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6 毫秒
1.
《天蓝色的彼岸》——用童话解说死,生动地描绘了死后灵魂从了断尘缘到走向新的生命轮回的过程。它告诉我们:死不是绝对的终结和虚无。它教导我们:要珍惜生,但不必畏惧死。——周国平  相似文献   

2.
纪录片是客观真实地记录社会生活,客观地反映生活中真人、真事、真情、真景的一种电视节目形态。纪录片的真实性在于最大限度地还原生活的原生态,但纪录片的真实性不能等同于客观现实事实,它的真实性会受到创作者自身认知水平、价值观念以及客观素材采集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纪录片的真实性与艺术性可以说是纪录片的灵魂与追求,二者缺一不可。真实性是纪录片存在的前提和核心,没有真实可言的影片称不上是纪录片;而艺术性是创作者将生活中的真实采用艺术的手法表现出来,给人以美的享受和美的感悟。有些纪录片完全追求客观真实,认为"纪录"等同于"看到",忽略了本身的艺术性,这样的作品难以得到观众的认可,同时也不能进行很好的传播;相反,如果一味地追求艺术性,则会使纪录片偏离了其根本,让人感觉作品的虚假与浮夸,也便失去了纪录片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在一篇文章中,曾经十分崇敬地谈到了福楼拜早年对自己的教导:“如果一个作家有他的独创性,首先就应该表现出来;如果没有,就应该去获得。”莫泊桑没有辜负福楼拜的期望。他的作品大都成为世界优秀小说宝库中闪耀着艺术独创性光辉的珍品。《我的叔叔于勒》虽然不是莫泊桑首屈一指的代表作,但它也以精巧的形式,独特的风格,深刻地反映了生活的真实,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5.
无限是彼岸     
坐在海边,看海消失在与天相连的地方,突然不明白什么叫做无限。或许天无限,因为海寻不到天边;又或许海无限,因为我看不到它的彼岸。数字、符号是有限的,数学世界却没有彼岸;音符是有限的,音乐世界也没有彼岸。那么,人的生命呢?“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但他已经死了”。无限是一种超越有限的存在。伽利略跪在教皇面前却仍喃喃自语“地球还是在转动啊”,他到达了永生的彼岸;当全世界的灯光熄灭了一分钟,爱迪生在光明中达到了彼岸;当前苏联国家剧院的演出突然暂停,乌兰诺娃乘着《天鹅湖》的音乐到达了彼岸——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  相似文献   

6.
从近来《博客天下》的长博文报道看来(如果它是真实的),"黄洋案"大概有一些尘埃落定的趋势。这真是令人扼腕叹息的一件事,一个优秀的学生被另一个优秀学生杀害。面对这样一个风华正茂的医学准博士,不是死在学校实验室里,也不是死于医院手术台上,而是死于如兄弟姐妹的同学之手,一时间华夏宇内,悲愤填膺。本文主要反思三点,详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人生应该有目标,应该为这个目标去奋斗;但是人生又不能仅仅为了目标,否则人生就成了手段,成了登上目标的阶梯。把人生当成手段和阶梯,会出现很多问题:其一,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充分实现人生的目标,登上理想的巅峰,他们的人生会因此失去光华和意义;其二,即使最终实现了人生的目标,比起漫长的奋斗过程,成功的时刻也不过是一个短暂的瞬间,这个瞬间即便能抵偿一生奋斗的苦痛,也无法抵消人生的残酷;其三,在抵达成功的彼岸之前,人生将失去快乐的理由和依据,成为日复一日的黑暗苦役。所以人生不是通往天堂的道路,也不是赢得目标的成本。于是有人宣…  相似文献   

8.
英国当代剧作家斯多帕德近作《乌托邦彼岸》中,巴枯宁和赫尔岑两个的家庭生活连接起19世纪中期俄国知识阶层的思想、精神追求和行动。剧中,不同历史人物的哲学思想和政治理想仅仅戏剧化地并置,而不能戏剧化地得到证实,尽管这些思想是源于自由、解放和进步等等自明的概念,影响了一个多世纪的理论和思想,但斯多帕德并没有走上虚无主义的道路,而是肯定了人类探索的合理性。这一点与利奥塔思想在一定程度上的不谋而合的同时又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9.
美梦不一定成真,但我们必须拥有美梦。 ——题记我们常常把“理想”与“彼岸”联系在一起,其实潜意识中,我们把理想比作了汪洋大海,把自己看成了一条航船,而把理想的实现当作了胜利的彼岸。这个比喻没什么新鲜可言,但每个人却始终逃不出这个比喻,因为我们无时无刻不在眺望着彼岸,拼力划桨。彼岸是个领奖台,每个人都渴望成为优胜者,在掌声中被众人宠爱。但是胜利者们是否想过,掌声从哪来?自己吗?不是!是更多的被“淘汰者”和观众。其实,鼓掌的人不一定会因为没站在台上而沮丧,而站在台上的人也不一定比鼓掌的人高兴几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内…  相似文献   

