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健美操训练教学和其他的教学课程相比体现出较为独特的教学特点,为了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进行研究,本文选择了牡丹江医学院大学生体育选项课健美操教学实践进行探究。对于学生的模仿能力、审美能力以及创编训练等多方面进行深入探讨,旨在为以后的健美操训练教学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杨才容 《科教文汇》2009,(17):226-226
从事体育教学多年来,通过平时的上课和训练.职校如何来提高学生终身体育是非常关键的。学校体育教育是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关键,是潜移默化的,它不仅是为学生终生体育打好体质基础,更重要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和能力。  相似文献   

3.
余晓君  李丽 《今日科苑》2007,(2):112-112
文章提出了美术院系基础训练课最容易和经常被忽视的一个问题,即学生在动笔之前或训练时的审美状态、审美情绪的培养问题。良好的审美感受力是美术教学重要的内容和目标之一,它也是判断学生作品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本文从自觉的审美意识的培养、进行审美情感体验、观察能力尤其是对造型要素的观察能力的训练三方面系统阐述了审美感受力培养的方法。旨在进一步丰富美术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同时也为学生深化对自我和对世界的认识提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现代高中体育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身体素质的关键,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关键,是为我国高等教育输送具有良好身体素质人才的基础。高中体育教学达标项目,是培养学生综合体育运动能力的基础,是检验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标准,是我国高中体育教育培养目的的具体体现。现就高中体育教学达标项目训练进行了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5.
正高职院校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应用实践能力,这对学生的未来发展而言至关重要。近年来,伴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也对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应该积极围绕这一教学目标探寻高效的教学策略。自国家公布了《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计划》后,很多学校纷纷开展了拓展训练课程,将拓展训练应用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消除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在锻炼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交际能力,培养了学生合作意识。  相似文献   

6.
高等师范体育院系的健美操专业学生毕业后大部分从事学校的体育教师工作,或者在健身中心担任健身指导员。在实际工作中,部分毕业生缺少应有的实践能力,不能够从容的承担工作任务。从提高健美操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包括教学能力、创编能力、组织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角度进行研究,希望可以为培养与社会需求相符的专业人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宋在国 《科技风》2014,(17):181-181
拓展训练需要通过团体的协作才能顺利完成,通过训练有效地提高了参与人员团结协作的能力、精神和身体素质能力,使参与人员得到全面发展,进而增强人们的集体意识。通过拓展训练的培养可以成功激发个人的潜在能力,有效增强团队的创造力和凝聚力,通将拓展训练引入到大学体育的教学中来,充实、丰富大学体育的教学内容,使学生身心的得到健康发展。拓展训练对大学体育的教学具有以下重要作用及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8.
体育篮球是一项非常受欢迎的运动,普及率相比于其他运动还是大很多,体育篮球训练对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本文通过了解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篮球教学的特点,然后分析了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篮球教学对学生的影响,最后提出了在初中体育篮球教学中培养学生组织能力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9.
体育教学中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并非要求学生去发明创造出新事物,而是训练学生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初步经验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其以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我们应从这门学科本身做起,在体育与健康的教学中重视对学生学习创造性的培养。  相似文献   

10.
《科技风》2017,(25)
拓展训练对提高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拼搏进取、公平竞争的精神,建立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和面对挫折的能力,塑造学生坚强的体魄都有极大的帮助。我国高校传统体育教学课程单调乏味,课程内容缺乏趣味性,教师教学方法还是示教为主,学生参与体育课的积极性不足,因此引入拓展训练模式不但对培养学生过硬的身心素质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更对突破我国当前高校当前体育教学的瓶颈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刘锦玲 《内江科技》2010,31(6):58-58,205
当今的社会已进入高科技的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对人才的需求,尤其是具有非凡创造力人才的需求大大提高。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分析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方法和途径。在体育教学中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可从以下方面:采用启发式教学;体育教学和训练中充分应用各种感觉信号,提高感觉系统机能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以多样化的教学来综合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材施教,突出个性,培养学生个体的创造能力,以提高学生创新思维及求新求异的个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12.
杨微超 《内江科技》2009,30(8):146-146
体育学院体育系以学校体育为指导,目的是培养学生能够胜任各项体育工作的专业理论知识与能力,在教学、运动队训练、课外群众性体育活动以及校外体育工作中体验自身价值并能服务于社会。拓展训练内容主要是以户外活动为主的体验式培训和体育课程的训练内容和组织教法比较相似,所以体育学院增设拓展训练必修课程显然很合理。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环境无疑可以拓宽就业面。  相似文献   

