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屈原的崇高人格,主要表现为耿介正直、独立不迁的性格气质,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道德情感,以及追求理想、顽强不屈的精神意志等。屈原的崇高人格在历史长河中散发着无穷而恒久的魅力,主要是因为屈原拥有煌煌不朽的诗篇,屈原传承了先民的思想文化,后世贤哲与屈原产生心理共鸣,以及端午节民俗传统对屈原的历史记忆等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爱国精神,不仅已超越其自我本体而升华为一种文化精神现象,而且还成为中华民族爱国精神的象征和道德人格的楷模.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贬损屈原的言行,都是对民族尊严的伤害和对民族精神的践踏.然而,今天却仍然有人敢于强加给屈原以种种莫须有的罪名,企图以此来丑化他崇高的人格形象和否定他的爱国精神.对此,我们将予以破释与批评.  相似文献   

3.
论屈原的艺术气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屈原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 ,其创作开创了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 ,体现出了雄伟的艺术气魄。文章首先指明屈原诗作 ,特别是《离骚》、《天问》中透露出的雄伟艺术气魄 ,然后揭示出屈原艺术气魄与屈原崇高的人格的关系 ,最后昭示出作家、艺术家要具有独立、崇高的人格和精神上的自由 ,才能创作出具有雄伟艺术气魄的作品来  相似文献   

4.
屈原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文学家和爱国者,他的富有特色的楚辞体文学作品成为中国文学的另一个源头,对中国文学具有深远的影响。无独有偶,在西方有一位对西方文学具有重大影响的文艺家朗基努斯几乎和屈原生活与同一时期,他创作的文学理论作品《论崇高》,描述了伟大作品必备的五大特点。对照两者的作品和理论就会发现两者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朗基努斯对崇高的描述竟然与屈原作品不谋而合。屈原的作品正是朗基努斯笔下崇高的典范。  相似文献   

5.
崇高,作为一个美学范畴来说,它既是一种审美对象,又是一种审美判断和审美评价。文学作品中的崇高是客观存在的,就其本质来说,乃是对于自然现象的崇高和社会现象的崇高之真实反映。屈原和李白的伟大诗篇都体现了崇高美,在文学史上放出了异彩。苏轼继承并发展了屈原、李白的优良传统,取得了杰出的文学成就,尤其是他的词,更开辟了一个广  相似文献   

6.
屈原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其创作开创了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体现出了雄伟的艺术气魄。文章首先指明屈原诗作,特别是《离骚》、《天问》中透露出的雄伟艺术气魄,然后揭示出屈原艺术气魄与屈原崇高的人格的关系,最后昭示出作家、艺术家要具有独立、崇高的人格和精神上的自由,才能创作出具有雄伟艺术气魄的作品来。  相似文献   

7.
屈原的悲剧意识是他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以及他在政治上的绝望所造成的。在楚国大厦将倾之际,在个人无法力挽狂澜且又深具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的情况下,坚持美政理想却又不愿同流合污的屈原,其悲剧命运是不可避免的。这种由悲剧命运造成的悲剧精神是对死的价值的尊崇。屈原超越丧失生存的兴趣且又无价值的死来证明个人的价值取向,寻找与其空虚无意义地活着还不如死得其所的人生出路。他这种为了信念("信仰")而九死未悔的执着精神亦受荆楚原始巫文化(宗教)的影响。笔者认为屈原对于人生出路的思考、宗教的认识是不同于佛教的。  相似文献   

8.
康德崇高论在他的美学及西方美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学者对其研究集中在他论述的表面性方面,而对其内在本质旨意缺少研究,没有研究其崇高的美感心理,鲜有对康德崇高思想的方式对后来美学的影响做总体思考。针对这些,本文研究康德崇高在美学史上的创造性,指出他将崇高纳入整体美学思想之中,突破传统美学仅将崇高理解为艺术风格的局限,在研究其崇高的外在形式之中,推理出其实质是崇高为人的心灵与精神道德家园,进一步深化崇高贯穿其整个美学的思想价值,进而研究崇高的美感心理主要特征,指出其对审美心理学派的影响,深化康德美学的研究。除此之外,本文还提出康德美学与黑格尔美学研究的不同走向。  相似文献   

