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南宋绍兴初,临川为文坛中心之一。韩驹晚年寓居于此,与地方官员、往来名士、本地名流,及佛门高僧等多有往来,交游十分广泛。韩驹与孔传、汪藻、吕本中、徐俯、张纲、曾几等众多文人都有交往。  相似文献   

2.
"二泉"是赵蕃与韩淲的合称.他们作为南宋中后期江西诗派的代表,具有自觉的续派意识,继吕本中<江西诗社宗派图>之后,对该派在南宋中后期的发展脉络作出了较为清晰的描述.在创作观念上,主要是承继吕本中、曾几的"活法"理论. "二泉"的诗歌选本转益多师,体现出与同时独尊姚贾的"晚唐体"迥异的诗学旨趣.  相似文献   

3.
南宋江西诗派中人多为理学中人,或为理学家,或为尊崇理学的人,江西诗学与理学的关系比较密切。江西诗学的演变有其自身的内在逻辑,但理学家的批评也使他们思考在发展中出现的弊端,并自我修正。这主要体现在吕本中、曾几、“上饶二泉”、方回等对诗歌“活法”理论的提倡和诗歌创作中。  相似文献   

4.
三教对曾几清淡诗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宋诗人曾几的诗歌风格主要是"清淡"——清新淡雅。其清淡诗风的基础是其感情的恬淡,而其恬淡的感情则来源于儒、道、佛三教对他思想的影响。因此,儒、道、佛三教是曾几清淡诗风的最终渊源。  相似文献   

5.
魏野是宋初晚唐体的重要诗人之一,他的交游诗是其诗歌作品的主体部分,颇能代表魏野诗歌的风格和成就。本文分析了魏野交游诗的内容题材、艺术特点及其所产生的影响,对魏野的交游诗作了初步探析。  相似文献   

6.
妙悟论     
以禅喻诗,在宋代不算新鲜,最多能说上是一种时髦,禅宗发展到宋代已趋向成熟,一些禅宗典籍如《景德传灯录》、《嘉泰普灯录》、《五灯会元》等应运而生。宋统治者的苟且偷安,以及胡人的大批入侵,使作为统治思想的儒家思想又开始出现或重或轻的动摇,大批文人骚客出没于寺庙禅宗大师之间,寻找他们的第二精神栖息点;而一些禅宗大师为了宗教的甚至是市俗的需要,也和这些文人骚客打得火热。以禅喻诗、以禅入诗、以禅论诗的风尚成为必然,连大文人苏东坡也情不自禁说“每逢佳处辄参禅”。韩驹、曾几、杨万里、吕本中等辈纷纷将禅与诗联姻。可惜,他们仅仅说了些片  相似文献   

7.
<正> “茶山衣钵放翁诗”。但作为“江西诗派”后期的传人,吕本中和曾几所发生的影响,其实足远不止于陆游一人。较杨万里更早就跻身“中兴四人诗人”之列的萧德藻,便“亦师茶山”。而杨万里则正是沿着吕、曾所开辟的通道,才杀出了“江西诗派”的墙垣。刘克庄说:“比之禅学,山谷,初祖也;吕、曾南北二宗也;诚斋稍后出,临济德山也。初祖而下止是。言句至棒喝出,尤径键矣。故又以二家续紫微(吕本中)后”。这种攀比与界定,以其过于夸大了“江西诗派”对杨万里的影响,因而多为人所诟病。但他之所以会降杨万里归于这一谱系之中,而反将曾几的嫡传弟子陆游排斥于外,甚至还编辑《茶山诚斋诗选》来印证,则是因为他确实看出了杨万里诗歌艺术与吕、曾的渊源关系。这种祧继关系,不象陆游那样属直接的师从形式,而是一种简接的濡染与渗透。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祧继关系,较陆游还更能显示出整个一辈诗人在取法  相似文献   

8.
现存最早有关杨时著作的“原始目录”,见载于吕本中和胡安国的两篇《杨龟山先生行状》中。通过对此所录和所遗的考察,厘清杨时著作在宋代的流传、明清时期《龟山集》的刊刻与传播、杨时著作的存佚及其版本源流等基本史实,以此弥补学界在这一研究领域的短缺。  相似文献   

9.
宋代理学家、诗人、诗论家吕本中,出身学术世家,喜结交诗友。在南北宋之际,吕本中率先高标江西诗社宗派旗帜,提出“活法”和“悟入”说,补充与完善了江西派诗论。吕本中存世的近千首诗中,充分体现了他的诗歌理论主张,其中最有价值的是反映“靖康之变”的伤时感乱之作,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0.
初唐诗人杜审言一生经历丰富、交游广泛。本文着重从知人论世的角度,考察他与同时期的著名诗人陈子昂、沈俭期、宋之问、李峤、崔融、苏味道等七住好友交往的详细情况,以期进一步探讨杜审言的交游情况对其诗歌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张籍、王建都以乐府诗而名诗坛,严羽《沧浪诗话》更拈出“张籍王建体”予以褒扬。张籍、王建远绍汉魏乐府,近承杜甫“诗史”写实传统、使其诗作呈现出“重写实、尚通俗、强讽渝”的鲜明艺术特征,并以其对乐府诗的开拓创新与创作实绩,成为元、白领导的新乐府运动的中坚和先锋。  相似文献   

