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通俗文艺中普遍存在的人文精神弱化现象与种种矫情行为引起了作者的深切忧虑,通俗文艺界的审美化追求倾向又启发了作者的学术思考。文章从分析当代文化哲学思潮入手,界定了评判通俗文艺发展水准的价值尺范,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当前较有思想张力的文化哲学思潮——新理性主义的理论内涵和策略优势。并以此为前提,从新理性主义与文艺生产、文艺消费、文艺批评的关系三个角度分别分析了新理性主义策动通俗文艺审美化生成的途径与方法,倡导在审美创作、审美接受、审美评判的有机融合中实现通俗文艺的审美化,认为在当前通俗文艺审美化的进程中,新理性主义将发挥突出的思想导向与方法论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同志在井冈山开辟革命根据地,这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史上一件伟大的事件。从一九二七年三湾改编到一九三四年北上抗日这七年中,革命根据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根据地的开辟、巩固和发展,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创造了惊天动地的事业。这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生活,是文艺创作的丰富源泉。苏区文艺以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非常真实地反映了这一时期革命根据地人民的斗争风貌和时代特点。真实是艺术的生命。文艺的感染力、战斗力和认识作用都来源于真实。苏区文艺在艺术上还不够成熟,却能发挥极大的战斗作用,其根本原因就是苏区文艺是真实的文艺。  相似文献   

3.
苏区文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早期革命文艺,苏区文艺确立了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原则和文艺大众化的方针。中央苏区与鄂豫皖苏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建的最大的两块革命根据地,两个苏区的文艺无论是理论来源、指导思想、文艺制度,还是题材与体裁、表现手法、创作群体等,都具有同质同源的属性,但由于地域差异、地位差别,两者之间也有一些明显的区别。中央苏区文艺相较于鄂豫皖苏区文艺,理论体系更加系统,文艺制度更加完善,组织化程度更高,创作队伍更加庞大,人员更加专业,影响更加深远。苏区文艺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所进行的文艺理论与实践活动,其经验与教训对后来的延安文艺及新中国文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央苏区时期,党领导苏区军民在进行土地革命、建设苏维埃政权的同时,大力发展文艺事业,文艺活动和文艺创作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局面。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大背景下,苏区文艺承担了使命担当。瞿秋白等共产党人身先士卒,团结了一大批革命艺术家。从苏区实际情况出发,在传统文化基础上立足创新,开展了老百姓喜闻乐见的革命文艺活动,在实践中创作出了一大批鼓舞人心的文艺作品。在这场革命的文艺运动中,中央苏区戏剧尤其彰显了历史的革命风采,既鼓舞了士气、积蓄了战斗的力量,又在舆论宣传方面扩大了影响。苏区革命文艺的历史功绩是巨大的,其文艺价值是深远的。  相似文献   

5.
白居易诗学观的核心是“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因此,他的诗为时为事而写,崇尚写实,通俗,讲民本,讲功利,追求情采的统一,主张根情说,这对今天有积极意义。今天,我们强调以人民为中心,文艺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服务,这与白居易的诗学观是一致的。然而,白居易的诗学观又是特定历史的产物,有不科学和尚待完善的地方,需要我们用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观去扬弃。  相似文献   

6.
瞿秋白作为中国早期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践行者.俄国的体验与对中国革命的深入思考,他自觉地寻找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其过程是艰难而曲折的.他把马克思哲学具体运用到苏区的文化革命斗争中去,创造性地提出了苏区文化理论,明确提出了大众化文艺思想.针对当时以戏剧为中心的苏区文艺运动,他坚持话剧要走大众化、通俗化...  相似文献   

7.
论工农兵文学思潮的得与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文学发展到30年代末、40年代初,在解放区崛起了一股文学新潮。它呈现出一种明显的特质:其文学主题是以工农兵为描写对象和服务对象,带有很强的政治功利性;其感情特征是充满翻身自豪感、主人翁感,充满从黑暗见到光明的幸福感、喜悦感;其艺术追求是适应工农兵的审美趣味、审美要求,形式上推崇民间艺术、通俗文艺、民族传统形式。这股思潮便是文学史上所称说的“工农兵文学思潮”。它40年代在解放区萌发,经过延安文艺座谈会而声势崛起。但我们应该看到,  相似文献   

