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是一所民办高校的应届毕业生,现在正值各高校毕业生找工作的高峰时期。各种招聘会陆续举办,无论规模大小、主要的招聘方是什么行业,都是同样的场面:人山人海。我当然也是这支应聘大军中的一员。但作为民办高校的大专毕业生,在众多的应聘者中,我的学历明显处于劣势。有一次,我去一个招聘会,刚走到门口,就看到了某某学院学生请勿入内的牌子。这是多么的不公平啊?民办高校学生怎么了?不同样是大本或大专的毕业生吗?不同样是国家承认的学历吗?为什么要对民办高校的学生“另眼相看”呢?而且就这样一竿子打死一片人呢?民办高校出来的就没有人才…  相似文献   

2.
大学毕业生如何去“赶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年一度大学毕业生找工作的季节又到了。除了参加校园招聘会,去人才市场“赶场”也是同学们一个十分重要的选择。但许多同学从人才市场回来后,总是成功的少,失望的多。“到人才市场应聘太难了!能把自荐书送出去就算是幸运的了,哪能奢望成功哟!”这些几乎成了去人才市场“赶场”回来的同学的共同感受。许多同学受不住失败的打击,甚至就不再去关心人才市场的招聘了。其实,现在就业压力大,竞争特别激烈,无论什么地方的招聘会,我们要应聘成功都是有难度的。但只要我们做了充分准备,又都是有成功希望的。  相似文献   

3.
当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大,但大型校园招聘会却出现低签约率的现象。这与毕业生、用人单位、学校三方均有一定的关系。要提高高职院校大型校园招聘会签约率的成效,学校就要指导毕业生做好招聘会应聘的前期准备工作和邀请用人单位的各项工作,同时还要做好校园招聘会自身的宣传、组织、协调、服务工作。  相似文献   

4.
<正>"这是我第三次来找工作,之前几份工作太没挑战性了。"从福建工程学院毕业后,袁敏已经跳槽两次了。这次,他特意从龙岩老家赶到福州参加人才招聘会,为的就是找个更好的工作。"现在找工作不难,找到满意的不易。"袁敏投了10份简历,主要应聘销售类工作。在求职大军中,抱着像袁敏这样想法的人为数不少。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应届毕业生小戴已参加了多次大学毕业生专场招聘会。"想要从事本专业的工作,最好去事业单位,我这次也是先来看看。"此前,她已收到一家  相似文献   

5.
声音     
3月1日下午,北京世纪佳缘公司举办了一场"爱情招聘会",4小时内吸引了上千名白领前来"应聘",应聘者中不乏高学历的博士和硕士。会场内设置40多个展位,一百多名"招聘者",女性大概占了七成,展位后的墙上,写着"应聘者"需具备的条件。  相似文献   

6.
本刊讯“今天我特意过来看了一下这些招聘单位,觉得有些岗位比较适合我们去发展。”6月19日,在江西农业大学新建成的体育馆内举行的首次暑期实习生招聘会现场,该校工学院的小陈这样描述参加这场招聘会的感受,他与其他近3000名到现场参会的在校学生一道角逐23家用人单位提供的300多个实习岗位,这些岗位主要是与该校的专业设置较为吻合以及当前市场上需求量较多的工作类别,包括了农学、动物科学、园林、计算机及部分服务业。此次招聘会还吸引了部分其他院校的学生到现场应聘,得到了广大学生的一致好评。这场实习生招聘会的召开在江西省内高校…  相似文献   

7.
第一次给他打电话,他说正在北京参加一个全国性的招聘会,回来后他先给我说了一下参加招聘会的感受:“不去北京的招聘会不知道找工作的学生多,我感觉挺有压力的,那毕业生多得,场面能把人吓死, 尤其是好多都是重点高校的,普通学校的学生太不容易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了。”  相似文献   

8.
正孙国志毕业于南京某大学电器工程与自动化专业,有三年工作经验,2010年3月应聘来到某家生物制药机械有限公司工作。工作一年多,因为单位调整工资没能如愿而辞职。公司一位技术专家得知后倍感惋惜,费尽周折最终硬是把这位已经应聘去了别家单位上班的大学毕业生给要了回来。对于这位专家的举动,有人不解,这是为什么  相似文献   

9.
叙述者1:小兵,华北电力大学市场营销专业2005届毕业生我想做销售主管或者业务代表。为了男朋友,我今年1月辞了北京的销售工作,来到武汉,住在孝感。到现在,工作还没有着落。说实在的,这边的工资有点低,招聘会上的知名企业也少。我一共参加过三次招聘会面试,都没有找到称心的工作。从孝感到武汉的车费要四五十,加上吃饭的费用,三次下来,就400多元。在孝感的房租是200元,加上水电费生活费,这几个月下来少说也有3000多(还好,这3000多有男友支撑着)。我是2005年2月开始找工作的,在北京。招聘会上投过100多份简历,网上还投了好多。简历、成绩单、…  相似文献   

