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严育洪 《师道》2012,(1):27-28
在学生管理和学生学习中.学生一条“心”的时候很多.有的让教师感到开心.例如纪律收得住:有的让教师感到费心,例如思维放不开。同样,学生不一条“心”的时候也很多,有的让教师感到费心,例如学生之间的不团结:有的让教师感到开心.例如学生之中的多思路。  相似文献   

2.
现今中职学校学生语文水平的低劣是触目惊心的,主要表现在:(一)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中几乎没有什么思考,或者说根本就不愿意思考。上课无精打采,要么闷头大睡,要么窃窃私语,有的连课本也不拿出来,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底下往往是“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合作、探究的自主学习模式无从谈起,教师俨然成了“独幕剧”的主角。(二)写作能力差。作文文不对题,辞不达义,错别字连篇,写作文成了“浪费时间”。而在应用文写作能力上问题更为严重:常见的应用文格式,如书信、条据、启事等不合规范;小结、计划只写三五十字,内容贫乏、单薄,有的高一学生甚至连最基本的请假条也写不好。  相似文献   

3.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会时常发现学生有“走神”现象——有的学生目光直视某一点,“目不转睛”:有时有的学生东张西望:有的学生面带微笑.“会心地”在听教师上课等。实际上他们已经在“心猿意马”了.他们可以说是对教师已经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呢?是教师讲课枯燥而有失精彩吗?  相似文献   

4.
目前,数学课堂教学的“假性互动”现象比比皆是:有的教师在课堂上不顾学生的反应,只顾自己滔滔不绝地讲题,而学生被动地听课,被动地以“嗯、啊”应和,时间一长,必然厌烦;有的教师提问的质量不高,绝大部分问题是引导学生回忆的,很少触及思维层面,更不用说创新与探究了;有的老师课堂上要求学生回答“对”与“不对”,这种类似“打乒乓球式”的一来一回,引着学生“钻圈套”,学生就是有回应也如小和尚念经,只见嘴动,  相似文献   

5.
当下,素质教育观念逐步深入人心,尊重学生人格和个性差异、学会表扬和激励学生已成为教育者的共识。但有的教师却藉此走向了极端:他们认为既然是教育,就应该总是和颜悦色、润物无声、循循善诱的。甚至有些“教育专家”也常常这样“语重心长”地教诲每天和学生打交道的一线教师:要“说服教育”,  相似文献   

6.
据了解,仅仅由于学生一点小的过失就遭受教师惩罚的事经常在学校发生:有的罚“吃苍蝇”,有的强迫学生互打耳光,甚至有的还往学生脸上刺字……人们不禁要问: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可有些教师到底怎么啦?他们哪儿来的这么大“火”?  相似文献   

7.
师琦 《广东教育》2005,(2):47-48
教师的发展是一个长期被忽略的问题。传统的理解总是把学校仅仅作为学生发展的场所,因此,传统教研在功能上更多的是体现为关注研究教材、教法和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关注不够。这导致有的教师从教上十年,其专业发展水平还只停留在入行后的初期水平。有学者认为:“传统学校,在以教师为中心、师道尊严背后,掩盖着的是对教师发展的漠视或遗忘。”  相似文献   

8.
孙子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了解学生,就有可能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有的放失地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教育。教师要做好学生的表率,真正做到“为人师表”加里宁说过:“教师心须好好检点自己,他应该感到他的一举一动都处于最严格的监督下,世界上任何人也没有受着这种严格的监督。  相似文献   

9.
冯璐 《语文天地》2010,(11):54-56
时下.在许多学校语文教学仍然存在一个误区:将“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为本”简单地理解为在课堂上让学生多活动、多说话.为了使课堂显得学生活动丰富,有的教师将动画片、课本剧引入课堂.而实际效果只是徒添了笑料而不能引起深思;有的教师不管什么体裁、题材的课文,都是提出’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将学生活动流于形式;有的教师只是搞机械式的一问一答:  相似文献   

10.
由教师的注重“教”向学生的注重“学”的方向转变。体育教学中有的知识和技能,学生一看就会,一点就懂,甚至技术动作比教师做得还规范,这时如果教师仍然按部就班地“教”,学生“学”起来就索然无味了,如:在教学篮球“运球上篮”时有的学生已经很熟练了,可教师还在讲解、示范,让学生重复练习,使学生感到乏味、无兴趣。即使有的技术动作很难,教师一味的去“教”,而不管学生能否“学”会,也是费时费力而达不到“教”好“学”成的效果,所以调整好“教”与“学”的比例,充分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和需求心理,适当适时地“教”,把学生的“学”放在重要位置,是教师角色转变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1.
课堂上遭遇“南郭先生” “滥竽充数”的故事在我国可谓家喻户晓。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也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有的学生装模作样地操作,实际心猿意马;有的看似在讨论问题,实则嘀咕与学习无关的内容;有的高呼“学会了,不必再讲了”,却不会应用操作解决问题……以致教师总是被学生的种种假象蒙蔽。只有到考试时,许多问题才会暴露出来。  相似文献   

