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季维龙先生是大陆较早研究胡适的学之一,他有多种胡适研究论,其中重要的有两部,一部是《胡适译系统年目录与分类索引》(下称“索引”),另一部是与曹伯言合作编的《胡适年谱)(下称“年谱”,季维龙以其对胡适深入的研究,名闻于大陆学术界,对他的治学态度与治学精神,海外胡适研究会负责人,美国圣约翰大学李又宁教授的评价极恰当,好说,季“为人诚厚,治学勤谨”,季维龙对胡适研究的历程和成果,确是体现了“诚厚”,“勤谨”这四个字。  相似文献   

2.
胡适作为现代中国文化学术领域的大师和自由主义思想的一位主要代言人,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在中国文化、教育等领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罗尔纲先生《师门五年记.胡适琐记》以生动的笔触记载了其在先生门下生活、治学的点滴收获,感人至深,本文对此谈一点阅后感。  相似文献   

3.
胡适与书评     
胡适(1891—1962)是中国的著名学者。他博览群书,学通古今,在治学中对各种图书不断研究评说,是一位十分出色的书评家。 胡适从清末开始,到1962年去世止,几十年间都连续不断评书。他最早的书评是16岁(1907年)时写的《胡近仁(奈何天居士吟草)序》。胡近仁是他的同乡,当时处境比较艰难,却比较达观。他写了一部抒怀的诗词集请胡适作序,胡适欣然命笔,对他的诗词集和为人做了很高的评价。胡适在清末(1908年)连续写了三篇颇有价值的书评。一  相似文献   

4.
刘晓蓓 《云南档案》2007,23(4):38-39
本文通过胡适对档案文献的查找收集、史料审定和文献加工三个方面,对胡适的档案文献编纂思想进行了阐述和总结,得出胡适对于档案文献的重视与其“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这一治学方法论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5.
梁启超和胡适之间有着深厚的学术缘分。本世纪初,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先后发表过《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和关于论“墨学”的论著,胡适后来在《四十自述》中说,他的书,“给我开辟了一个新的世界,使我知道《四书》、《五经》之外中国还有学术思想。”正如《胡适传》(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的作者罗志所指出的:“胡适治学极受此文的影响是无疑的。” 1918年11月,经友人介绍,梁启超和胡适在天津首次相会,相会的机缘不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胡适对档案文献的查找收集、史料审定和文献加工三个方面,对胡适的档案文献编纂思想进行了阐述和总结,得出胡适对于档案文献的重视与其“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这一治学方法论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7.
胡适的序跋     
胡适的序跋孙郁对于胡适的思想倾向和为人,学界已有定论。然其治学之道,是别具一格的。胡适的名气大,“五四”后,因倡导白话文而称世一时,人缘又好,故请他做序的人颇多。胡适写序跋,不像梁启超、陈独秀那样领袖气,而是温和地叙述,娓娓道来,有时竟把序写成了篇论...  相似文献   

8.
杜勇清 《今传媒》2016,(1):146-148
在中国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过程中,胡适(1891~1962)是一位极其重要的人物.本文试图对胡适的新闻思想作一现代的评述,对胡适在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上的地位作一科学的评定,以求为胡适争回些许的公允与客观,并以此期盼胡适的新闻思想能引起学术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台湾胡颂平编纂的《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里,有这样一段耐人寻味的内容:某要人自诩风雅,喜欢作诗,他把陶渊明的“饮酒诗”逐首唱和,又把杜甫的“咏史”诗依韵唱和,可见其自我感觉之好。他把诗集送给胡适“求教”,谁知年轻时就提出“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治学原则的胡适,到了晚年更较真,真的“赐教”于此公。胡适之先生对此公有如下一段谈话: 先生说:如集里《和陶渊明饮酒诗二十首》的第一首的头两句“君子固穷耳,天道循环之。”开始就不通。接下来“日月有常轨,寒暑岂定时?”寒暑自然是定时的,怎能  相似文献   

10.
<正>2011年12月14日,由北京大学图书馆特藏部筹办的"纪念胡适诞辰120周年胡适生平著作展"在图书馆阳光大厅展出。胡适是中国近代文化史、思想史、学术史、政治史上最具影响,备受关注的人物之一。由于与北京大学的深厚渊源,他对北京大学也贡献颇多。胡适曾于1957年在纽约立下遗嘱,将留存大陆的102箱藏书资料捐赠北京大学。由于历史原因,胡适遗嘱并未完全落实,其藏书主要部分现存北京大学图书馆,  相似文献   

11.
蒋梦麟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教育家,有着丰富的大学管理思想。他继承了蔡元培的大学管理理念与办学思想,并结合中国高等教育的实际,总结出"教授治学"、"校长治校"的大学管理理念,最终,实现了由"教授治校"到"教授治学"的改造。  相似文献   

