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神性写作和日常写作作为不同审美观照下形成的两种不同文学实践方式,它们在叙事形态、情感方式以及审美境界、艺术想象力上都迥然不同。在当前的汉语文学写作中,尽管两者均有缺失,但是尚处不成熟状态的神性写作仍然显示了对汉语文学长久以来只有社会—政治之维的单一局面的冲击,并将与宗教、与神性对话的崭新维度引入了文学审美,为拓展文学空间,奠定文学的现代品格提供了某种可能。  相似文献   

2.
文学史写作是当今文学研究中的一股热潮,但佳作寥寥。本文以现代通俗文学史观念为例,辨明文学史写作中反文学史意识的失误和后果,强调坚持文学精神是文学史写作的核心问题,并从文学史应有的文学意义角度,进一步阐明文学精神在文学史写作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国内对文学的本质与反本质主义的研究思路源于现代文论与后现代文论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导致了学界对文学的本质探讨只破不立。韦勒克在《文学理论》中对文学本质的辩证研究方法和他对文学与文学理论特殊与一般的源流关系的强调,成为连接现代文论与后现代文论的桥梁,也为我国当前理论研究提供新的契机。  相似文献   

4.
惠兆阳 《华章》2007,(3):126-126
在后现代浪潮中,美国的"黑色幽默"文学开创了小说之先河的美国作约瑟夫?海勒也因此成为划时代的人物而载入文学史册.书中收录了十二位作家作品中的精彩片断.它的艺术特征可以概括为:"反英雄"式的人物,反小说叙事结构,用喜剧手法处理悲剧内容,在"黑色幽默"中,这三点特征都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5.
新世纪大众传播媒介不管是对社会还是对整个中国文学的影响都是巨大的,而人们从这个角度对当前文学发展状况的梳理还欠清晰。从文学的创作主体、文学的传播媒介以及文学作品的受众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述了新世纪大众传播媒介对当前文学写作的巨大冲击甚至解构。  相似文献   

6.
后现代主义文学是对现代主义文学全面的反叛。后现代表现为无边界、无等级、反结构、世俗化、纵欲狂欢、身体中心的特征,身体写作是后现代文学的中心内容。中国后现代主义诗论全面地体现了这些特点,但是由于认识的局限及其他原因,中国的后现代主义诗论和现代主义诗论一直互相渗透,纠缠不清,颇具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7.
回顾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其中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它对“自由写作”的刻意追求。由于许多大师表现出对自由写作的深深地眷恋和不懈的尝试,就写作上表现出的自由度而言,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达到了前无古人的高度。探其原因,从外在社会文化方面看,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它是西方“现代性”文化语境下的产物;从文学自身的内在发展来看,它是近代西方文学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从美学角度看,“自由写作”则正好表现了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对传统文学美学追求的反叛特性。  相似文献   

8.
非自然叙事是21世纪后经典叙事学所关注的新兴叙事现象,它主要关注世界文学现代以来的非自然叙事特征,即对于前在叙事伦理的反拨和对“不可能之事”的书写,由此生发出反模仿、反认知和反人本叙事。在中国新时期文学的叙事史中,意识流、黑色幽默、魔幻现实主义、新写实主义等文学思潮和叙事重复、叙事圈套、不可靠叙事等写作方法鲜明地体现了非自然叙事的特点,在反模仿、反认知和反人本的层面不断发展延伸,呈现出愈发多元的创作面向,进一步发掘了新时期文学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多少年来,叙事写作经历了12年义务教育的训练,大学一年级又学习了“基础写作”的课程,确实使学生在选材、立意、表达上都有方方面面的进步。可是绝大多数人依然没能摆脱“学生腔”。为什么?——缺少文学意识,文学思维,文学韵味。这里以李若晴同学的《天裂——疫下》与学生腔写作比对,做一些浅易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应用写作教学不应拒绝文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天然 《莆田学院学报》2004,11(1):39-41,91
应用文与文学作品虽有区别,但自古就难有明确的界限。现代应用文与文学更是日益交融。现代应用文借用文学体式,使用文学语言更是屡见不鲜,因此应用写作课不应拒绝文学,适当讲些文学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本篇系于“海外华文女作家协会”双年大会中一场演讲的内容,所以不采纯粹科学方法研究报告的形式,写成严肃的学术论文。心态尽管认真,愿书之以轻松笔调,俾可轻松读之。以宏观视野觅寻探究自古至今“女性书写”成长的轨迹,凡有阶段性前行的变化,便是我所说的跨越。题目虽大,不拟纵思跑马,跑遍每个角落,只以有限的资料作有限的事,观察历代文坛大势与女性书写在各时代的定位。论文由“从一本书鸟瞰中国文学史长河中的女‘流'”、“跨越的符码——抽样人与事”、“笔触情欲世界”三方面切入。昔往的男性中心社会常称女性为女流之辈,语势轻蔑,但在文学史长河后浪逐前浪的洪流中,“女流”并未缺席,以《中国古代女作家集》做为主干,探讨女子文坛的大势与在整个文学界中的地位;成为跨越的符码,当然不是一般的文学女子,能与众文学男士相提并论,或在各文类有开创性成绩、特殊造诣的女性是所选的抽样;对于以往隐讳暖昧而今天似为小说中必然的情节的情欲书写,文内展述历史也抒出己见。  相似文献   

