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张淑玲 《天津教育》2006,(12):41-42
一、对“师本管理”的依据及内涵的解读“师本管理”是“以人为本”这个充满人性关怀概念的微缩,是“以人为本”在教育管理、学校管理、教师管理中的具体表现。“以人为本”是以人为核心,关照人的生存与发展,尊重人的权利与人格,既有“为了谁”的理论意义,又有“依靠谁”的实践价值。从这个意义上来解释“师本管理”。教师是教育教学过程的核心。教师的成长与进步、发展与提高是学校管理的首要问题。师强则校强,师名则校名“,重教”的关键是“尊师”。鉴于上述论述,“师本管理”的内涵可有以下三层意义。一是要把教师当作“人”的管理。人不仅需要物质的待遇,更需要精神的待遇,精神的待遇体现了人性的意义。因此,学校管理不能仅仅停留在建章立制的基础性的科学化管理,而更应该追求教师对精神待遇满意度的人性化管理,关注教师的精神需求,重视教师的精神价值,提升教师的精神境界,促进教师的精神发展。二是把教师作为学校办学根本的管理。学校办学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要使学生健康成长,首先就要让教师健康成长;学校要使学生全面发展,首先要让教师全面发展;学校要开发学生的智慧和创造力,就必须首先开发教师的智慧和创造力。师兴校荣,师名生高...  相似文献   

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学校作为以培养人才为目的的特殊组织.坚持“以师为本”管理模式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师本管理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坚持以教师为中心,把尊重教师、信任教师、培养教师、  相似文献   

3.
“师本”培养范式就是以教师为本位,一味强调教师在教育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和重要性,一切依靠教师而忽视学生的主体需求和生命创造的培养范式。新时代的人才培养规格要求新型的培养范式,传统师本培养范式愈来愈不能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而因此陷入困境。素质教育和新一轮课程改革催生了“生本”培养范式。“生本”培养范式以学生为本位作为学校教育培养的宗旨,高度尊重和信任学生,关注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它是人本思想的核心体现,是对师本培养范式的解构和合理超越。  相似文献   

4.
曾经在一所学校采访,一位教师的话让我记忆犹新。她说,如果校长把教师当牛,我们就要拼命争取做人的权利;如果校长把教师当人,我们就会死心塌地地做牛。可见,不同的管理理念产生的管理效应是迥然不同的。 “师本管理”的着眼点在人,在这一管理理念下,教师不是学校这盘棋上被随意摆布的“棋子”,而是主动实现学校管理战略、充满生命力和创造性的活生生的人,因此,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关爱人、激励人、成全人,唤醒人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内在需要,在帮助其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中达成学校发展目标。[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以教师为本”的管理主要有三层含义:一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管理,确立教师在学校管理中的主导地位,把教师作为学校管理的主体;二是教师是能发挥积极能动性的、有思想、有创造力的管理客体,而不是一种牛产要素、资源或是完成教育任务的工具这样简单的管理客体;三是注重教师发展的管理,这种管理在本质上就是以促进教师自身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以教师为本”的管理要求学校管理要以尊重人、关心人和信任人为学校教师管理的出发点,以造就人、成全人和发展人为学校教师管理工作的落脚点,  相似文献   

6.
教师专业发展是师资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在探讨教师专业发展的含义和机制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师本管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主张。  相似文献   

7.
“行为导向教学法”最早起源于西方国家,而德国的职业教育发展得最好。其核心是“能力培养”,即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这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迫切所需要的。当前,世界管理已从“物本管理”到“人本管理”,再发展到“能力管理”。现在众多的企业都把劳动从事部门改为人力资源部门,其目的就是把人的能力培养管理作为本部门的核心,按照人的能力安置相应的岗位,发挥其特长,扬长避短。而职业技术学校必须依据“行为导向法”来着重培养学生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在“以人为本”管理的大背景下。实施师本管理成为大学管理工作的必然要求。在阐述师本管理内涵的基础上,从大学教师心理特点、工作研究性特点及大学人才竞争与流动性三方面分析了大学实施师本管理的必要性,并提出了相应策略。  相似文献   

9.
<正>编者按今天我们所有的教育变革,都是为了回归教育的本原——实现人的成长。当我们把学生看作鲜活的生命,而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考试的机器,那么,教师自然也就不再是灌输知识、生产分数的工具。师生的生命成长本就是水乳交融、互相成全的。如今"教师发展"已经成为教育界的高频词汇,从中央精神到地方政策到学校规划,都在强调教师、教师发展之于教育的重要意义。这种对教师发展价值的认识,也是教育变革的一种体现。教师不仅是教育变革的手段或工具,教师的发展本身就是教育变革的内在目标。在这样的认识转变之后,我们还面临着实践的难题:通过  相似文献   

