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毕淑敏的小说充满震撼人心的"死",几乎无"死"不成书。但是,毕淑敏对死亡的独特展示、独特视角和独特理解,却是深深地含着她对人文关怀的追求和对生命本身的思索。她的这种反传统的挑战性不仅实现了作品审美的非功利性,更肩负起了人文关怀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2.
迟子建小说近年来在众多创作流派和创作风格中独树一帜,她的小说有鲜明的死亡意识,这种死亡意识是迟子建体验生命的另一种形式,她所写的死是死生契阔的人间感情,也是大自然的轮回替换,传达出作家对于生命的关照,并且以死亡的方式表达对于不尊重生命的强势社会力量的失望与抗拒,构成迟子建小说的深层话语。  相似文献   

3.
王岩  姜薇  王会 《科技文萃》2004,(9):110-113
树树树根:在阿里的冥想中长成 毕淑敏每一部作品,无论是小说,还是散文毫无例外地都以生命和死亡为主题.有果必有因,到底是怎样的经历使她形成了这种结果?面对这个问题,毕淑敏又一次开始了她对阿里生活的回忆,她说:那里给了她生命的根.  相似文献   

4.
明艳 《考试周刊》2007,(35):134-135
弗吉尼亚·吴尔夫的作品里有着浓厚的死亡意识,其小说创作中对人类生存与死亡的关注和剖析独具特色,发人深省。她没有局限于死亡意识,而是通过死亡对人类生存的意义进行了重新探索。她对生死问题的思考折射出她独特的生死观——死亡是灾难的结束,是新生的回溯,更是生命的升华。  相似文献   

5.
作为“医生、作家、心理咨询师”三位一体的实力派女性作家毕淑敏,其独特人生经历使她更善于从医生的视角去进行创作,医生视角的建构、挥不去的死亡意识、独特的白色意象以及“新体验”的探索贯穿她的作品始终,而她在其中不断进行着生存价值的追问和生命意义的思考,并最终获得了哲学意义和美学意义的双重超越。  相似文献   

6.
任向红 《现代语文》2009,(10):116-118
毕淑敏是一位经历丰富的作家,经历给她的小说创作打上了深深的烙印。本文根据题材类型和思想主旨,运用归类分析的研究方法,从军旅写实、冲突呈现、悲悯情怀、女性意识等四个方面,对毕淑敏的小说进行研究和解读,感悟毕淑敏对往昔经历的回顾、对纷纭现实的思考、对生命的叩问和对女性生存的探索。  相似文献   

7.
任向红 《现代语文》2009,(8):116-118
毕淑敏是一位经历丰富的作家,经历给她的小说创作打上了深深的烙印。本文根据题材类型和思想主旨,运用归类分析的研究方法,从军旅写实、冲突呈现、悲悯情怀、女性意识等四个方面,对毕淑敏的小说进行研究和解读,感悟毕淑敏对往昔经历的回顾、对纷纭现实的思考、对生命的叩问和对女性生存的探索。  相似文献   

8.
五十年代出生的女作家毕淑敏以“复述人生的真实案例”为基石,稳稳扎根于中国当代文坛。在浮华、狂燥的氛围中,她始终达观地关注着芸芸众生。在她九十年代中期所创作的一系列小说中,死亡这一意象融汇着作家不同的思想情感走进了读者的视野。本文主要从毕淑敏的五篇小说《红处方》、《阿里》、《预约死亡》、《生生不已》、《女人之约》)着眼探寻作家笔下死亡意象独到的精神蕴涵。  相似文献   

9.
萧红是新文学史上杰出的女作家之一,她创作了众多警醒世人的经典作品。其作品中彰显着独特的生命意识,以及对生命价值的探寻和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对自然生命的礼赞、对个体生命的悲悯和对死亡的思索是萧红作品中生命意识的基本内涵。这种生命意识的产生与她自身所历经的生命体验、时代背景等紧密相关。密切关注底层女性悲剧命运和对生命异化现象的揭露与反思是萧红小说中生命意识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0.
死亡是生命流程中的最后一环,因其是对生命的否定而被人们所普遍忌讳,但不知死足以知生。毕淑敏以悲悯的情怀描述死亡,希望唤醒人们的死亡意识,从而珍视生命,重视生存质量,生在意义,表现了她深厚的人道主义情怀。  相似文献   