12.
由于几千年的“上智下愚”的中国文化的影响,教育在传统的意义 上,主要指教师居高临下的一种赐予,并且这种赐予似乎都是教师通过声音方式,从口里“ 讲”或“说”出来的,声音充斥学生周围,“听”成为学生接受知识的主要途径。现在不能 体罚学生了,教育似乎就等于“叫”:教师的讲课声;校长的教导声;班主任的批评声;父 母的唠叨声,特别是,有的班主任坚信:“说你听、你就听,不听也得听”。学生们大多生 活在一个声音世界,在有的教师眼里,似乎一个个学生除了耳朵,什么也没剩下,这句话对 不对,老师可以扪心自问。一声音在传递…  相似文献   

13.
一、管理困境:被“统一性”埋没的“有效性” 一位骨干教师来到校长办公室,单刀直入地说:“校长,只要你每个月多加两百块钱给我,我就保证把这个毕业班的成绩搞上去。”校长在片刻的震惊之后,疑惑地问:“为什么要多加两百块钱,你才能把这个班的成绩搞上去呢?既然你有能力把这个班的成绩搞上去,又为什么不愿意这么做呢?成绩上去了对学生多重要呀,对学校也是一件大好事,也有利于你自己的专业发展呀!”该教师觉得很委屈:“让学生成绩更上层楼的确让学生与学校都受益了,但我付出了比其他教师多得多的时间和精力,可我又能得到什么呢?”  相似文献   

14.
在音乐教学中,常听到教师这样抱怨:“给这些学生上音乐课简直是对牛弹琴!有的学生交头接耳,有的学生画画、叠手工,有的学生玩游戏,就是专心致志听音乐的少。”  相似文献   

15.
俗话说:“字如其人。”一手好字往往就是一个人的名片。然而目前小学的写字课,带有很大的随意性:教师不善指导,有的教师仅仅看学生写了多少遍.有的甚至让学生自写;有的即使给予指导,也不得要领。不能严格地训练学生,导致学生写字姿势随便。字写得不规范,教学效果不佳。下面谈谈本人的教学体会。  相似文献   

16.
佘同生 《广西教育》2010,(13):12-13
误区——只见景美、情美,不见言美 一位教师教四年级《乡下人家》一课。在初读课文、学习生字之后,教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乡下人家美不美?”学生齐声回答:“美!”教师顺势板书一个“美”字,然后问:“那么我们先学课文第一段,看看乡下人家美在什么地方。”学生匆忙读~遍之后,便议论开了:有的说瓜架很美,有的说瓜藤很美,有的说结出的瓜颜色很美。这样学完一段,再学第二段,直至学完全文。  相似文献   

17.
一、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根据教材的特点,在教材内容相宜处,教师可通过设疑“引而不发”,让学生去求异,进行发散思维训练。例如,《司马光》一课,讲司马光“使劲儿砸那口缸”救孩子,这种做法是对的。教学时,教师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但是,除了“砸破缸”以外,还有没有别的办法救孩子呢?在这里教师要抓住时机引导学生求异:“使劲儿砸”是什么意思?不砸缸行不行?还能想出别的办法救出孩子吗?一石激起千层浪,问题一提出,学生的思维立即活跃起来,积极思考救孩子的各种不同的办法。有的说:用手去拉;有的说:用竹竿去捞;有的说:跳下去救;有的说:把缸推倒;有的说:回去叫大人来。  相似文献   

18.
随着绿色课堂的不断完善,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发生了许多变化.教师的“冷面孔”少了,“好!”“不错!”“真棒!”等鼓励性的语言迅速“升温”。有的教师对学生回答的评价仅限于知识层面上的对与错;有的教师简单地重复学生的回答,挤占了本该属于学生的时间;有的教师对学生的错误回答则采取了简单的否定方式,对学生的作业评价仅限于对或错。从而弱化了教师评价的功能。绿色课堂在“课程评价”方面,  相似文献   

19.
日前有机会听了某小学的一生数学课,课题是《万以内的加法门二进位)》学生自学新观后教师在黑板上出示了一个加法竖式:481+12OS,但被加数的个位数‘“1”对着加数的十位数’*’,竖式有意错位了。教师让学生判断正误,绝大多数学生踊跃举手发言,有的已情不自禁脱D而出\了!”这时,教师问:“错在哪里呢2”有的学生回答:“数位没有对齐!”有的说:“上下对错了。”显然,学生的判断是正确的。此时,课堂气氛是活跃的,学生情绪是高昂的,教师的设疑是成功的。但这时教师说:‘俄不同意!谁再来说说。”就这么一句话犹如对学生当…  相似文献   

20.
案例一:教学三年级“长方形的周长”。教师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学生思考后.有的说:“今天是一个晴朗的日子。”有的说:“这是一个美好的日子。”有的说:“是世界环境日。”可这些答案都被老师一一否定了。看到学生实在猜不出来。老师提示说:“今天是一个和老师有关的日子。”终于有一个学生说!“是老师的生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