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0 毫秒
1.
严格监督领导干部的权力运行,是执政党自身建设的一个永恒课题。实践证明,进一步强化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新闻舆论监督、对监督者的监督和加强制度建设及教育是实现监督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
现代政党政治时代,执政合法性是任何政党执政的前提条件。执政党执政合法性基础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历史环境的变迁而处于不断地变化之中。对于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各种复杂的问题对执政党传统合法性的资源和基础构成了严峻挑战。中国共产党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党,着力夯实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以法治规范党的建设,这对于维护和发展党的执政合法性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舆论监督是促进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政治文明是舆论监督的结果,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舆论监督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需要,有助于权力监督和社会公正的实现,同时也是改革、发展、稳定的需要。舆论监督反映了政治文明的本质需要,是现代文明社会须臾不可缺少的,也是政治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4.
舆论监督一直是媒体履行社会责任的一种重要体现,也是媒体树立权威性、公信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媒体不断增加舆论监督类栏目。但是,开展舆论监督必须理性、科学,否则不仅不能起到正确导向、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目的,而且有时还会带来负面社会效应。面对围绕舆论监督而时常引发的各种争议,媒体应反思其在开展舆论监督过程中存在的失实、失度现象,努力追求更合理、更有效、更具有建设性和艺术性的舆论监督方式,使舆论监督发挥最佳社会效用。  相似文献   

5.
社会整合是政党的一项基本功能,实现社会发展目标的均衡、协调和稳定、维系社会各阶层的团结,凝聚社会共识是执政党实现有效社会整合的基本目标。执政党必须具有敏锐的时代眼光和相对超前的执政意识,能在社会变革和时代变迁中深刻调整自己的执政目标和政策导向,主动适应社会的变化和时代的挑战,构建科学有效的社会整合机制。  相似文献   

6.
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做出的一项战略决策,体现了时代的要求,人民的愿望,表明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其理论意义在于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理论,表现为确立执政能力范畴,为党的其它方面建设提供了衡量标准;超越传统思路,实现了理论上质的突破;提出执政党建设新理念,赋予执政党建设时代内涵。其现实意义在于通过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切实解决好自身的体制和机制、观念和素质、作风和本领等问题,夯实执政基础,巩固执政地位。其历史意义在于通过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外交等方面采取切实有效的步骤,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  相似文献   

7.
舆论监督作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新闻工作的一项重要职能,作为现阶段对社会运行中各种行为的一种制衡机制和对偏差行为的纠错机制,对加强和改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促进社会的稳定与进步,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舆论监督的实践来看,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与支持下,在新闻媒体自身的积极努力下,舆论监督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同时仍然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影响舆论监督工作的开展和深化.本文在此基础上对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不足与对策作出一番探讨.  相似文献   

8.
执政党所追求和倡导的意识形态往往体现其对社会价值观的整合方向。如何通过意识形态的变革和创新,实现对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各阶层的民情民意的凝聚和整合,有效引领和整合各种社会思潮,确立社会共享价值观,是执政党肩负的重大历史责任,也是执政党在社会转型期巩固和优化整合功能所必须予以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促进社会和谐奠定了物质基础;建立和发展新民主主义文化,为社会和谐建立了思想基础;同时确定“不要四面出击”的基本方针,采取化解各种矛盾、协调各方利益的基本方法促进社会和谐;特别是加强执政党自身建设,成为促进社会和谐的基本保证。  相似文献   

10.
民生新闻在舆论监督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时代功能。着重从电视民生新闻谈开,分析它对政治、经济国家大政方针所起到的舆论监督功能,分析它对社会文化生活方面的价值舆论导向和繁荣城市文化的功能,从显性和隐性两方面分析它提升市民道德素质的功能。这三个方面是民生新闻舆论监督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讨论舆论监督的几个问题 ,提出 :加快依法治国的步伐 ,才是根本的出路所在  相似文献   

12.
公众舆论对于政党及政府获取政治权威及执政合法性地位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政府进行政治治理及政策调整的重要依据。本文指出,公众舆论影响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与化解,网络群体性事件中公众舆论主体呈现群体极化倾向和从众化特征,舆论客体呈现相对集中化特征。理性公众舆论具有信号灯预警功能和监督机制功能,有助于网络群体性事件的防范与化解。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理性公众舆论的建构可以通过三个方面的措施实现:健全网络管理制度,净化网络环境,提升公众责任意识、法律意识;建构文化精英舆论引导,社会公众话语主导模式;加强舆论监督,建立政府、媒介与理性公众舆论三者健全的结合机制与互动机制。  相似文献   

13.
任何执政党都存在着执政安全问题,这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事实。许多党由执政党沦为在野党的事实证明了这一点。我党执政近60年,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执政安全问题。邓小平同志认为,要确保党的执政安全,不仅要依靠对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和党员干部的自觉行为,而且还要加强党的制度建设。本文着重从学习制度、领导制度、干部制度、监督制度、决策制度建设等方面来阐析邓小平同志关于制度建党的基本思想。  相似文献   

14.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新世纪党建工作的重中之重。应注意:正确处理执政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实现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有机统一;正确处理执政党与国家政权的关系,实现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正确处理执政党与参政党的关系,实现一党领导与多党合作的有机统一;正确处理权力与监督的关系。实现依法用权与监督制约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5.
通过传媒促进舆论监督是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国家越来越自觉地将媒介舆论监督作为一种治理技术.这种治理技术虽然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媒介在舆论监督的过程也出现了记者腐败、媒介权力越界、监督失度等现象,使媒介的舆论监督偏离正常的轨道.1990年代兴起于西方的治理理论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启示.我们提出发挥媒介舆论监督的治理功能,有利于提高舆论监督过程中公民主体作用的发挥,有利于政府与公民的双向互动,有利于把握舆论监督的度并推动舆论监督的法制化进程.  相似文献   

16.
“以德治国”是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我国社会经济步入新的发展时期提出的重要治国方略 ,是在深刻总结国内外治国经验的基础上作出的科学论断 ,有深厚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德治是对法治的补充和对精神文明重要地位的重新认识与把握 ;同时 ,也是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继承我国优良传统文化和加强“官德”建设的需要。在德治实践中正确处理好“德治”与“人治”、“法治”与“德治”、“治官”与“治民”的关系 ,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德治”在治国安邦中的指导地位。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新闻舆论监督的作用和地位逐渐上升,公务人员面对新闻媒体履行职责的机会日渐增多。面对新闻媒体,公务人员以什么样的身份、形象、姿态呈现,不仅规约着行政职责的履行,同时也影响着公务机构的形象。因此,如何提高公务人员的媒介素养,就成为了当代公务机构建设的基本任务。  相似文献   

18.
领导干部担负着联系、组织、宣传群众,把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落实到基层的重要责任.加强对其监督管理,既是党的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19.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它们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之中,二者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一本质要求上具有内在的同一性.一方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其根本指针、基本内容和检验标准;另一方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必须大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它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20.
确立正确的执政理念,健全民主制度,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使执政为民与党的建设有机结合,使执政为民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