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正> 1 前言高低杠向后大回环动作在现代高低杠项目的发展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这一动作的出现使高低杠从绷杠、腹弹动作为主的时代进入了大摆类、高空翻、高腾越的时代。虽然女子高低杠向后大回环动作是从男子单杠大回环动作移植过来的,但由于高低杠不同于单杠,决定了高低杠大回环动作在某些技术环节上与男子大回环不同,并且在心理上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如  相似文献   

2.
一、前言 纵观体操发展史,在单杠项目中下法和脱手再握动作的每一次发展、变化和突破都是与新的较为先进的大回环技术分不开的。如果说老式的挺腹大回环只能完成直体空翻下,而较为先进的“鞭打振浪”大回环技术却产生了众所周知的“特卡切夫”“京格尔”等飞行动作的话,那么在今天应用崭新的“盖浪鞭打”大回环技术,将会使单杠的飞行动作带来一个令人瞩目的飞跃。对于“盖浪”技术的  相似文献   

3.
单杠项目对运动员的绝对力量要求不高,但对运动员的协调用力和肩、髋关节的柔韧要求却较高。而儿童运动员的柔韧素质好,协调性强,关节的灵活好,肌肉又富有弹性,因而单杠是最适合于儿童运动员进行早期系统训练的项目。根据单杠项目这一特点和儿童的生理特点,我把单杠列为了儿童早期重点训练的项目。又根据单杠动作的结构是由两个大半径的回环所组成的。可以说,单杠的一切高质量高难度的飞行,腾越和空翻动作,以及各种多轴转体和复合转体的下法,都是由大回环来完成的。因此,我又确定了把单杠大回环作为儿童早期训练的主要内容。它既是训练运动员前臂肌肉的力量;锻炼前庭分析能力;增加肌肉的弹性和  相似文献   

4.
单杠单臂向后大回环是1979年国际体坛上出现的新型独特动作,它打破了过去认为在单臂大回环通过杠下垂直面时经受不住惯性离心力的作用而脱手的传统认识,从而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重视。第四届全运会上,我国单杠冠车邹利敏在成套动作中也成功地完成了单臂向后大回环。现在国家集训队的付鲁明已在海绵坑单杠上能完成二臂交换的单臂向后大回环、连续二次单臂问后大回环、单臂向后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来,由于高低杠各类动作技术的飞跃发展,作为潮流动作的向后大回环已成为高难动作的连接、高难动作腾越、空翻抓杠及下法的基本动作、基本难度、基本技术之一。自七十年代末期,男子单杠出现了单臂大回环,这给单杠的技术发展带来了一个全新的面貌。在越来越趋向于男子“单杠化”的高低杠上能否做单臂大回环?这一课题自然的提到了教练员、运动员及科研人员的面前,据说苏联、东德、罗马尼亚、美国等运动员均在试攻这一难度;国内也有几个省的运动员在试做这一动作,但是从国内外所有资料中均没有看到  相似文献   

6.
单杠是男子体操项目中弹性强、位置高,容易获得较大动力的器械。器械的这些特点,使运动员能有较充裕的空间、时间,完成各种大幅度的回环、高腾空的脱手再握动作、转体和高难度的下法。因此,它也是一个技术和难度发展都较快的项目。在美国沃斯堡第20届世界体操锦标赛上,单杠前六名选手中就有三名(中国的童非、日本的监物、苏联的特卡切夫)首次使用了单臂大回环,震动了体坛。它不仅打破了过去一向认为做单臂大回环在杠下垂面会因惯性离心力的作用而脱手的看法,而且很快被许多优秀选手加以发展,创造了许多单臂类的难新动作,这可谓是惊人的突破。  相似文献   

7.
<正> 自一九七八年斯特拉斯堡第十九届世界体操锦标赛上,日本监物以双杠大回环这一创新动作获得该项冠军之后,双杠大回环已成为新的潮流动作。它的出现不仅丰富双杠杠下动作的内容,而且使双杠动作的类型在结构上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结合双杠器械的特点,把绕横轴旋转的单杠回环动作巧妙地、创造性地进行了移植,这是一次有意义的创新。因为这一悬垂前摆类型动作起伏大,变化多,惊险优美而且符合规则的要求。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我国双杠大回环动作出现较早,广大教练员、运动员在训练中已经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目前已能完成双杠大回环转体180度成倒立,大回环后空翻成悬垂,大回环接  相似文献   

8.
七十年代以来,体操许多项目都有很多的创新、突破和发展。但双杠项目的发展相对较缓慢。具有一定难度的动作,始终停留在侧的部位上进行。为着突破大摆,创新正大回环动作,使双杠项目发展开辟新的领域、既具有侧向摆动、腾空、静止等特性,又具有单杠正向的大摆、翻腾再握的特点,使双杠动作难新竞出,编排生色多彩,我们试对双杠正大回环动作进行了初步探索和研究。  相似文献   

9.
为了开阔创新之路,丰富体操技术动作内容,提高难度,走我国体操技术自己发展的道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重点研究、设计了单杠、双杠和高低杠几个项目的新颖动作。因为所有的动作都是初步设想;没有实验过,盲目性较大,一定有许多缺点和谬误,请批评指导。一、单杠1、向前大回环挺身腾越屈体前空翻下。  相似文献   

10.
一、关于“单臂类”动作的价值: 我国运动员童非、邹利敏,苏联运动员特卡切夫在沃思堡世界体操锦标赛和我国第四届全运会体操比赛中,成功地完成了单杠单臂向后大回环。这个新动作的脱壳而出,不但使观众喝彩,而且引起了体操界的普遍重视。在全运会后不长的一段训练中,我国有的运动员能在单杠上连续用单臂打二周、三周向后大回环,有的运动员试做了单臂向前大回环,有的运动员用单臂向后大回环接后空翻转体180°抓  相似文献   

