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乡土     
乡土博大深厚,是一个说不尽、道不完的话题,一谈起,便缠绵悱恻,情难自已。 更多的时候,乡土存在于人的思念中,朦胧飘忽,像梦,越回味越清晰,属于天涯沦落人。乡土中人,仅仅是乡土的一部分,与流水山冈一样,属画中物。生活在其中时,乡土只是一片生息繁衍的土地,实实在在,有欢乐,有烦恼,也有平凡与乏味。  相似文献   

2.
髡残的这幅《山水图轴》,尺幅大概是一尺半,但它的意境很深远,空间很开阔.为什么?因为这幅画主要是用"虚".在一种烟雾弥漫的虚幻意境当中,水墨淋漓,显得整个画面很朦胧,富有神韵.现代中国画的一个趋向,是越画越满、越画越实,而往往忽视了"虚"在中国画审美中的作用.有时候,"虚"比"实"更难画.这幅作品的优势,就在于虚.下面近景那一带很虚,远景更虚.烟雾腾腾的山在云缝里还露出一点深颜色的山峰,增加了画面起伏和节奏感.  相似文献   

3.
乡土文化是一个区域内长期沉积的文明象征,它包涵了历史与现代的人物、建筑、工艺、民风民俗及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各种关系和方式。从文化育人的角度来审视,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周围的文化环境往往会在人的发展中打下底色,是渗入血液并影响人一生发展的最先文化元素。了解乡土文化,吸收乡土营养,  相似文献   

4.
大画家齐白石,有一个座右铭是:“人誉之一笑,人骂之一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都曾是一个有争议的画家。对他的画风和成就,有人大加赞赏,认为他是一位百年难现的艺术大师,“诗书画印”无所不精,从他笔下流动出来的许多人物、山水、花鸟,都洋溢着浓郁的乡土风情;但也有人出于偏见对他进行攻讦,或出于嫉妒向他泼污水,或出于无知对他妄加评论。  相似文献   

5.
乡土文化凋敝导致中国文化“根”的丧失.农村教育在某种程度上与乡土文化处在一个命运共同体中.农村知识分子在乡土文化保存与延续中曾经起着特殊作用.今天,农村教师仍肩负特殊文化使命.培养一支有着正确农村观、热爱乡土文化的农村教师队伍,对乡土文化未来和中国人精神家园守护,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杜荣生 《辅导员》2010,(10):35-36
乡土文化是一个区域内长期沉积的文明象征,它包涵了历史与现代的人物,建筑、工艺、民风民俗及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各种关系。从文化育人的角度来审视,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周围的文化环境往往会在人的发展中打下底色的烙印,是渗入血液并影响人一生发展的最先文化元素。了解乡土文化,吸收乡土营养,提升人文素养,不仅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校内外资源开发利用的新亮点,  相似文献   

7.
从难说起     
当了几十年语文教师,但没有小学教学的实践,跟小教界的同志接触也不多,本当没有什么发言权的。然而,在社人会上接触过不少小学生的家长,有时也问问一些小学生语文学得如何,从而多少了解了一些情况,只是未必准确与全面,就照直谈些感想吧。无论是孩子还是家长,共同的反映是一个“难”字:读书难、写作难、测验难,考试难……有的家长说:算术什么的,我们还能指导指导,正误总还有个标准;语文实在没办法,无从指导起。再问一句:难在哪里呢?难在总难达到老师的要求,总难和考试的标准答案一致。然而据说,不同班级、不同学校的老师讲的也不一样,考起试来究竟该听谁的呢?总该是越高级越有权威吧?于是,家长们就到处为孩子搜寻  相似文献   

8.
暂时寄存     
沈志媚 《师道》2005,(11):33-33
《背篼》(浙教版第九册)是篇短小而优美的散。它以山区为背景,选取了一个农家孩子黄昏时打柴归来的形象,按“归来”的顺序,描绘出一幅幅耐人寻味的画面。而章最后又以“哦,山里的孩子,背篼里盛着一个勤劳的童年。”一句话作结尾,既总结全,点出题意,又表达了作的赞美之情。执教这一课前,我反复读着结尾,越读越有意味。于是,便有了避“难”就“简”,从“背篼”入手的教学故事:  相似文献   

9.
一本好的图画书,其文字与画面是不可分离的一个整体,不仅仅是用轻松幽默的文字讲述一个妙趣横生的故事,更重要的是以构思巧妙、想象奇特、富有童趣的画面来讲述故事。图画书的画面往往蕴藏着丰富的内涵和一个又一个谜团般有趣的细节,值得慢慢读,细细品,在潜心品读中发现暗藏着的细节,揣摩细节传递的丰富信息,领略作者的独具匠心。而这些,是孩子独立阅读绘本所难发现的精妙之处。  相似文献   