12.
都市文学作为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应运而生的一种文学创作与阅读的新的审美文化现象,在获得人们广泛关注的同时也引发了大量争议,主要是针对当前都市文学界定的不清晰及其外在特征和内在价值体现等问题。都市文学到底是消费至上,还是人文关怀至上,这是文章所要探讨的内容,并且文章更倾向于对后者的认同。  相似文献   

13.
儿童文学创作既有文学创作的共性,也有儿童文学创作的个性。儿童文学创作的共性是,它和成人文学创作一样,也是主体和对象的和谐统一、生命融合。儿童文学创作的个性是由儿童文学的作者和读者的不一致性(主要是读者的特殊性)决定的,儿童文学是成人写给儿童看的文学,读者(儿童)的心理特征、接受程度和审美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儿童文学创作。儿童文学创作的个性主要表现在创作主体的二重性、创作对象的限定性、文学形象的特殊性、创作风格的空灵性、语言表达的浅近性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90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在文坛上已牢固地确立了自身的存在,并在短期内达到繁荣。在绚烂之极后,女性文学无论是创作还是批评都渐归于平淡。繁荣后为什么会停滞不前?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女性文学中表现出来的女性意识、对男权文化的挑战,以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更好地确立发展方向,都值得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15.
萧红的香港学创作对她的学史评价相当重要,与战时的主流学进行对照,她的创作显示出边缘的姿态,其差异性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战时学主题的深层思考,真正继承鲁迅遗风,捍卫启蒙学,而不是屈服于战时的主流,改变自己的学写作态度;二是感情基调的差异,主流学要求的是热的情调,而萧红却是在冷静的思考中以冷的情调叙说自己多重身份的感同身受,并以学的悲剧性作为支撑;三是写作手法与写作风格上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6.
活跃于20世纪的英国作家毛姆一生著述颇丰。文学界与批评界对其所属文学流派及其创作风格的划分和定性则一直有着较大争议。大多数学者将毛姆定性为自然主义作家,另一些人则认为他更多地继承了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试从毛姆包含了自然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多元化的写作风格出发,对他的个性化的文学创作和独特的复合型的文学流派进行解读与分析。  相似文献   

17.
伴随着商品经济的骤然兴起,一种面对个体生命自身的意义和价值的"个人化写作"在90年代成为突出的文学现象,它对当时的文学秩序和平庸的写作予以激烈的抨击,表达了自身的文学理想和纯粹的创作理念:拒绝普遍意义的话语实践,疏离意识形态化的重大题材和时代的共同主题,更重视个体感受力和想象力,以个人性、主观性、内在性为表现特征,以自言人身份进行书写的个人化叙事。"个人化写作"的创作实践试图通过对日常生活还原式的客观呈现来刺穿"常人"的坚硬外壳,表达了对经验遮蔽下人类生存的哲理化追问。但是在日渐强势的消费文化影响下,标榜"忠于自我"的"个人化写作"为我们呈现出的却是一种几乎无可避免的欲望化奇观。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富于生机的迁谪文学,它的终极动因是什么?在迁谪文学中所表现出什么样的主要矛盾、又有哪些次要矛盾,这些矛盾对于迁谪者的心理与迁谪文学的产生起着什么样的制约和制导作用?本文试图逐一分析并解答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9.
俄罗斯的社会转型和文化转型深刻地影响了俄罗斯文学的发展进程。90年代初期,俄罗斯文坛论争比较尖锐。社会转型分化了纯文学的队伍,造成了一段时间里文学创作的滑坡;大众文学对纯文学的冲击及其影响也日益清晰地显示。中期以后,文坛开始趋于平静。处于转型期的新俄罗斯文学呈现出与此前的整个20世纪文学不同的风景,许多作品以鲜明的时代色彩和令人心悸的追问、探求和思考引起读者关注,文学的艺术魁力犹存。  相似文献   

20.
新加坡游子文学创作体现出海外游子文学与中国文学传统的密切关系。在不同的时期,游子文学的创作受到经济、社会、文化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呈现出不同色彩,其早期的创作全面继承了中国文学传统,转型期中国文学传统渐渐式微,但海外游子文学创作始终没有与中国文学传统决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