11.
对于手的兴趣从事体育运动和其他身体活动时,手指功能的重要性,无须多说。手指的指力总和一般以握力计测定值来表示。体操运动员较之其他项目运动员,并不能说指力非常大;但在作单杠大回环动作时,保持身体不从单杠上脱飞出去的力,足以超过  相似文献   

12.
单杠向后大回环是连接下法的常用技术动作,也是发展回环转体、腾越、空翻再握等高、难、新“飞行”动作的基础,是单杠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动作.怎样使男子儿童既快又好地掌握这个动作?本人拟将多年来的教学训练实践和经验作一些归纳,与体操界同仁们共同探讨一下有关男  相似文献   

13.
1984年北京国际体操邀请赛,有苏联、罗马尼业、民主德国、中国等12个国家的97名运动员(其中女运动员41名)参加。各国派出的阵容较强,是一次能够反映世界水平的比赛。我们观摩了这次比赛,并对高低杠“大回环前后连接”动作作了详细的统计。本文拟作一分析。目前概况当前,国际体操运动发展很快,高低杠尤为突出。它的总趋势是向难新动作继续发展,连接技术更加完善,新难度与新编排不断出现,成套动作难度有所提高,处在一个新的技术发展时期。高低杠自1977年采用男子单杠大回环动作以来,技术上出现了一次飞跃。目前大回环的前连接动作有:腾身回  相似文献   

14.
本文试图通过50格/秒电影图片,结合力学分析的方法,对李月久单杠三周下进行初步的分析,从而找出其主要环节技术上的优缺点。並在此基础上对提高后空翻周转数的可能性进行了探讨,供教练员和运动员在训练实践时参考。单杠后空翻三周下是运动员在单杠上用大回环来连接的一种高难下法,目前国内外能完成此动作的人並不多,我国运动员李月久已能在成套动作中质量较高的完成这一下法。团身后空翻三周下,是运动员从单杠撒  相似文献   

15.
一、倒立在体操中的重要性在竞技体操的八个项目中,哪一个项目都少不了倒立动作。评分规则中也明文规定:“吊环一套动作,至少包括两个手倒立。其中一个是慢起倒立,一个是由悬垂、倒悬垂或支撑开始的摆动成倒立。”双杠自选动作中少了后空翻成倒立、前摆转体倒立、前摆360°倒立、后上倒立、大回环倒立等,就赶不上潮流。自由体操中没有倒立,也要扣分。单杠最基本动作大回环就离不了倒立,如此等等。就体操项目的发展趋势也是如此。鞍马可能出现环上或马头的托马斯全旋做成经倒立的托马斯,经手倒立后空翻下。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在体操男子单杠的难新动作中出现了单臂大回环的动作,这为单杠的新动作编排和单杠动作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内容。从1979年初开始国家体操集训队先后开始攻克这个难新动作。有的运动员由于初学,未掌握动作要领,在练习三、四次以后每个队员都出现胼胝(老茧)撕脱的现象。由于露出神经末梢非常丰富的真皮,运动员感觉很疼痛,严重地影响练习的顺利进行。如何通过治疗来保证运动员不间断地训练,成为攻克这个难新动作急待解  相似文献   

17.
王进 《湖北体育科技》2006,25(3):304-307
单杠正握向后大摆振浪动作是发展单杠高难度下法型、大回环型、空翻再握型和空翻越杠再握型的基础.文章对4种类型振浪技术动作中出现的9种肌肉用力感觉的方法,通过参考文献,经验的传授,进行归纳与总结,得出不同类型振浪技术动作中的各种肌肉用力感觉的方法,并对它们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的重点部位找出有效的训练手段.  相似文献   

18.
前言体操运动的发展日新月异,动作的不断创新、技术的不断改进,对每个从事体操工作的人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低杠,作为女子体操中的一个典型项目,其动作技术的发展始终处于一种多变状态。随着动作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运动器械本身的改进(如杠距由原来的80-90厘米,增加到120厘米),进入80年代以来,高低杠上出现了许多类似男子单杠项目的动作,例:前后大回环、各类腾越、空翻动作等等。向前大回环就是一个具有极强生命力的基本难度动作。目前这  相似文献   

19.
目前单杠向后大回环连接的下法采用了“盖浪”与“鞭打振浪”相结合的技术(下称“盖浪鞭打”技术),然而同样连接的脱手再握动作在结构和技术上与下法有许多相似之处。为了进一步发展脱手再握动作,不妨对二者进行简略分析。一、二者发展之相互关系在采用向后大回环的技术与动作的发展过程中,二者都经过了前三十多年的演变。下法采用的向后大回环技术经过挺腹式——鞭打振浪式——盖浪鞭打式的发展过程。其动作则从简单空翻下——复杂空翻下——高难空翻下。脱手再握动作在前  相似文献   

20.
单杠正握向后大摆振浪动作的力学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单杠正握向后大摆振浪动作是发展单杠高难动作的基础,本文将向后大摆振浪动作按接做不同动作的需要,分成大回环型、下法型、空翻再握型和空翻越杠再握型4种。对各种振浪动作、人体受力情况、能量贮备与转换、振浪速度、用力方向、脱手时间部位等因素进行了定量分析。采用人体力学模型的单杠大摆动振浪动作的计算机模拟对比,指出当前很多运动员采用的大屈体振浪动作与直体大摆振浪动作相比较,能量浪费多,动作不流畅,还易造成运动员肩、腰部损伤,振浪的效果几乎相同。建议在做下法时以不采用大屈体振浪动作为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