13.
田径实践能力应包括田径教学、田径训练、田径竞赛组织和裁判、学校体育管理、田径科研、田径的社会体育指导等。鉴于笔者研究能力和时间,本文所提的田径实践能力主要指田径教学、田径训练、田径竞赛组织和裁判、田径的社会体育指导等几方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田径实践能力是喀什大学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分析喀什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田径实践能力状况可为我院体育招生和教育教学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游戏是进行体育活动的手段之一,是体育教学与训练的重要内容,它对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增强体质、提高基本活动能力和掌握知识技能等有积极的作用。通过游戏,可以在快乐的气氛中潜移默化地发展学生体格、体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有利于启发思维,促进智力发展。还能培养学生遵守纪律、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勇敢、顽强、机智、果断等优良品质和作风。因此,在教学训练中被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5.
初中阶段的三年学习,是人生发展中的重要阶段,学生体育能力正处在形成、提高、发展的关键时期。体育教学应以培养学生体育能力为教学重点,以适应现代素质教育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认真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本文紧密结合体育教学工作实践,主要就体育教学中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问题进行了认真探究,进行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6.
刘红艳 《内江科技》2010,31(9):146-146,105
健美操教学能力是学生通过在校学习健美操课程中经过长期的、有计划有目的的训练所获得的,即学生对健美操教学内容运用较合理,通过科学有效的教学,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评价能力。培养教学能力是健美操专修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等方法对培养社会体育专业健美操专修学生教学能力的问题进行研究。培养能够适应和满足社会对现代健美操专项需求的人才  相似文献   

17.
蒋荣丽 《科教文汇》2011,(6):130-131
体育专业研究生作为从事体育活动和体育科学研究的高等体育人才,其科研能力是影响自身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市场对人才需求状况的竞争日益激烈,研究生科研能力越来越被用人单位所重视。如何提高在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尤其对于体育学科而言,已成为研究生管理单位和体育教学院系共同思考的问题。笔者就体育专业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和认识。  相似文献   

18.
蔡聪彬 《内江科技》2018,(2):151-152
针对拓展训练在高职体育教学中的特点进行分析,本文探究拓展训练在高职体育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突出表现在符合现代体育教育的要求,培养多元化人才的重要保障,培养体育价值观的必然需求等方面,并且结合高职体育教学的内容及要求,提出拓展训练应用的作用,以期能够为高职学生带来全新的体育学习体验,更好的达到高职体育教学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意识对足球运动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高校足球课教学中,正确的引导学生,选用合理的教材器械和教学进度是当前教学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是加强足球意识训练的关键手段和锻炼过程。教学实践证明,在当前的足球教学中,加强其足球意识训练是提高观察力、判断力和预测能力的主要手段和方法,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开发利用体育课程资源,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逐步培养高校学生的足球意识来提高其在体育运动中的积极参与性和目的性,让学生在教学中总结出适用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终生体育意识。  相似文献   

20.
篮球学能力培养根据不同学校培养目标,在篮球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知识、理论知识、技术战,应更注重基本能力的培养。能力的培养,不仅是体育教学改革的关键一环,而且是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志之一,我根据篮球队课堂教学、带队训练和比赛中的经验,对培养学生的技战术能力以及改革考试方法进行了一些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