8.
解放区文艺奖金制度的源头可以追溯到中国共产党在苏区广泛开展的"征文启事"。"征文启事"体现了苏区开展文艺活动的基本情况和过程,同时也承担着苏区意识形态功能,与解放区的文艺奖金制度有着内在联系。解放区的文艺奖金以延安文艺座谈会为分界线,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在解放区的文艺奖金活动中,活动组织者的政府性、文艺主题内容上的意识形态性、文艺表现形式的群众性和直观性、文艺评选标准上的政治功利性和通俗性,直接形成了四十年代解放区的大众文艺思潮,这种大众文艺思潮成为解放区文艺奖金制度践行的最终导向。  相似文献   

9.
赵树理是一个真诚"写农民"、"为农民而写"的通俗乡土作家。在那个时代,一方面他自觉追求文艺大众化的审美方式,一方面又积极响应共产党的号召。从他的身上可以看出,在不违背创作初衷和审美追求的同时,又要紧跟政治的节拍是何等的艰难。赵树理的小说创作前后经历了两种不同的命运,即从走上顶峰到跌入深渊。这一戏剧性变化是一面透亮的镜子,显示了文学赖以生存的政治环境的多变性,同时也表明了赵树理坚持文学立场的可贵品质。  相似文献   

10.
中唐分前后两个时期。后期诗坛有通俗、怪奇、雅正三个流派,三大流派构成了奇特的鼎立抗衡格局。通俗派诗歌的主导风格在于质实通俗,不避俚浅,讽兴时事,不虚为文。如此倾向可谓其来有自,总体上说是其主观追求的结果。就艺术实践而言,成就不小,但缺陷难免。“非求宫律高,不务文字奇”,此为通俗诗派审美追求的全部内涵,同时也是抗衡雅正诗派、怪奇诗派的鲜明旗帜。审视一番诗派鼎立之格局,有助于中唐诗坛形势的立体化认识。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文艺进入新时期后,文艺思潮大体上可以概括为“三头推进”:一是现实主义的拓展和深化;二是以现代主义为代表的各种新思潮此起彼伏;三是通俗文艺势不可挡。文艺的多元和繁荣是一把“双刃剑”,在“三头推进”的文艺思潮裹挟下,新时期创作和评论也存在诸多令人忧虑的现象。  相似文献   

12.
苏区精神含有丰富的对党忠诚意蕴,对党忠诚是苏区精神的核心价值和根本原则。大学生党员内化苏区精神于心,强化对信仰、真理、人民和纪律的忠诚,外化苏区精神于行,为共产主义理想奋斗终身,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利,始终把政治纪律挺在前面。大力弘扬苏区精神及对党忠诚意蕴,系统构建以经典阅读认同苏区精神、以生命叙事演绎苏区精神、以历史情境具象苏区精神、以社会实践体验苏区精神、以日常生活习用苏区精神等五个策略,把苏区精神融入政治忠诚教育,提高大学生党员对党忠诚的党性修养。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1](P857),文艺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原则,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理论、文艺评论的根本原则.刘润为先生最近出版的文艺理论与文艺评论文集<文艺批判>,自觉地践行了这一根本原则.在文艺领域,凡是对人民的文化利益有利的,他都极力赞扬:凡是对人民的文化利益有害的,他都极力反对.他否弃殖民文化、个人主义的价值取向,高扬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其判断标准就在于前者是对人民的反动,而后者是对人民的肯定.他的<文艺批判>最集中地显示了自觉地"为劳动者的文化利益"而写作的强烈倾向,并因而体现出充分的人民性品格.  相似文献   

14.
我有一个梦想。当这句话响彻全球的时候,所有的年轻人都为之鼓舞而奋力前行。每个时代,都会涌现一批为梦想而奋力拼搏的榜样。我敬佩他们,为梦想的不懈追求;我羡慕他们,成功的追梦人。如今,许许多多的年轻人,云集北京,寻找心中的梦与自由。这其中就包括一些所谓的"文艺青年"。北京的文艺不单纯是文艺,更多的是文化。北京的文艺青年都是为了很单纯  相似文献   