12.
胡仔首次将苏轼、黄庭坚与李白、杜甫并列,确立了宋诗与唐诗平分秋色的文学地位;否定了"苏黄争名"说;分析了黄庭坚的创新精神、某些句法和诗体本自杜甫、对仗句的工整和题画诗的传神、咏花诗的得失;对黄庭坚悉毁"不复淫欲饮酒食肉"的禁戒,从人性的本能角度表示深度理解。  相似文献   

13.
王令的诗文风格显著,思想奇崛。受北宋两位著名人物孙觉和王安石的影响,王令对韩孟诗派情有独衷,诗文带有中唐韩孟诗派的特征。他吸收韩愈的思想并加以改造,提出了“文以载道”、“不平则鸣”的创作主张。在语言风格上,王令借鉴了韩孟诗派的语言特色和修辞手法,追求古拙拗涩、奇崛峭拔。其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将议论情感化,以议论为诗,然而诗中奇崛的想像又使诗歌有了一种浪漫色彩,从而冲淡了议论的理论性。  相似文献   

14.
虞集的青年和晚年均在江西崇仁度过,其文学思想、学术主张乃至人格的锻炼,都深受江右文化的濡染。他接续了欧阳修、曾巩等人开创的散文传统,诗歌则主张"宗唐得古",不满江西末流崇怪尚奇的倾向,力倡平易雅正的诗文风气。虞集的学术思想主张"会和朱陆",融汇诸家学说,此亦深受元初江右理学特别是乃师吴澄的影响。此外,他还与江西籍的玄教中人交往甚密,对道教产生了极为浓厚的兴趣,培育了冲淡舂融的品格。  相似文献   

15.
作为著名的经学家和理学家,胡安国在两宋之际的政治和学术领域的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政治态度上,他倾向于元祜政治和元祜学术,于钦、高两朝介入了一系列重大的政治事件。在学术上,他毕生治《春秋》,其政治和学术活动多秉承春秋大义;以《春秋传》作为批判王安石学术和政治的手段,为洛学的南传和光大、为理学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6.
李开先为明"嘉靖八才子"之一,以其传奇、散曲的成就著称于世,为明代北派曲家的代表,同时又兼善诗文,有诗文集《闲居集》十二集。其诗浅显朴野,不求华艳,不循格律,信手放笔;其文透彻光明、委屈详尽。较之戏曲,更直接地表明了李开先崇尚天然活泼之趣、随笔随心、不尚虚饰的诗文主张,也更真切地展现了他积极用世的抱负、愤世嫉俗的悲慨、暗老豪杰的遭际以及民胞物与的情怀,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7.
王绩以其疏野质朴,清新自然的诗风卓立于初唐诗坛。历经隋唐两朝的王绩,诗文创作不论内容还是艺术风格以及其表现手法,在当时都自成格局,独树一帜。王绩在创作上对唐初诗歌的发展做出了独特贡献,主要体现在推动情景进一步的交融、对诗歌律化的推动及语言的口语化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文学史上,朱右不是因文学创作成就闻名于世的,而是因其文学选本《唐宋六家文衡》而为世人所知。《唐宋六家文衡》接续了南宋以来集唐宋八大家为古文流派的趋势,首次仅集中编选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王安石、三苏"八家"之文,并大幅度提高曾巩散文的入选比例,对曾巩散文的最终经典化起了较大的推动作用。这种独特的安排是朱子理学的不断强化,科举考试机制的长期存在,浙东地区学术文化的理学氛围,朱氏家族的儒学传统,交往群体的儒学观念以及朱右自身"尊经重道"的文学思想等多重因素联合作用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19.
天宝后期至乾元年间,杜甫和许多思想上推崇儒学,创作上以古体诗反映现实民生疾苦的诗人交往,如和他共游慈恩寺且相互唱和的储光羲、薛据、高适、岑参,还有《箧中集》诗人张彪、孟云卿、王季友,可能还有《箧中集》的编选者元结以及苏源明、郑虔等。杜甫和他们进行过诗歌创作的讨论,杜诗中留下了学习他们的痕迹。杜甫此时一改前期的创作风格,用大量的古体诗反映时局动荡和民生疾苦,杜诗这一变化的原因之一是受到这些诗人创作风气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