10.
乡土是生命的起源,乡情是中国文人独特的情感寄托。早在弘文学院时期,鲁迅的同学对他就有“斯诚越人也”的评语。(沈瓞民《回忆鲁迅早年在弘文学院的片断》)鲁迅的故乡浙江绍兴,山水秀美,民风古朴,文化积淀深厚,孕育了鲁迅割舍不断的故乡情结,也塑造了鲁迅忧国忧民的文化性格。从《故乡》与《社戏》看,鲁迅对故乡的情感是复杂的,爱恨交织难以一言蔽之。一、现实的故乡与理想的故乡五四时期的乡土小说,尤以鲁迅的乡土小说创作引人注目。鲁迅对乡村描写的独特性与深刻性,表现在一种“忧疑”的文化态度。他直面乡村的愚昧和病态,也依恋乡村的质…  相似文献   

11.
在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人在苦苦地追寻成功的诀窍?有多少人在苦苦寻觅赚钱的机会?又有多少人苦想发财却无功而返呢?物价越涨越快,赚钱越来越难,这是多数人对目前现实无奈的感叹。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杭州就有一个名叫余剑秋的外来农村妇女,今年57岁了,余剑秋无意之  相似文献   

12.
北大中文系教授钱理群在自己编写的面向中学生的乡土读本《贵州读本》中写道:“现在的青少年有一种整体倾向:逃离乡土,对乡土有认识上的陌生感、情感上与心理上的疏离感。这就是失根,会最终导致一代人民族文化的缺失。在这个层面上,乡土教育不仅是爱家乡的教育,也是人与土地的关系的强调。”  相似文献   

13.
<正>【主题导语】"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也想到它。逢年过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这就是乡土情结。每个人对乡土的记忆总是美好的,每个人对乡土的思念总是真挚的,而每个人对乡土的记忆与思念都有一个载体,乡土的味道便是一个重要的载体。  相似文献   

14.
中国素有"民以食为天"一说,悠久的历史文化铸造了中国餐饮业的蓬勃发展。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人们对饮食的要求越来越高,在食材越吃越高级的同时,同时显现出越吃越原始。那些乡土民风的饮食生活,成为城市人生活向往的一面。因此,如何充分地合理开发和利用"乡土菜"是今后烹饪教学的又一条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15.
“风格即人。”因此风格应是独特的与多层次的。我们正是据此而对评论界以“别具宁夏乡土特色”来涵盖张武小说的风格提出质疑的。从独特性来讲,在不同的参照系中,这一论断的正误率是相等的。相对全国作家的作品,“宁夏乡土特色”是独特,但与宁夏作家的很多作品比,这特色恐怕用放大镜也难找到了。更何况张武小  相似文献   

16.
孙军民 《教师》2010,(12):52-52
乡土,作为一个概念,应该从整体来考虑,即不仅包括人,而且还包括地。并随着各人角度的不同,乡土的外延也在发生变化。比如,有人心中的乡土就是一个村子,有人心中是一个镇,或者是一个城。乡土历史,有人对它的定义是:乡土史,也称地方史,指省、自治区、直辖市所属空间范围内人的活动的历史,是相对于全国的历史而言。  相似文献   

17.
在现代乡土小说作家中,师陀称得上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他的乡土小说大都取材于中原故乡的农村或小城镇,他在这些作品里,凭“一颗自觉的心灵”和“不愿与人为伍的独特艺术性格”描绘了别具特色的中原乡土世界,表达着自己对于故乡和乡土中国的独特体验与感受。  相似文献   

18.
乡土历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是十分显见的,乡土史是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历史中富有活力的因素,是学生身边的历史。它一般指以一定行政区域、范围记述人、事、物,包括行政区域、政治文化沿革等内容,如党史、军史、宗教史等。乡土史作为人文环境,与人们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马克思在谈到人与环境的关系时指出:“人们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  相似文献   

19.
<正>编者按乡土文化滋润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我们都是在脚下土地独有的文化中成长。当下,面对强大主流文化的冲击,乡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陷入了难以为继的困境。将乡土文化作为一门课程引进课堂,是解决地方性乡土文化失落危机的有效应对措施。它的实质,就是地方性乡土知识的重新建构,将地方性乡土知识纳入学校教育的知识体系和教育体制。乡土文化教育走进课堂,不仅是民族古老生命记忆的延续,同时也是一个对民  相似文献   

20.
北大中文系教授钱理群在自己编写的面向中学生的乡土读本<贵州读本>中写道:"现在的青少年有一种整体倾向:逃离乡土,对乡土有认识上的陌生感、情感上与心理上的疏离感.这就是失根,会最终导致一代人民族文化的缺失.在这个层面上,乡土教育不仅是爱家乡的教育,也是人与土地的关系的强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