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海市档案馆主办的《城市记忆一匕海近现代历史发展档案陈列》主题展中,有一张《20世纪30年代工部局董事合影》(以下简称《董事合影照》),说明词是:“五卅运动后,中国籍董事进入董事会。这是工部局中外董事合影”,没有标明确切的年份。《档案春秋》杂志上也刊登过这张照片,同样没有标明年份,让人无法知道这是什么时候的董事会。  相似文献   

2.
我面前放着一张照片,那是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国京剧史》首发式时,我与该书总主编马少波老师的合影,时间是1999年11月18日上午。拍摄这张照片的是与我同去北京出席首发式的上海艺术研究所所长高春明先生。这张照片虽然不算很老,但至今也有近十年了。这张照片使我想起许多往事。  相似文献   

3.
这是一张1925年8月陈云与商务印书馆发行所职工会执委的合影照片。在“中国工人运动史料展”、“陈云故居陈列馆”里都有这张照片的展示。看到这张照片,使我想起其中后排右一的姚先生来。上世纪五十年代,我与这位叫姚松柏的先生有过近一年的接触、交往,并断断续续地听他讲述陈云同志年轻时在商务印书馆的一段革命经历。  相似文献   

4.
陆哨林 《出版史料》2009,(3):124-127
今年第一期《出版史料》有吉少甫同志的遗稿《对一张老照片的回忆——答黄宝殉之女黄川问》,特别是那张“老照片”,让我感到特别亲切,因为我也保存着父亲遗留下来的同样的这张照片。照片中的许多人是我父亲出版生涯中的老朋友,有些还是他走上进步出版道路的引路人和支持者,都是我崇敬的前辈。  相似文献   

5.
答读者问     
《出版史料》2011,(3):75-75
北京读者恒山先生来信询问:本刊2011年第2期封二《开明书店二十周年纪念全体同人合影(局部)》照片的人员具体名单,现特说明如下,并向读者表示谢意:  相似文献   

6.
沈阳市开展了“建立家庭档案,传承社会文明”为主题的“档案进家庭”活动。我在参加“档案进家庭”的宣传、指导示范户建立家庭档案的同时,率先建立了自己的家庭档案。在收集整理家庭档案时,引起许多往事的追忆。我的家庭档案中最早的一张照片是一张12寸黑白照片,这是一张1945年7月10日我父母结婚时穿婚纱、礼服与前来参加婚礼的亲朋好友的合影。这张照片距今已57年,照片中的多数人已与世长辞了,但照片中的每个人的家庭都在延续。每个家庭摇篮仍延续着人类生命的永恒。看到这张照片使我有这样的想法,在家庭档案整理就绪后,静下心来,续编家谱…  相似文献   

7.
2014年10月13日,一位名叫高露的姑娘来到门头沟区档案馆,把一本名为《我的回忆——难忘的岁月》的书捐赠给区档案馆.她说:"这是我父亲的回忆录."笔者翻开书,两张照片立刻吸引了我的注意力.姑娘指着一张单人证件照说:"这就是我的父亲鲁鸣,原名谭潾,土生土长的斋堂人."接着又指着一张与毛主席合影的照片说:"这是我父亲1964年与领导人的合影,毛泽东身后的这个人就是我父亲."接着高露讲起了她父亲鲁鸣的故事.  相似文献   

8.
毕洪 《北京档案》2004,(2):39-41
展现在读者面前的这张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第十七届西画系的师生与模特儿的合影,时间虽已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但照片所传递的信息,仍然给人以巨大的冲击力。这张照片所传达的历史信息是如此丰富,但它同时也就像一个谜团,躲藏在历史的深处,等待人们去破解。上海师大美术学院刘大鸿教授开始注意搜集与这张照片有关的一切东西。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也对这张照片产生了浓厚兴趣,决定和他一起来追寻这张照片背后的故事,要弄清楚这张照片是如何诞生的?揭开这张历史照片背后的秘闻。  相似文献   

9.
手边保存着一张1947年12月1日在上海拍摄的长幅照片。这是当年开明书店股份有限公司的同仁合影。  相似文献   

10.
正笔者在整理老照片时发现一张1949年6月27日拍摄的"中国共产党北平第四修械所支部公开大会全体职工暨来宾合影"。又想起著名红色收藏家金铁华先生曾和我说过他珍藏有一张《新民报》和一张北平第四修械所支部公开大会13人的合影照片,都记录了这次公开大会,并且他还找到照片中的一名党员。为此,我专程拜访了金铁华先生。金先生是新中国的同龄人,他专心致力于中国共产党党史文献的整理收藏。他非常热情地接待  相似文献   

