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幽州台,即蓟北楼,唐幽州治蓟,为古燕国国都,传说是燕昭王为招贤纳士而筑的黄金台,故址在今北京西南。怆然,伤感貌。在我国浩瀚的诗海中,古人抒发生不逢时、壮志难伸情怀的诗篇有很多。在这类诗篇中,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独树一帜,最为脍  相似文献   

2.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幽州台,即蓟北楼,又称燕台、黄金台,故址在今北京市西南。蓟城是古代燕国的国都,唐代幽州的州治设在这里。  相似文献   

3.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相似文献   

4.
郑春霞 《家庭教育》2013,(12):44-44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相似文献   

5.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注 ]:①幽州台 :即蓟北楼 ,又称蓟丘、燕台 ,唐时属幽州 ,所以叫幽州台 ,故址在今北京市西南。②悠悠 :形容天地的旷远无边。③怆 (chu劋n犂)然 :伤感的样子。【新读】这首诗作于武则天神功元年(六九七 )。据卢藏用《陈氏别传》说 ,当时陈子昂在武攸宜军中 ,由于提出不同的作战策略 ,受到降职处分 ,他因此登蓟北楼 ,想起战国时代燕昭王重用乐毅的故事 ,便写了这首后世广为传诵的名诗。前三句写登上幽州台的所见所感 ,末句直抒内心无限的孤苦寂寞。“念”字提起对往事的无穷追忆 ,…  相似文献   

6.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注释] ① 幽州台,即蓟(ji)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西南。有人认为这就是传说中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战国时燕昭王为了招纳贤士,在台上放置黄金,得到了乐毅等人,君臣同心同德,燕国很快强大起来。  相似文献   

7.
夏辉强 《阅读与鉴赏》2007,(6):56-56,53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两句五言,两句骚体,如此直截了当地喊了出来,却成为千古绝唱,奥妙何在?  相似文献   

8.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唐)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是李白、杜甫、白居易以及元稹、韩愈都非常推崇的初唐诗人,他是有意识地扫除六朝以来绮靡诗风并取得重  相似文献   

9.
四、关于四维“时空”近日与友人谈几何,不禁联想到初唐诗人陈子昂的名句《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一般的语文解释说:前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  相似文献   

10.
从“挤不出眼泪”说起何联合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唐代诗人陈子昂的这首《登幽州台怀古》,曾令历代多少怀才不遇之士慨然共鸣啊!近日读过许淇的散文《聪明与糊涂》后,我却忽然发出一些感想来。许先生在文中说:我以前叹服诗人陈子昂...  相似文献   

11.
这是一种不需任何“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抒发情感的方式。如屈原的《离骚》中“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就直接表达了作者对百姓生活艰难的忧虑与同情。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全诗以慷慨悲凉的调子.通过登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相似文献   

12.
朦胧与模糊,对文艺来说,在本质上是同义的.所以,本文为了叙写方便,可能时而用此,时而用彼.一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相似文献   

13.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相似文献   

14.
十九、悲慨题解悲壮慷慨之美,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有着深远的传统。大家辈出、名篇无可以数计。或则长歌当哭、或则短章激越,一样地发人振奋。比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即使并不熟谂  相似文献   

15.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恐怕很少有人不知道这是唐朝诗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由于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史传诵的名篇”(王运熙语)。陈子昂在政治上具有卓见的才华,却未得到武则天重用,反而因言及祸,受“逆党”案株连而下狱;他担任武攸宜幕僚,因坦直进言得罪了武而被贬抑,由参谋降为军曹。因此,诗人是怀着深沉的人生忧愤来到幽州台的。作为历史遗迹的幽州台,  相似文献   

16.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恐怕很少有人不知道这是唐朝诗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由于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王运熙语)。陈子昂具有  相似文献   

17.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武后万岁通天元年(696),武则天命建安王武攸宜率兵征讨契丹,陈子昂随军参谋,到了东北边境。武攸宜是个既无胆略又刚愎自用的纨子弟,由于用兵失措,贻误战机,打了败仗。陈子昂一再献策,不但未被采纳,反遭贬斥。悲愤之际,他登上了幽州古台,面对空旷的天宇,想到人生的遇合,于是吟出了一首千古绝唱《登幽州台歌》。幽州,唐代属河北道(今北京市大兴县)。台,是古代一种高大的建筑物,非一般土台。幽州台,又名蓟北楼,因其在幽州,故称幽州台。“前不见古人”一句突兀而起,有如巨响,振聋发聩。它预…  相似文献   

18.
古往今来,大自然有阴晴凉热,人有兴衰,月有圆缺。唐代诗人陈子昂少怀大志,却生不逢时,面对武则天的暴政,报国不成,竟沦为阶下囚。一天,他登上幽州台,放眼历史长河,瞩目江山:古之燕昭王、乐毅般的明君贤臣,已不复见,后之来者安在?他感慨万千,挥笔抒怀,给后人留下了落地有声的不朽诗章: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寄尘世上,失落得如此浩大而雄浑,真是非此君莫属。“天地”固然“悠悠”,推他“怆然”而“涕下”如注。失落得如此大义凛然,确是亘古罕见的。在当今的社会里,失落感人皆有之,但有…  相似文献   

19.
尚林 《文学教育(上)》2009,(24):102-103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建安王武攸宜北征契丹,屡遭败绩。陈子昂时任随军参谋,一再劝武分兵击敌以挽败局。武非但不听,反将其降职为军曹。陈子昂悲愤难忍之际登临幽州台,写下此诗,以歌当哭,抒发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之悲愤。  相似文献   

20.
我多次读《登幽州台歌》,每次都牵动我的感情,使我一次再次地联想到陈子昂那卓立千古的高大形象和他那些独树一帜、广启后世的诗篇.《登幽州台歌》是陈子昂在武后万岁通天元年(696),从武攸宜讨伐契丹时写下的.武攸宜靠与武则天同姓当上统帅,因不懂军事屡遭惨败.陈子昂进言不纳,又请分兵万人为前锋,以遏敌势.武不但不听,反而给予降职处分.陈子昂的爱国激情遭到如此打击,此时登上幽州台而有此诗.陈子昂的好友卢藏用记述了当时情况说:“子昂知不合,因箝默下列,但兼掌书记而已,因登蓟北楼(即幽州台)感昔乐生、燕昭之事,赋诗数首,乃泫然流涕而歌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氏别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