10.
我是去年7月份大专毕业到上海的,因为第一次找工作,不知道方向。好多单位都不愿意要应届毕业生,当时就想找文秘、助理、文职的工作。这  相似文献   

11.
《教育》2007,(8)
3月7日上午,一场专门针对女大学生的应届毕业生招聘会在北京地铁集团大院开办。仅开场1个半小时,就吸引了4000余名女大学生前来应聘。据北京市人事局毕业生就业服务中心负责人介绍,当天招聘会现场的53家单位是从100多家单位中筛选出来的,共提供了包  相似文献   

12.
童宪明 《山东教育》2003,(36):19-19
[案情]南方某市一所幼儿园,因教学规模的扩展,需要招聘10名优秀的幼儿教师,其条件为学前专业大专以上学历,拥有3年以上实际幼教工作实践。由于该幼儿园地处沿海发达地区,办学规格高,有发展前景。招聘广告一刊出,来自全国各地的应聘材料络绎不绝,至截止期,共收到一百多份。经过书面材料的对比筛选,再经过面试,最后确定了10名幸运者。新聘教师上岗后的四个月,幼儿园收到了一份匿名信。信中诉说,新聘教师中的方某,其大专学历是假的,大专毕业证书系伪造的假文凭,其真正的学历为中专。为此幼儿园专程派人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方某在原工作单位成绩…  相似文献   

13.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纵深推进和人才市场的全面放开,企事业单位大多实现了用人的自主权,而今不论打开报刊、电台,还是漫步于人才市场,各类招聘启事随处可见。前几年,中专生还颇为抢手,而今不少招聘启事的头一项条件就是大专以上学历,据调查资料显示,在江苏省长江以南的市基本上要本科以上的毕业生,长江以北的市要中专的亦很少,许多用人单位看好高学历人才,这说明知识越多越受人尊重,从这方面来讲是好事。  相似文献   

14.
临近2006年岁尾,作为一名2007届应届毕业生的我,在紧张地准备着自己最后的一次期末考试的同时又多了一个新任务:参加招聘会,给自己找个称心如意的工作。参加了众多招聘会之后,我对招聘会也有了相当的认识和一些心得体会。  相似文献   

15.
又是一年金菊飘香时,随着深秋的到来,各地的毕业生们将要带上精心准备的个人简历走出校门,去参加各种各样的人才招聘会。作为一名刚刚入学的博士研究生,我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对此深有感触。1994年我考入大学,学习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大四的第一个学期,一些先知先觉的同学已经开始做简历,准备找工作了,我当时在准备考研,所以,也没有重视找工作。在11月中旬的时候,我参加了我们学校组织的一次人才交流会,看到招聘单位和它们的需求信息以后,才发现我遇到了一个从来还没有认真想过但又很现实的问题:如果考研失败,我到底做什么工作?去哪里工作?因…  相似文献   

16.
记得毕业那年,我应聘到广州一家很有名气的四星级涉外大酒店的餐饮部当服务员。试用期的基本工资为1500元,因此我十分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一直表现得很努力。要知道在广州,很多高学历的人找工作也是很困难的。谁知,就在我结束试用期的前两天晚上,却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  相似文献   

17.
正每年的招聘会,人头耸动是最平常不过的事。参会的人大多着装整洁,怀揣简历,对即将到来的面试机会,或是期待,或是忐忑。他们当中的大多数,是为四年的奋斗找一个终点,当然,也有那么一撮人,是为即将开启的大学生活找一个起点。"预演"招聘会5月,广东某知名高校为毕业生举办了当届最后一场招聘会。或许因为大多数毕业生都找到了"婆家",来应聘的学生并不  相似文献   

18.
职业学校校园招聘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校园招聘会在近几年我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我校通过校园招聘活动落实就业单位的毕业生大约要占毕业生人数的80%以上。每年为毕业生举办的校园招聘活动,受到了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一致欢迎。另外,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很多有实力的医药企业,都选择到我学校参加校园招聘会或举办专场招聘会的形式,不少单位甚至老总亲自出面,由此可见企业对校园招聘工作的重视程度。  相似文献   

19.
当前,在相当多的高校中存在着大四学生离毕业还有几个月就离开学校,提前进入就业状态的现象.一部分学生忙于参加各种人才招聘会签订就业协议;一部分学生到企事业单位推销自己找工作;一部分学生为就业去考各种证书."就业"挑战"学业",大四教育缩水已是不争的事实.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结构的调整,毕业生分配制度的改革,就业市场越来越活跃,越来越多的人需要通过市场寻求职业机会,调整工作。在应聘过程中,有的人各方面条件都很好,却屡试不中,其症结何在呢?其实,求职是否成功除了取决于自身的才能,应聘的技巧也很重要。在这方面,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已经有了很多成熟的经验。美国的职业出版社(CAREEK PRESS)是总结这方面经验的好手,其出版的《找工作技巧》《写简历技巧》《写求职信技巧》和《面试技巧》,更是其中的精品,而且其中教授的技巧在中国也适用,可谓洋为中用。为了将这些技巧传授给大家,使中国的求职者在找工作时少走弯路,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经过多方努力和艰苦的谈判,终于取得了这套丛书的中文出版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