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刊去年第4期曾发表包国庆先生《三个面向的新解读》一文。该文论述了在知识经济背景下教育“面向未来”的必然性。文章刊发后,受到好评。现再刊登包先生《“三个面向”的再解读—教育要面向世界》一文。文章从我国加入WTO,教育被列入“服务贸易产业”的背景出发,阐述了教育要“面向世界”的涵义。  相似文献   

2.
学校德育工作应慎提“以人为本”的再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正平 《班主任》2002,(8):25-27
拙文《学校德育工作应慎提“以人为本”》发表后(载《班主任》2001年第11期,《中小学教育》2002年第3期作了论点摘编),听到了一些不同意见(见《班主任》2002年第4期钟瑛:《对“以人为本”的再认识》),十分高兴,因为这有助于笔者进一步学习和思考,也有助于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和统一。本文拟再谈几点想法就教于同行,并作为对钟瑛老师商榷意见的答复。  相似文献   

3.
《语文学习》2011年第10期编后载文《当阅读遭遇考试》,第二段说道:“近年来,在教育领域,‘多样性’问题同样受到关注。阅读教学中的多元解读尤其是一个炙手可热的话题。”  相似文献   

4.
《小学教学研究》2004年第七期登载了傅爱梅老师的《足“腊梅”还是“蜡梅”》的文章,现结合此文,谈点个人的理解和看法。  相似文献   

5.
中职教育"低谷"现象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与职业》今年第1期和第3期分别刊登了《职业教育“低谷”现象的再思考》以下简称《再思考》和《对〈职业教育“低谷”现象的再思考〉的思考》以下简称《〈再思考〉的思考》。前者认为要使职业教育走出“低谷”就要全力以赴抓职教的“对口招生”,使之成为“应试教育”。后者反驳前者,完全否定把职业教育办成应试教育,认为应该抓“培养学生真正掌握住社会所必需的从事技术与体力劳动的一技之长”。笔者以为两文的观点都有偏激,并且中职教育目前处于“低谷”现象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他们实际上只讨论了一个“办学方向”问题。笔者…  相似文献   

6.
郭玉甫老师的《“老舍”读音质疑》(《语文知识》1990年第3期)和李瑞琴老师的《<“老舍”读音质疑>补》(《语文知识》1997年第10期)两文都认为老舍的“舍”不该读成she,而应读成she。老舍的“舍”到底应该读什么音,还是  相似文献   

7.
拜读了罗云老师《质疑“多练”》(《中小学管理》2001年第4期)一文和刘顺忙老师《“精练”之疑》(《中小学管理》2002年第3期)一文,笔者深有感触,也想就此类问题陈述一些看法,以期方家指正。“多练”有别于“滥练”“多练”本是相对“少练、不练”而言的,指的是包含一定量的机械练习和重复练习的、适度的强化训练,而非特指过多的机械练习和重复练习。“多练”不等于“过多练习”、“滥练”。可惜的是,在当代的教育实践中,部分教师  相似文献   

8.
《人民教育》从第五期起,开展《怎样按照“三个面向”改革中小学教育》的问题讨论,主要讨论以下几个问题:一、如何全面、正确地理解“三个面向”这项根本方针?二、如何按照“三个面向”端正中小学办学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9.
潘国胜 《教学月刊》2008,(12):63-64
董水龙老师发表在《语文学习)2008年第1期上的教学实录《追寻远去的父爱——我教(背影)及思考》,对《背影》作了“最有深度和智慧的解读”。笔者读罢,实难苟同,现不揣浅陋,谈点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龙文余 《语文知识》2003,(11):18-18
梁延学《“镊刀”种种》(《咬文嚼字》2003年第4期)一文说:“杨澜女士有否误听误记,本人则无从考证。”人教社试用修订本初中语文第六册《作文训练·应用写作·小传》:“有否受过奖惩……”北京《中小学管理》2001年第4期45页:“……有否借故寻找理由?”  相似文献   

