中,敌人看到了红四团的火  相似文献   

7.
在《孔雀东南飞》一文中,有四处用了“谢”字。其中“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一句中的“谢”字不少参考资料都解释为感激、感谢,这是用现代汉语去逆推古汉语之意,是不妥的。我们现在说的“多谢”是感激之辞,但在古代,谢还有“告诉”这层意思。如《集韵·祃韵》: “谢,告也。”《篇海类编·人事类·言部》: “以辞相告曰谢。”《汉书·车千秋传》: “谨谢丞相、二  相似文献   

8.
翻开《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一个“敢”字立有三个义项:①勇敢,敢于。②谦词,有冒昧的意思。③副词,用于反问,有“岂敢”的意思。翻检其他工具书,所立义项也相仿。  相似文献   

9.
《师说》中有“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句.课本给其中“通”加注曰:“通:普遍。”不知所持何据?“习”字未注。“通习”的传统译法是“普遍学习”。我认为这样的解释是值得商榷的。“通”是—个多义词。《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收有它十二个义项,却没有“普遍”的意思.笔者  相似文献   

10.
《鸿门宴》(高二册)一文中,我们认为有以下六个问题需要探讨。 一、“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这句中的“则”字,课本里没有作注,在教学参考书中译为“就”。其实,这句中的“则”字不能作“就”字讲,它是用来表示对比的。在古汉语中,常常是两个“则”字连用表示对比。如《荀子·正论》:“内则百姓疾之,外则诸侯叛之”,表示在国内如何,在国外如何;“则”也可以  相似文献   

11.
在冀鲁豫一带农村中,男子讨老婆方言中有“‘xín’媳妇”的说法,查找多种辞书,却始终难以找出“xín”音 准确代表的汉字。有大学中研究语言文字学的朋友解释:不就找个媳妇么,“寻”呗,中国古音多着呢,你找得过来么?言外之意,“xín”乃“寻”的古音。古音所指何字?如何发生的变音?于是,搬来《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古今汉语字典》及《古今汉语词典》查找,可惜,根本就没有读“xín”的“寻”字;就连《辞海》、《辞源》当中也没有。近读《战国策》,忽然记起“幸”在古代宫廷中所指的意思:“亲近,宠爱。”(“君王…  相似文献   

12.
初中第三册课文《周处》中“为乡里所患”句,课本注释为;被地方上的人认为是祸患。课后的“思考与练习”中也说:“‘为’字在古汉语中有多种意义,具体在这一课中有‘认为’、‘当作’、‘作为’的意思”,要求指出课文中出现的“为乡里所患”、“始知为人情所患”句中“为”的意丈。《教参》据此字指明:此两个“为”都是“被……认为”的意  相似文献   

13.
《周处》(初中语文第二册)的思考与练习第二题是这样的: “为”字在古汉语里有多种意义,具体在这一课有“认为”、“当作、作为”的意思。下边句子里的“为”字,各表示什么意义? 1.为乡里所患 2.义兴人谓为三横 3.始知为人情所患 4.终为忠臣 根据题意,以上四个“为”字,只能是“认为”或者“当作、作为”的意思。然而,实际却并非如此。  相似文献   

14.
人教社高中课本《过秦论》中有一处注释是值得商榷的。文中“践华为城,因河为池”的注释是“凭着华山当做城,就着黄河当做池”。但此处的“城”是什么意思呢?难道是把华山当做城市吗?且不说这一注释的语病问题,单是用原词解释原词的方法就不可取。其实,此处的“城”应解释为“城墙”,原句的意思是秦国把华山作为城墙,把黄河作为护城河,据险而守。按《古汉语常用字字典》(1998年版)“城”字有两个义项:一为城墙,一为城市。如李贺《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这一名句中的“城”就应当是城墙的意思。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城墙”,极易被理解为偏正结构,准确地说,它应是并  相似文献   

15.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对“将”字的注释为:“将出:拿出。将,拿。下文‘将来’‘将汤’的‘将’也是‘拿’的意思。”这样的补充很有针对性,关注到了文字古今词义的变化。但“将”字在文中非常活跃,共出现了17次。仅有的这处注释对全文而言并不完整,注释中对“下文”的列举也有疏漏。有必要对“将”字在文中的使用情况作出更全面、更清晰的梳理。  相似文献   

16.
马慧 《语文天地》2010,(2):35-36
一、问题的提出 “婚”字本作“昏”,“女”字旁后出,“昏”、“婚”是一对古今字。现在我们看到古“昏”字.马上会想到是“黄昏”的意思。《说文解字·日部》:“昏,日冥也。从日氏省;氏者,下也。”冥者。幽也。幽暗的意思。所以“昏”指太阳落山以后天色幽暗的样子.意义有别于古汉语中表示黄昏的“莫”。即“暮”字 。  相似文献   

17.
讲京剧《〈打渔杀家〉选场》时,有的同学问:“渔为动词,是打鱼的意思,那《打渔杀家》中的‘打渔’不就是‘打打鱼,了吗?‘渔’字是不是用错了?”《打渔杀家》中的“渔”字没有用错。之所以有上述疑问,是因为没有理解好“打渔杀家”的意思。“打渔杀家”中的“打”字与“打鱼”中的“打”字意思不一样。前者是“殴  相似文献   

18.
偶读《四川师院学报》1978年第1期《苏轼和<石钟山记>》一文,感到文中对某些词语的理解还值得进一步商榷。现简述于下: “是说也,人常疑之。”的“常”字被讲成“经常”。按:“常”字在古汉语里,除了“经常”的意思外,还通“尝”,有“曾经”的意思。这里的“常”也以作“曾经”讲为宜。郦道元关于石钟山山名由来的解说由于太简略,因此曾经有人对他的说法表示过怀疑,这是可能的。但讲成人们常常对他的说法怀疑,就不大合乎实际了。 “舟人大恐”的“舟人”被讲为船上所有的人。我认为应照课本注释,作驾船人讲。只  相似文献   

19.
《屈原列传》中有这样几句话: “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课本注:夺,夺取。笔者认为,这样解释十分牵强。首先,从“夺”字在古汉语中的意义来看, “强取”、“夺取”之意较常见,另外还有“改变”的意思。  相似文献   

20.
通假字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有的语言现象 ,几乎每篇文言文中都出现通假字 ,必须注意辨析它 ,如果望文生义 ,就会出现理解上的错误。通假字也就是在文言文中用乙字代替甲字的现象。在译意或阅读时必须按甲字的音、义去阅读、理解 ,才能准确地把握文意。一般来讲 ,通假字有以下几种类型。1、同音、形似通假例如 :①“满坐哗然 ,无敢哗者。”(《口技》)“坐”通“座” ,读“zu惏” ,座位的意思。②“系向牛头充炭直” (《卖炭翁》)“直”通“值” ,读“zh姫” ,价钱的意思。③“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属”通“嘱” ,读“zh摮”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