10.
一、人本课堂的基本内涵人本课堂就是以人为本的课堂。在课堂教与学的过程中,做到以人为本,坚持教育发展人、成就人的根本属性。人本课堂是辩证唯物主义者对师本课堂和生本课堂的扬弃,它克服和抛弃了师本教育和生本教育中片面和狭窄的教学主体观——要么以教师为主体,要么以学生为主体;又保留和继承了师本教育和生本教育中积极的一面,并把它发展到新的阶段,强调课堂教学中所有的人——师生都是  相似文献   

11.
皮亚杰和维果斯基在儿童心理学与教育心理方面开创性的研究及其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对教育界和心理学界的影响是深远的。特别是二位巨人在自我中心言语和思维及儿童教育与发展方面的研究成果,给我们当前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当代社会已经具有了深刻的消费文化属性。消费文化为教师角色带来两重危机:一方面,消费把教师角色推向“经纪人”,教师和学生形成了消费者和被消费对象的关系;另一方面,教师不再是学生知识的惟一来源,教师权威地位受到威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惟有积极变革角色,成为服务型、管理型、对话型、学习型教师,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高职院校技能类课程的实施效果直接决定了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将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就感、幸福感、优越感放在首位,将培养学生的事业意识作为价值取向,自觉实施基于"生本"的"师生共研,制定长远规划;动力内化,实现智慧引领;多方联动,搭建训练平台;学用结合,展示学习成果"等策略,是高职院校技能类课程教学必须突出的要点,也是突破目前广泛存在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倾向、"就业导向"下的"功利"与"应试"色彩这两大瓶颈的必然之路。  相似文献   

14.
作者根据“学校管理应以人为中心,以尊重人、依靠人为出发点,以发展人、完善人为归依”的思路,探讨了教师管理应“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与实施主体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试论现代教育的基本矛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育是矛盾的统一体,现代教育具有以下四种基本矛盾: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矛盾、大众教育与英才教育的矛盾、教师中心与学生中心的矛盾、统一教育与自由教育的矛盾,认识这些矛盾对我们理解现代教育中的诸多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试论发展性教师管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传统的教师管理常常忽视和阻碍了教师的发展,而发展性教师管理关注教师的成长和发展,将它看作是学校教师管理的使命和核心。为此,学校管理者要树立发展性教师观,建构学习型教师组织,实施服务式领导,运用发展性评价。  相似文献   

17.
Teacher self-efficacy for classroom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eachers' identity with implications for their teaching quality. Theoretically, it has been described that contextual variabl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for self-efficacy development and its consequences. However,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interrelationships of job resources and demands with teacher self-efficacy, and consequences for teachers' professional behaviors. We extend teacher self-efficacy research by drawing on the Job Demands-Resources model in examining contextual influences on developmental dynamics between classroom management self-efficacy and teacher-reported classroom management, from prior to qualifying as a teacher until mid-career. Participants were 395 primary and secondary Australian school teachers. Longitudinal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showed teachers’ classroom management self-efficacy positively related to aspects of their perceived classroom management, particularly during early career. Between early and mid-career, the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efficacy and classroom management was moderated by early career excessive demands. Implications are outlined for teacher education and school administration.  相似文献   

18.
Torey Hayden’s portrayal of classroom behavior management in her teacher lore, autobiographical writings about teaching children with 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disorders, is examined. Five of her books were sampled: One child, Somebody else’s kids, Just another kid, Ghost girl and Beautiful child. Each of these books unfolds within the space of an elementary age, self‐contained classroom for children with 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disorders. Each technique Hayden used to respond to her students’ problem behaviors in the five books was categorized according to Fritz Redl’s theory on managing behavior problems. Redl identified five strategies educators can use to handle their students’ behavior problems: changing, managing, tolerating, preventing and accommodating. The methodology used to categorize Hayden’s techniques was analogous to constant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documents. Hayden is portrayed through Redl’s strategies as a teacher who relies on managing without consequences and changing techniques. Narrative passages illustrating these techniques are presented. The roles of altruism and student empowerment in Hayden’s storied model of classroom management are presented. Implications for Hayden as a role model for teachers of children with 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disorder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9.
新制度经济学视野下的教师管理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考察.我国教师管理制度设计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重教师"道德人"假设而轻教师"经济人"假设;重视教师管理的正式制度而忽视非正式制度;重视教师管理制度的约束功能而忽视激励功能;重视政府、学校对教师的管理而忽视家长的参与等.基于对以上问题的分析,本文指出教师管理变革的方向应包括:承认教师自利行为的正当性;充分利用教师管理的非正式制度;强化教师管理制度的激励功能;扩大家长参与教师管理的权力等.  相似文献   

20.
面向基础教育和服务基础教育的师范教育改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传统的师范教育因其终结性特征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我国目前师范教育的改革不在于是否建立定向或非定向性的师范教育模式,而在于改革其终结性的特征。改革这一特征,重要的是沟通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加强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联系,这就需要以基础教育为中介,树立面向基础教育、服务基础教育的思想,坚持可持续发展和终身教育的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