9.
刘高先 《成才之路》2012,(19):33-33
通过解读屈原的《离骚》,找寻屈原受到抑屈而呐喊的原因。通过屈原心灵的激情咏怀,展现一个自我生命存在的历练与挣扎。  相似文献   

10.
屈原《楚辞》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修身重德、坚守信念、追求奋斗、热爱国家。把优秀传统文化寓于《楚辞》教学中,彰显屈原人格魅力,用屈原崇高的品德浸染学生,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用正能量锤炼个人品格。  相似文献   

11.
崇高是主体在面对与自己严峻对抗的客体世界巨大力量时所获得的理性超脱和精神胜利的愉悦。它意味着对于生命和存在有一种自觉和超越感;具有对精神和心灵世界不断拷问、追求的动势;在艺术创作中,它能最大限度地触及艺术精神。而古典和谐观缺少悲剧意识,缺少危机感和开拓精神,这些都与崇高观相去甚远。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通过对《离骚》的时间意识的剖析,揭示屈原在继承原始神话巫术思维的同时,也超越了这种思维的藩篱,显示出战国末期理性觉醒的时代风貌。这一继承与超越,是屈原浪漫主义艺术风格形成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晚唐社会的苦闷,使诗人李商隐产生了强烈的内心冲突,这种内心冲突使李商隐创作的一部分诗歌表现出由现实向理想、由凡俗向崇高、由爱的阻隔向爱的融合发展超越的趋向,从而扩展了李商隐诗歌的审美心理空间,产生了悠长深远的情韵,并照亮人们的心灵。  相似文献   

14.
屈原在创作<天问>时借鉴了歌诗的结构模式,这主要表现在尾章具有"乱"的特征.屈原借鉴歌诗结构模式的同时也有所超越:<天问>尾章并非前文内客的总结概括,而是一步步推导出的结论;<天问>具有歌诗特征但不是歌诗.屈原对歌诗创作手法的借鉴与超越体现了诗人创作的自觉.  相似文献   

15.
《山东教育》2012,(Z5):130
人生之最热烈、最崇高的迫求莫过于幸福。人生的大幸福在于精神的自由飞升和心灵的无所羁绊——实现此,非读书莫属。突破空间,超越时间,是阅读让我们在无限广阔而丰饶的知识中充实自己;消除贫瘠,抛却愚钝,是阅读使  相似文献   

16.
文学阐释的超越性包括时代的超越和心灵的超越。时代的超越依赖于心灵的超越,心灵的超越也必然要落实到时代的超越上才有意义。而时代超越和心灵超越只有在文学阐释的文本超越中才能够实现。文本超越则依赖于阐释者对文本的深刻反思与对话。  相似文献   

17.
文章辨析爱国主义内涵,剖析《离骚》中内含的屈原爱国主义精神,包括政治志向、崇高人格、感情世界与艺术创作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并提出通过使爱国精神融入政治生活,汲取屈原政治智慧和品格;融入媒体传播,生动诠释屈原爱国主义精神;融入社会生活,彰显屈原爱国主义精神本色等,实现屈原爱国主义精神的当代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当代作家史铁生的困境来自于他的残疾,他能在思索中升华,领悟生的意义,从心灵的深渊中走出来。史铁生认为,心灵的残疾才是真正的残疾,对待困境没有别的办法,只有在精神上实现超越,从不断的超越中实现人的价值,获取人生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朋友,你还记得你最后一次真正的感动,是在多久以前呢?或许你会告诉我,人不能活得太感性。但为什么不试一试呢,让感动把我们带进清新的绿地,让心灵大口大口地自由呼吸,激活我们与生俱来的善良、纯洁和崇高的精神。让它轻轻拂去心灵的浮尘,让生命更加美好。  相似文献   

20.
在端午佳节即将到来之际,古城中学语文组组织全校学生开展了一次别开生面的纪念屈原的文化实践展示活动。“永远的屈原”纪念活动是古中语文组全体教师的一个创意。本次文化实践活动是师生一起品读屈原、歌咏屈原的文化之旅,更是师生一起与一个伟大的灵魂对话,是提升人生境界的心灵之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