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日,俄罗斯埃克斯摩出版社打算合并自己属下的两家书店网络:“新书店”和彼得堡的“Bykboen”,后者是2002年被埃克斯摩出版社收购的。合并的目的,主要是考虑零售商业系统可以更高效合理发展。据专家预测,2006年俄罗斯的零售商业市场大约在20亿美元左右。市场上现在有12万个图书品种。  相似文献   

2.
李彪 《网络传播》2008,(2):40-41
2006年,被业界公认为是网络视频发展的元年。在风险投资介入下,促使一大批以Youtube运营模式为蓝本的视频分享网站粉墨登场。然而,仅仅一年时间,网络视频投资就由开始的“炙手可热”变成了“烫手的山芋”。视频网站要真正成熟起来有几个门槛不能不迈过。  相似文献   

3.
在业界,2006年被称为中国网络视频元年。在Google公司以16亿美元收购YouTube商业神话的推动下,国内视频网站在风险投资的刺激下,开始大批上马。从2003年起视频网站的数量也由早前30余家激增至200余家。  相似文献   

4.
在业界,2006年被称为中国网络视频元年。在Google公司以16亿美元收购YouTube商业神话的推动下,国内视频网站在风险投资的刺激下,开始大批上马。从2003年起视频网站的数量也由早前30余家激增至200余家。  相似文献   

5.
传统媒体与互联网之间融合的趋势已经出现新的高潮。近年来,受到网络等新媒体的挑战,一度高枕无忧的传统媒体受众分流,广告下滑。为了“救亡图存”,传统媒体再次“触网”成风,纷纷进军网络等新媒体领域。报纸与网络之间相互渗透,资源共享,2006年被称为“报网互动年”。最近电视与互  相似文献   

6.
颜华 《网络传播》2010,(9):70-70
自从Google在YouTube身上投资16.5亿美元之后,国内视频网站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并已成为继音乐、即时通信之后的第三大互联网应用。然而,从2006年优酷CEO古永锵提出“网络视频元年”开始,网络视频行业经历了从2007年的快速崛起,到2008年的“视频牌照”风波,再到2009年的金融风暴,巅峰时近300家的网络视频网站目前只剩下优酷等极少的几家还在正常运营。  相似文献   

7.
《视听界》2005,(3)
富士电视台与活力门近日宣布合作协议,活力门与富士电视台的收购/反收购事件的关键词是“网络与电视的融合”。以此次事件为契机、富士电视决定联手软银投资公司投资宽带内容,通信与广播电视这两个世界的距离开始缩短。从 NAB2005上可以感受到:网络与广播电视已经从技术  相似文献   

8.
马成鸣 《今传媒》2007,(7):54-56
2006年底搜索引擎巨头Google以16.5亿美元收购视频共享网站YoTube,这一收购事件又成为这一年互联网业界的一大焦点.同时,网络视频也以这样的高姿态彻底出现在了公众面前.综观网络视频发展的几年历程,单单从传媒巨头对网络视频共享的关注度可以看出网络视频共享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同时,对于如何定义网络视频,学界却是众说纷纭.  相似文献   

9.
2006年的夏天,属于世界杯足球赛,也属于黄健翔和随之而起的“网络恶搞”——黄健翔也许做梦也没想到,他的片刻疯狂会成为网上娱乐的“星星之火”,并在顷刻之间就肆虐地燎烧了“网络”这片“新兴媒体之原”……这也使“网络恶搞”真正成为2006年备受瞩目的“关键词”。  相似文献   

10.
从2006年起,数字杂志得到众多风投的关注,数十亿元的资金被其纳入囊中。传统纸媒更是把数字化当做未来发展的方向。但是,龙霖投资有限公司下属的G数字杂志平台副总经理曾轶却表示:“数字杂志不是传统纸媒的‘救命稻草’。”3年时间数字杂志发布平台“缩水”近2/3在曾轶看来,数字杂志在中国的“风靡”应该从2006年说起。在2006年年初,短短两个月不到的时间里,国内20多家大型数字杂志发行平台蜂拥上线。  相似文献   