11.
毕淑敏作为当代文坛上不可多得的集医生、心理咨询师、文人三个身份于一身的作家,她所创作的作品也往往带有这些独特身份赋予她的独特的生命感悟和认知。她的作品《血玲珑》在2002年被改编成电视剧上映,反响热烈,但改编后却缺少了她独有的那份对生命意识的书写。拟从人物的缺席和人物身份的改变、人物命运的改写以及人物性格重点的偏移三个方面窥探改编过程中对生命书写的迷失及其改编效果。  相似文献   

12.
生命意识是迟子建小说创作的思想内核。她始终关注着普通民众的生命存在状态,寻找他们的生命追求与生命意义;不断探究死亡的人性及哲学内蕴;对大自然的一切生命,迟子建持平等态度。以生命意识视角去探究迟子建的小说,可以很好地诠释她丰厚作品中的诸多.独异现象。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毕淑敏在长篇小说创作中取得的成就对推动毕淑敏研究起到了重要作用。以毕淑敏小说中的共性作为研究的视角,可以把握到毕淑敏的创作观念、价值取向及创作趋向,为其小说的研究与批评提供某种思路。  相似文献   

14.
女作家毕淑敏的情感散文、心理散文创作颇具特色。她从个体生命体验出发,观察世界、分析社会、把握生活。可以看到,毕淑敏的散文充溢着求真尚美的精神特质,而散文语言作为毕淑敏的主体言说方式,也形成了独特的语言特色。  相似文献   

15.
毕淑敏二十多年的创作中,数量最多影响最大的无疑是有关疾病/治疗书写的医学型小说。她的医学型叙事没有因袭前人,停留于社会层面和文化层面的写作传统,而是回归到生命层面的疾病本体、治疗本体,以生存智慧和生命美学的意义,为文学的疾病/治疗书写提供了新的经验。毕淑敏的写作根植于对疾病隐喻文化的去蔽,她寄希望于现代人对生老病死的坦然面对,寄希望于现代人拥有强大的生命伦理力量,强大到足以捍卫生命的尊严与死亡的尊严,足以清洁困扰自我的心灵死角,还自己一个敞亮洁净安详智慧的心灵天空,从而实践着文学的另一种“现代启蒙”。  相似文献   

16.
毕淑敏在1987年小说《昆仑殇》而成功地登上了文坛,其后她的《伴随你建立功勋》、《女人之约》、《原始股》、《预约死亡》等中长篇小说接二连三获得各类奖项,毕淑敏成为90年代文坛上最为引人注目的作家之一,尽管她在文坛上是属于“大器晚成”者,其创作数量不及当代其他的作家,  相似文献   

17.
毕淑敏是新中国后我国散文界的一位很重要的女性文学家,她用自己的经历和丰富的人生阅历写成文字,在文字中可以体现出她的女性意识。本文主要通过阐述毕淑敏所写的小说,在她不同时期写的小说体现不同的女性意识。从最初的女性意识觉醒到女性主体意识的产生再到最后的女性意识的升华。这一系列的女性意识转变的小说给我们"心灵鸡汤"似的滋养。  相似文献   

18.
对生命主题的探讨是毕淑敏小说的主体与核心,而以此为基础所延伸出的现实性生存体验以及对于生命本身的敬畏与尊重构成了其文学创作的重要内容.毕淑敏着眼于现实生活本相,剖析平凡个体真实的生存状态与心理状态,旨在发掘得以超越自我、战胜苦难的精神力量.本文着眼于毕淑敏小说的生命美学,关注小说对生命问题的探讨及其立足于现实关怀之上的美学诠释,同时探究毕淑敏小说美学建构的重要形式,通过特殊场域、创作视角、终极目标多角度的分析,最终实现对毕淑敏小说生命美学的价值阐释.  相似文献   

19.
迟子建小说中,我们能时刻感受到她从自己生命体验出发,对生命价值的反思,对生命之真、生命之理的书写和思索。"生命"是迟子建创作的全部基石,她以温情之笔书写生命,传达"温暖"和"爱意"的生命本质,描述刚柔相济的生命形式,其终极指归是对"天人合一"的生命境界的追求。迟子建在其创作中融注生命美学意识,汇成了其独特的生命美学观,是其特立独行于当代文坛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英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女作家之一,也是意识流的代表作家。她的作品里有着浓厚的死亡意识,其小说创作中对人类生存与死亡的关注和剖析独具特色,发人深省。她对生死问题的思考折射出她独特的生死观——死亡不是一种理想的选择,而是一种无奈,是灾难的结束,是新生的回溯,是生命的升华,更是一种拯救灵魂的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