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史学习》2002年第10期上刊登了刘名儒老师的一篇《关于“攘外必先安内”》的章,在这篇章里刘老师认为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是“1932年在庐山‘清剿’会议上正式提出的”,其实,早在1931年11月,蒋介石就已经正式提出了“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下面我们就这个问题及“攘外必先  相似文献   

2.
仔细拜读《小学教学》2009年第7—8期刘松老师的《“打电话”教学预案》后,为刘老师巧妙的引入、循循善诱的展开和幽默风趣的风格所折服。我们组织了几位骨干教师对刘老师的预案进行实践——反思——再实践,颇有收获.但也有一些困惑和思考。现撰述如下,以求教于刘老师和各位行家。  相似文献   

3.
本刊2005年第5期登载了李庆坤、宋允营两位老师的《信赖,创造了美好的境界》一。拜读之后,笔有不同的看法,现谈谈一己之见,与两位老师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4.
贵刊2005年第10期刊登了刘老师针对本人拙作所写的《这类句子就是病句》一文,笔者读后,仍未敢苟同其中的观点。在此,笔者有几个问题,想与刘老师商榷。  相似文献   

5.
看了贵刊1998第4期刘昕老师的一篇《谈<在仙台>第一自然段的教学》后,我觉得有些地方要和刘老师商榷.  相似文献   

6.
《小学教学研究》2004年第6期第21页上刊登了刘兴容老师的一篇《我认为课本中古诗词不宜配插图》一文。其中见解,虽有些道理,但刘老师忽视了一些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读过《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旬刊2013年第4期刘娟老师《将教参请下神坛》一文后,钦佩作者对教参的反思和借用教参之“错”的勇气,但对文中的部分观点及分析等不敢苟同,现提出浅见就教于刘老师及诸位方家。  相似文献   

8.
《语文教学通讯》2002年第期发表了刘晓晔老师《高中新教材文言文背诵篇目剖析———一次辩论所引发的思考》一文,并特地加了编者按。对于该文,笔者拜读再三,反复思考,窃以为其文核心之所在乃是刘老师鲜明地表达了对文言文背诵要求的否定态度,而正是对于这一点,笔者不敢苟同。故不辞浅陋,粗陈于下,以期与刘老师等同仁商榷。诚如刘老师所统计和调查的结果那样,现行高中新教材背诵篇目繁多,而学生背诵和巩固的实际结果,却往往使人失望。因此,刘老师感叹道:“多么悲惨的事实。”“投入巨大,效益几何?”并且,刘老师紧接着列…  相似文献   

9.
刘春兰老师曾于2009年10月在《物理教学探讨》第10期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万有引力是重力吗?》的文章。在文章中,刘老师提出了万有引力就是重力的观点,笔者对这一观点持不同的看法。具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0.
高子阳 《江苏教育》2000,(12):30-31
读了《江苏教育》2000年第6期朱玲老师的章,笔认为,我们不仅可以借鉴朱老师中所述的内容,更重要的我们还要思考美国的孩子为什么喜欢写作?他们是怎样认识作、写作的?从高刚的《从孩子的作看美国的小学教育》及其子高翼的章,从黄全愈的《素质教育在美国》等章、书籍中可以看出美国98%的孩子喜欢写作,但是,  相似文献   

11.
拜读了《湖北教育·时政新闻》第九期刊登的《难下的"桂花雨"》一文后,我心中有一点想法,在此提出来和刘老师商榷。纵观全文,我认为把"桂花雨"给孩子们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事。  相似文献   

12.
正为增强学科教研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深入开展学科教学常态研究,充分发挥教研员对教学工作的"研究、指导、引领、服务"作用,促进教师及教研员自身的专业成长,黑河市教育研究院从2013年3月末组织开展了教研员"跟踪式听评课"活动。2013年10月24日,我们听了黑河市第四中学刘海波老师执教的《温度》一课,此课为新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中的第一节。由于刘老师的精心  相似文献   

13.
1月18日晚上,我来到快乐作文班,刘老师把我叫到跟前,拿出了2003年1-2期合刊的《少年作文辅导》,翻到第八页问道:“宇航,这篇《我也受贿了》是他抄你的,还是你抄他的?”我一看,天啊!这不是我写的那篇登在2002年第11期《作文报》上的作文《我受贿了》吗?除了题目多了个“也”字之外,文章内容几乎一字不差。顿时,我急得直摇头,气得直摆手,大声说:“是他抄我的,上面还有您亲笔改的地方呀!”刘老师笑了:“你回座位去吧。”唐丹阳同学,你为何要这样?你为何要这样呀?是为了“功名利禄”,还是为了在别人面前…  相似文献   

14.
张跃 《教育与职业》2004,(16):36-36
本刊2004年第一期下半月版的卷首语,是作家冯骥才的《珍珠鸟》一文。阅后很是新鲜,文笔清新流畅,叙事状物给人以自然天成的惬意感。这些还倒在其次,行文的点睛之处更任于文章结尾的神来之笔:“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相似文献   

15.
简快作文     
读了贵刊2006年第1期刘盂斌老师的《“少一人”少的是谁》的争鸣之作后.我被刘老师锱铼必较的精神所感动。我认为.做学问之人就应谈有如此态度。但反复咀嚼又觉有不妥之处.不吐不快.想借本刊与刘老师交流.也希望各位同行、专家指正。  相似文献   

16.
《世界知识》杂志今年第5期刊登了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黄安年教授的章《从“认识到”到“承认”——中美〈上海公报〉和〈建交公报〉中的不同表述》,中批评了人民教育出版社所编高级中学《世界近代现代史》教材有关这个问题的表述。章发表后,本刊编辑部陆续收到一些中学教师的来信来电,询问应如何在教学中讲解《上海公报》问题。究竟是教材表述错了,还是黄先生的章有误?为此,本刊采访了人民教育出版社有关同志。  相似文献   

17.
读完刘老师《当老师还有什么意思》一文,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因为刘老师道出了一部分一线教师内心最真实的想法:美好的理论和尴尬的现实之间存在着不小的差距。我佩服刘老师直面现实质疑的勇气,但同时,又觉得有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刘老师没有弄清楚,即教师的定位问题。  相似文献   

18.
刘景蕉 《福建教育》2006,(10A):55-55
2006年1月18日,我收到了一条特殊的短信:“刘老师,你的文章已刊发在《福建教育》第2期,敬请关注!”我把这条短信读了又读,第一次体验到“读你千遍也不厌倦”的内涵。  相似文献   

19.
正刘发建老师在《小学语文教师》(2013年第11期)撰写的《做一个有思考力的老师》一文指出,《尊严》这篇课文一定程度上误导了学生,他强调:任何人都有尊严,乞丐有尊严、成绩差的人也有尊严,尊严是所有人的共同标志。刘老师注重对学生的道德品质、道德情操的培养,是语文课程人文性的高度体现。内蒙古的曹龙老师一针见血地指出(本刊2013年第12期《这样的"思考力"是否对头》):课文没有问题,刘老师的思考有问题,他没有专注于语文学科特点,也没有倾力语  相似文献   

20.
《中学历史教学》2008年12期刊登了刘琴老师《学生漫画汇编:寻求自强》一文,刘老师引导学生创作历史漫画、提高学生历史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尝试,很值得我们学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