11.
传统媒体与互联网之间融合的趋势已经出现新的高潮。近年来,受到网络等新媒体的挑战,一度高枕无忧的传统媒体受众分流,广告下滑。为了“救亡图存”,传统媒体再次“触网”成风,纷纷进军网络等新媒体领域。报纸与网络之间相互渗透,资源共享,2006年被称为“报网互动年”。最近电视与互联网之间更是亲密接触,动作频频。为了发挥新旧媒体整合的优势,国内部分新闻网站已开始并入传统媒体。[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2006年12月2日,龙源期刊网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了“媒体变局中的期刊蓝海战略高峰论坛暨2006龙源期刊网络传播TOP100排行发布会”。本次论坛发布了“龙源期刊网2006网络传播国内外排行TOP100期刊名单”.并为上榜期刊社颁发证牌。  相似文献   

13.
星岛 《青年记者》2007,(7):25-27
继框架传媒.聚众,凯威点告.ACL媒体等公司之后。中国最大的互联网广告代理商和互联网广告技术提供商好耶广告网络。也宣布“投身”分众传媒的怀抱。而一连串的收购故事,也使“收购狂人”江南春的名头随之水涨船高。本期“传媒骄子“关注《“收购狂人”江南春》。[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邸荣芬 《出版参考》2009,(23):14-15
孔令旗任主编的逐浪网,是著名的互联网文学网站。逐浪网最初由两位文学爱好者注册并做出了名堂,2006年,被拥有大众书局的鸿国集团收购。前不久,逐浪网被鸿国集团以不菲的价格卖给了空中网。国内文学网站并购热潮并未消退,未来几年收购案例肯定还会持续不断发生。  相似文献   

15.
应城市档案馆位于市开发区内,投资近300万元,占地3.4亩,单家独院临街,建筑面积1620平方米,2005年1月动工兴建,同年7月投入使用。新馆启用以来,我们不断完善“四大功能”。2005年,在全省档案馆功能建设评估中被评为优秀等次,2006年底,顺利通过了“省一级馆”复查。  相似文献   

16.
2002年8月8日由著名的网络评论家王俊秀和方兴东共同撰文,正式提出中文“博客”一词,此后,博客真正为广大中国网民熟知。在近几年内有巨大的发展。2005年被称为“博客元年”,2006和2007年被称为“博客井喷年”,它给普通民众提供了一个全自由的网上言论空间。博客可是说是继Email、BBS、ICQ之后出现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是网络时代的个人读者文摘,是以超级链接为武器的网络日记,代表着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工作方式,更代表着新的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17.
王迅 《记者摇篮》2006,(10):34-36
近几年来,网民数量迅速增长,网络成为越来越多人的第二生活空间。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舆论力量也逐渐壮大,一些问题随之出现。本文以“铜须事件”为例,探讨网络舆论中网民公共言论责任的缺失。“铜须事件”简述发生在今年上半年的“铜须门”事件,被称为“2006年最具轰动性的网络事件”。《纽约时报》国际新闻部的头条也关注了此事件,标题是“中国网民强加道德批判”。一位网名为“锋刃透骨寒”的网友发帖,讲述了和他结婚六年的妻子与网名为“铜须”的男子发生一夜情的婚外恋事件。这位苦主还将两人的聊天记录,以及当事人铜须的QQ号码公…  相似文献   

18.
2006年,美国人斯通·威廉姆斯和杰克·多尔西共同创建了虚拟社交及微型博客类网站Twitter(中文名称为“推特”)。2009年,中国最大的门户网站新浪推出了微博的内测版。成为中国门户网站中第一家提供微博服务的网站.从此“微博”这一新兴的网络传播媒介进入了中国网民的视野。经过一年的发展与酝酿,2010年微博已经成为深受中国网民欢迎并被广泛使用的一种网络新媒体。  相似文献   

19.
公司     
《信息系统工程》2006,(3):102-103
SurfControl日响应过滤请求过十亿次,Fortinet双喜临门,BO公司收购Firstlogic公司,福禄克网络收购Visual Networks公司,IP通信,让IBM携手阿尔卡特,AT&T公布2006年网络扩展计划,EMC启动IP Storage扩展ILM战略,SAS助企业建商业智能能力提升中心,启明星辰网关产品再获殊荣,凹凸科技进军网络安全领域。[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从宏观上来看,媒体内部创业早就开始了,我们从2013年的一系列收购案例就能窥见一斑:传统媒体上市公司纷纷以大手笔出手收购网游,先是浙报传媒收购杭州边锋和上海浩方,后是博瑞传播收购漫游谷,再后来就是凤凰传媒收购上海慕和网络.即便是“坚定不移干报业,风吹浪打不动摇”的大众报业集团,也开始由报业集团向传媒集团和文化产业战略投资者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