11.
说长道短     
解放日报今年5月18日第7版《海外博览》中刊登的《我看到的胡志明市》一文,作者是美国人波拉克先生。文中试图客观地反映如今胡志明市的人情风貌。文章一开头,就点明了时间:“这几年……”。可遗憾的是,编辑同志为该文配了一张照片“衣不遮体的越南少女”,居然是50年代的照片。这张照片是香港著名摄影家陈复礼先生于1957年摄于越南的,原题为“战后”。据《海外星云》旬刊今年第8期封二对这张照片的介绍云:“这是一幅难得的写实作品,表现法国退出越南后,饱经战乱的越南人民又面临分裂的局面……,这幅作品比较深刻地反映出当时的情形。”  相似文献   

12.
1979年12月,我搭乘最后一趟“顶替车”,幸运地从江心小岛兴隆沙被招到县财税局工作。前不久,我在整理文件时偶然发现税务系统换装时的一张合影,凝视着这张照片,我细细地寻找自己在照片中所处的位置,一个个识别着每一位同事,一幕幕往事仿佛就在眼前。  相似文献   

13.
在纪念抗日战争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的日子里,我拍摄的《切断敌人的供给线》这张照片(见图),曾多次在电视台的节目中展现出来,半个世纪以来,由于这张照片比较有名,被摄影界称是一张“文献性”作品,它高悬在《芦沟桥抗日战争纪念馆》和《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里,照片的画面向中外参观者显示了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英雄气概,它出现在《革命战争摄影作品选集》等全国大型影集或影展中,因而传遍全国,走向世界。这张照片是怎样诞生的呢?  相似文献   

14.
报纸有“补白”,杂志有“补白”,有些书也有“补白”。例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外国名作家传》、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祝你家庭幸福》等,就有很多“补白”。“补白”可以是一篇短文,可以是一首小诗,可以是一组资料,可以是一节或几节名人语录,也可以是一张照片或一幅图画。“补白”不仅可以把版面补  相似文献   

15.
佟福贵 《中国档案》2007,(10):64-65
我有两张照片是20多年前在辽宁省档案馆工作时拍摄的,并珍藏至今。题图为档案馆技术室的同志1984年夏在沈阳北陵游园时的合影(左二为本人)。另外一张是我与时任中共辽宁省委第一书记的任仲夷同志的合影。这两张照片,引起我对往事无尽的回味。睹物思情,这里面,刻着我青春脚步的"烙印"。  相似文献   

16.
1986年秋,一张弥足珍贵的“1925年山东党团员台影’照片,由侨居美国的原济南团地委委员秦缦云从大洋彼岸携来国内,几经辗转,于1998年在山东省委党史委机关刊物《征集与研究》第二期面世。刊物出版发行后,给我县专事史料研究整理工作的同志带来巨大的喜悦和震憾。出现在合影中的山东早期党团员共有21名,而标出姓名者仅有尹宽、朱霄、庆龙甲等3人。照片中的朱霄,是跟昌乐籍早期党员李华亭同时于1931年4目5日被国民党当局枪杀于济南的著名“四五”烈工照片中的庄龙甲,是昌乐籍早期共产党员孟繁锷在济南省立一师求学时的同班同学和入党介绍人。同志们大喜过望地推测,昌乐籍早期党员李华亭、孟繁锷有极大可能参加了这一次意义非同寻常的合影。这一推测,给全体同志带来极大的兴奋。  相似文献   

17.
在朝阳市档案馆的馆藏照片中,有一张微微发黄的老照片。这是著名战斗英雄张立春与他的妻子刘月英在1954年的一张合影。照片上的张立春胸前挂满军功章,英武中透着帅气。……  相似文献   

18.
上海图书馆近代文献部利用丰富的馆藏文献资源,经过五年的整理发掘,在馆藏上百万册近代文献和数万张历史照片中,精心筛选出约12000张记录上海近代历史真实画面的图片,经过考证、归纳,编成了大型图片集丛书──《老上海风情录》,由上海文艺出版社于1998年12月出版。 《老上海风情录》中披露的历史照片中,约有70%是建国五十年来首次同广大读者见面,其“含金量”令前一时期出版的各种“老字号”书刊难以比肩,它向当代的历史研究人员、专家学者提供了一个深入研究上海近代社会历史发展轨迹的最新视角。这套“丛书”分为…  相似文献   

19.
每当我走进浙江省档案馆的陈列大厅,就不由自主地被一张照片深深吸引,而几乎每位参观者在经过这张老照片时也都会默默驻足。这是1930年8月摄于浙江陆军监狱的一张难友合影照片。前排5位虽都戴着脚镣,但他们的  相似文献   

20.
一张老照片折射出珍贵的历史 走进馆长吴建宏办公室,他正低着头在抽屉里找寻东西,不多久他小心翼翼的从抽屉拿出一张老照片出来. “这是一张日本投降典礼签字筹备处全体职员合影照片,拍摄于中华民国三十四年八月十八日,由当时县城一家名叫爱尔特照相馆拍的,场面宏大,人员都非常清晰.它反映出当时芷江在抗日战争胜利受降过程中的历史和地位,是目前国内唯一的一张照片.”吴建宏向记者介绍说,这张照片是还没有展出的,准备在抗战胜利70周年时对外公开展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