10.
《彼岸挥手的孩子》是诗人李思强奉献给诗坛的一束凝重而又坦诚的精神之花 ,正如作为一个企业家 ,他为社会创造着物质财富一样 ,他 ,李思强在物质上完成着他自己 ,实现着他自己 ,同时 ,他更在精神上提升他自己 ,完美着他自己。《彼岸挥手的孩子》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 ,那个在彼岸挥手的孩子不是别人 ,而正是诗人李思强或者说是诗人李思强的诗作。这里李思强与诗作是一而二又二而一 ,是浑然不可分的。但 ,他们又是一种彼岸的存在。对于现实生活来说 ,李思强显然是一个有作为的精明的企业家 ;但不同于某些企业家的是 ,李思强还拥有另一个世界—…  相似文献   

11.
中央电视台2005年隆重推出了历史人文巨作《故宫》,让记录世界的老话题“真实再现”的运用问题又一次浮现水面。而近些年中央电视台幻实类电视节目广泛运用了“真实再现”手法。文章对纪录片《故宫》的“真实再现”手法的运用,提出了几点质疑,论述在《故宫》纪录片中频繁使用这种手法,会给纪录片带来损害。  相似文献   

12.
纪录片的本性是纪录片研究和制作中始终争论不休的一个命题,而写实主义的手法一直被认为是纪录片制造真实效应的不二法门。纵观纪录片发展的历史,随着纪录片研究和制作的发展、深入、多元,反写实手法纪录片的出现,纪录片的理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更多的不是去强调客观、中性,而是强调纪录片对于现实世界的诠释。诠释以及诠释的模式是纪录片本体中最重要的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作为NHK拍摄的系列纪录片《为什么贫穷》的最后一集,由中国纪录片导演陈为军拍摄的《出路》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出路》以读书致贫为基本主题,引发了观众对中国教育体制的反思。同时该片叙事策略的运用也独具匠心,营造了真实、客观的影像特征,具体表现在:平民视角、内外视角结合的叙事视角;长镜头、同期声和无配乐声音设计的叙事语言;客观视点、第三人称视点和创作者视点相结合的叙事视点。  相似文献   

14.
加拿大新移民女作家张翎被誉为"北美地区新移民文学的扛鼎作家"。《交错的彼岸》是继《望月》之后张翎的另一部长篇力著。《交错的彼岸》糅合了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叙述,构成多重人称复合叙事。张翎对第一人称叙述的巧用使叙述者在叙述时空上的转换自然而流畅,且赋予读者真切感和信任感。第三人称叙述使得叙述者能够灵活自如地周游于叙述对象之间,拥有比第一人称更大的叙述空间。张翎对两种叙述人称的灵活掌控,丰富了小说的叙事手法,展现了小说的叙事张力。  相似文献   

15.
真实再现与纪实片的真实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真实再现与纪录片的真实性原则并不矛盾。纪录片的真实性应该是客观真实与主观真实的结合,只有纪录的人物和事件都有事实根据,创作表达了内心的真实感受,观众看了觉得真实可信,才是纪录片真实的完美境界。真实再现的基本前提是要有证据,它并不隐瞒“再现”行为本身,且具有白描化、虚拟化的特征。创作对再现分寸的把握决定着具体作品是否真实,而观众的接受最后决定分纪录片的真实判断。  相似文献   

16.
彼岸,原名林今达,祖籍广东省普宁,1941年生子马来西亚吉打,当过小学教员、报社通讯员、记者。多年来,他创作甚勤,以笔名彼岸、醉言、野夫、人间、稻草人、托马斯·林等,在新加坡、马来西亚、中国大陆、台湾等地报刊发表了为数可观的诗歌、散文,并先后出版过诗歌散文集《响雷》(1970年)、《半掌集》(1978),散文集《英雄的花朵》(1971),诗集《脚  相似文献   

17.
纪录片的创作与其它艺术形式创作有所不同,它以客观再现为出发点,但又要以物我合一、创造出完整艺术形象为归宿,因此在创作时处理好再现与表现的关系很重要。《山里的日子》全景式纪录了罗中立重返大巴山的一段真实生活。但作品又不仅仅局限于再现生活,而是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对生活进行艺术化加工,用真实生动的生活细节,绘成了一幅乡居生活的隽永画卷,表现了巴山百姓坚韧的品格和他们代代相承、成长、变化、奋斗的生命本质意义。王海兵在片中得心应手地运用再现和表现相结合的手法,达到了难得的物我合一的境界。  相似文献   

18.
一天下午,我拿着《天蓝色的彼岸》静静地坐在摇椅上,用期待的心情迎接我即将读的这本书。这本书的大概内容是这样的:小男孩哈里因车祸去了另一个世界,正等着去天蓝色的彼岸,但他还挂念着自己的亲人、  相似文献   

19.
教育学在社会科学中理所当然有一席之地。但教育学的立场问题近年来却屡被提及,其根本问题是对教育学学科知识地位的质疑。这种质疑源自于逻辑实证主义和科学主义的经典知识观,但它忽视了知识关注人及其社会命运的最为根本的意义,以及"自我认识"和"反思生活"的最为基本的价值。如果从知识的价值立场出发,教育恰恰是人及其社会生活中最根本...  相似文献   

20.
电视纪录片作为一种节目形式越来被广大观众所喜爱,已成为许多电视工作者揭示生活主题,刻画人物形象的主要手段。电视纪录片的创作应以平视的角度去审视社会生活,以平静的态度去发掘社会生活,以平实的手段去表现社会生活。这样才能客观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