11.
2009年第6期《天津教育》发表了徐江先生的文章《要品出“酒”中的“异味”来——谈“精致的解读能力”》(以下简称徐文),读来很受启发,文章以《囚绿记》和《鱼我所欲也》两篇课文的“精致解读”为例,向我们展示了作者倡导的“精致的解读能力”的内涵。诚如作者所言,目前的语文教学当中的确存在这样的问题:由于一些语文教师的审美能力和想象力的缺乏而造成的对文学作品的解读粗疏,以己昏昏何能使人昭昭?  相似文献   

12.
读了李式旺老师《对课改的有关思考》一文(《小学教学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1期第14面),笔者想就文中的“过程展示”问题再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物理教师》2005年第3期刊登了一篇题为《“核衰变”和“核反应”》的文章(以下简称“原文”),《原文》作者认为“衰变”和“核反应”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从形式逻辑上来看,这两个概念在外延上是“全异关系”,不能互换使用。笔者读后认为,“原文”作者的观点有待于进一步商榷。  相似文献   

14.
《老山界》是一篇红色经典作品,从修辞学角度解读“我”的视角,从语用学角度解读“我们”的视角,再从“我”与“我们”视角的交错、融合来感受红军战士的品格与红军部队的精神品质,从而引导学生体悟长征精神,追寻“红色”情怀。  相似文献   

15.
《考古学报》1983年第2期载有《契丹小字解读再探》一文,为指称方便起见,本文简称为《再探》。与1978年第3期《考古学报》发表之《契丹小字解读新探》相比,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有个生造词“三步曲”在报刊上频频出现,下面是随手捡来的几个例子:(1)《公文写作》课教学法三步曲(《华南师大继续教育》1999年第2期标题),(2)西部开发三步曲(《中国财经报》2000年4月26日标题),(3)重提“安乐死”这个话题,我国首例涉案医生提出“人生三步曲”(《羊城晚报》2001年4月13日A8版一引题,主标题是:优生→优育→优死),(4)新诗教学三步曲——我教《致橡树》(《中学语文教学》2000年第4期标题),(5)语段压缩三步曲(《中学语文》2000年第12期标题),(6)偷埋偷葬“三步曲”(《南方日报》2002年3月3日A4版小标题),(7)老记背运三…  相似文献   

17.
【我解读】 韩愈曾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马说》便是其抒发不平之鸣的篇章之一。全文短小精悍,寥寥三段,通过对“千里马”与“伯乐”、“食马者”和“执策者”关系的分析,写透了当时社会为什么出不了“千里马”。又为什么没有“伯乐”的原因。通常情况下,教师只是解读了《马说》的第一个理解层面。  相似文献   

18.
2004年第2期《现代语》第25页刊登了湖南龙智先老师《重释“落英”》一(以下简称龙),认为课本对陶渊明《桃花源记》里“落英缤纷”中的“落英”解释不正确,应进行“重释”,“落英”不应是“落花”的意思,而要解作“初开的花”。并参照屈原《离骚》中的那句“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为证。笔认为龙于理于据均不足为训。  相似文献   

19.
徐志摩1931年飞机失事后,为了纪念徐志摩,《新月》月刊第四卷第一期出了“志摩纪念号”,其具体出版日期不详。相关资料关于其出版日期存在很多不一致的地方。通过查阅《新月》第四卷第一期刊登文章的写作日期、其他文献资料对《新月》第四卷第一期文章转载的记录以及《新月》第四卷第二期至终刊的出版日期,认为《新月》第四卷第一期“志摩纪念号”出版日期为1932年8月1日。  相似文献   

20.
汤广文 《学语文》2006,(4):44-44
近日笔者在阅读《名作欣赏》(2003年第8期)时,其中有一篇分析《陈情表》艺术的文章《感天动地赤子情》,作者把《陈情表》中“舅”释为“母亲的兄弟”或“妻子的弟兄”不一样,“舅”能否释为“外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