15.
五、文艺要以社会效益为最高标准──文艺效益论繁荣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一个基本要求,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针对近年来以庸俗化为特点的精神产品商品化,“一些向钱看”的不良现象时有所见的倾向,邓小平严正地提出:“思想文化教育卫生部门,都要以社会效益为一切活动的唯一准则,它们所属的企业也要以社会效益为最高标准”。(23)把文艺的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这是社会主义文艺和资产阶级文艺的根本区别。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将文艺商品化,完全以赢利为目的。我们的社会主义文艺,坚决反对资本主义社会中那种把精神产品完…  相似文献   

16.
《巴黎圣母院》中克洛德的爱欲追求,是主人公从宗教阴影下走出来的积极超越,自我超越和对历史的超越。它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抨击教会的精神禁锢和禁欲主义一致,是呼唤社会文明进步的艺术表现。克洛德的爱情追求,由于他不可能彻底脱下身上的圣袍,难免陷入人性复苏与圣职羁绊的尖锐矛盾。宗教与人性的根本对立,克洛德超越历史的叛逆行为,决定了他的追求既不被民众接受,又为社会观念所不容。他最终不肯放弃救世主的方式.当然得不到爱斯梅拉达的爱情。但是,克洛德以性欲为主的爱情追求,是对人性存在的合理肯定;其悲剧行为,深刻揭示了宗教与自我生存状态的荒唐。其进步意义,不在于克洛德做了些什么,而在于他以什么为起点,他的行为方式对旧社会秩序有一种什么样的震撼。  相似文献   

17.
文艺作品的审美性是文艺审美属性的根本标志,因为文艺作品的审美性既是创作主体审美意识的感性显现,又是使广大读者获得审美愉悦的物质媒介体。没有文艺作品的审美性,文艺的审美性也就失去了根本依据。文艺作品的审美性根源于创作主体的审美创造,是创作主体审美理想的结晶。在文艺作品的审美创作中应追求怎样的审美的理想境界?毛泽东在这方面有哪些论述?弄清这一问题,对毛泽东关于文艺审美性的论述就会获得更深刻的认识。一、描写典型化和理想化的人民生活.毛泽东认为,人民生活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他说:“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  相似文献   

18.
张恨水的“四不像”与其通俗文艺范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恨水的通俗文艺范式 ,首先体现于“四不像”的文化心态与文艺心理结构 ,即商业心理、自娱心理、社会心理和审美心理四者等量互扯互动的心理运作。其次体现于“四不像”的叙事形态 :似现实主义叙事而不是 ,似后现代主义叙事而不是 ,似鸳蝴、礼拜六叙事而不是 ,似社会经、言情纬的叙事而不是。这种“四不像”的叙事形态乃是典范的通俗文艺的叙事形态。通俗乃人的生命最真实的存在 ,是张恨水自身生命存在的艺术表现方式。  相似文献   

19.
苏区文艺在现代文学史的研究工作中,过去是个薄弱的环节,资料缺乏固然是一个重要问题,但从毛主席著作和革命史料当中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掘发工作也是做的很不够的。今后究竟怎样在研究中国“五四”以来革命文艺运动的发展时来阐明苏区文艺运动,开发苏区文艺宝藏,还是有待于大家共同努力解决的一个问题。这里我们仅把一些初学的意见写出来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20.
苏区戏剧是产生在苏区特殊历史语境中的一种重要文艺形式,同时又是苏区开展政治动员的重要教育工具之一。在中国革命现实的需求、苏区的特殊情境以及戏剧本身的教化功能等方面的共同作用下,苏区戏剧主要通过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两种方式或隐或显地发挥着教育作用。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苏区戏剧实现了本身的大众化,在客观上也起到了化大众的效果,使得苏区的工农兵大众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逐步接受了中共政权为他们所设计的政治行为模式、社会组织模式以及生产和生活模式,在文艺层面推动了中共全面控制根据地乡村社会资源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