12.
<正>胡适,安徽绩溪人,原名洪骍,在上海求学期间,受到进步思想影响,改名为胡适,字适之,取意"适者生存"。胡适幼年在家乡私塾接受教育,他天资聪颖,11时便博览群书。胡适13岁时到上海求学,接受新式教育,由于受到梁启超等人革命思想的影响,胡适逐渐形成了"教育救国"的思想。之后,  相似文献   

13.
1946年6月,国共内战全面爆发.7月5日,胡适回国抵达上海,7月29日回到北平,9月20日正式接任北京大学校长.胡适回国,在知识分子中、在中共方面引起一些反响.胡绳于1946年8月发表<新文化运动的根、枝叶和所需要的阳光--为欢迎胡适先生回国而作>.文章认为,胡适是一个"有贡献于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学者",是一个"历史上有功绩,而又不与朽恶势力同流合污的学者","在人民心上总是能保持受尊敬的地位的".  相似文献   

14.
微记录     
《档案与史学》2013,(5):14+38+64
@蒋丰:胡适的美国情人——画家威廉司,一生未嫁。终其一生,她为胡适修改讲稿,成立出版基金,整理书信。其余时间里,是一种无望的苦恋以及胡适隔山隔水的淡忘:"我唯一一个愿意嫁的男人,我却连想都不能想。"威廉司始终是胡适"身体上干瘪的情人,思想上丰赡的友人"。谁的错呢?  相似文献   

15.
田露 《兰台世界》2013,(Z3):150-152
<正>顾颉刚(1892—1980),是现代"古史辨"学派的代表人物,中国近代学术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一位学者,著名历史学家。"古史辨"是一场辨伪疑古运动,是当时中国史学界一场"深沏猛烈"的"革命",是新文化运动重要的组成部分。顾颉刚受胡适倡导的  相似文献   

16.
由于把此前的中国史看做一部愚昧史,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不可能从中国史中借用隐喻来命名自己所从事的这场运动,而必将自身比附于西方史中的某场运动,如胡适称之为"中国文艺复兴",而诸如陈独秀等人更愿以"中国的启蒙运动"名之。不过,"中国文  相似文献   

17.
刘杰 《大观周刊》2013,(2):22-22
国内外关于胡适的美学论文至今理论方面不多,而且太多论述也不够深刻,贵州大学黄贵娥的论文《在平民经验中建构审美的屋宇一胡适平民化美学思想研究》是其中优秀的一篇。胡适的哲学思想,尤其是一直被人,忽略的美学思想.所以笔者准备深入研究胡适的美学思想,特别是诗学美学思想。虽然胡适没有在众多著作中直接涉及有关美学的问题.但在笔者看来.正是胡适所着重对于美学原理用于实际生活的分析。才给美学问题的讨论留下了哲学层面的空间和视角。依据笔者对胡适美学的分析.胡适指出有效审美首要的特性即自由。自由意味着重视个体的全面发展。正是这个层面.笔者肯定了胡适在某种程度上探讨了有关美学的问题。美学如果不能很好的与具体的体裁结合起来。那么就会流于空泛。现在我们提到中国的美学.很多人会自然的联想到王国维、粱启超、蔡元培、朱光潜等等。这些人注重引进西方现代美学思想.美学产生有史以来的最炎重视。胡适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两大旗手之一,振臂一呼“少年成则中国成,少年兴则中国兴”,更是将自身关于审美教育的感受和经验融入到自己的著作和演讲集当中,使其美学思想有深入发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在风云际会、人才辈出的民国时代,"我的朋友胡适之"是文化圈内许多人的口头禅,胡适的声望、地位和个人魅力由此可见一斑。本书从胡适的交际圈着手,切入胡适波澜起伏的学术、人生与情感世界,史海钩沉,采珠撷玉,讲述了胡适与"朋友"们在交往当中发生的一个个鲜活、生动、有趣的故事,勾勒出一代大师为人随和、宽容、温情、率真的一面,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本文选编自该书代序。  相似文献   

19.
微记录三则     
正@微尘:胡适是推广白话文的先驱。有次课上,有位学生不服气,说:白话文打电报字多,花钱多。于是胡适让学生们用文言文拟一则关于辞职事的电文,挑出一份字数最少且表意完整的——"才疏学浅,恐难胜任,恕不从命"。胡适念毕,不无幽默地说:"白话文只需3个字——干不了。"  相似文献   

20.
在南京大学图书馆古籍部收藏的原金陵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档案中,有一封胡适写给王云五的信,笔者查阅了多种有关胡适先生的书信集、日记等书籍,均未收录此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