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公共政策扩散理论为视角,对中央及地方政府出台的有关土地增减挂钩政策文本进行梳理分析,对政策扩散的诱因、路径及机制进行阐释.研究发现,土地增减挂钩政策在推广过程中受到问题、诉求双重扩散诱因的影响,扩散路径在中央与地方、地方与地方之间呈现出时间上的"S"型曲线及空间上的响应、引导、辐射的扩散模式,央地政府的纵向互动使政策实现了策域融合.土地增减挂钩政策在试点过程中诞生了多种创新形态,形成了指标周转及"地票"两大模式,对政策的市场化改革探索也已进入平缓期.在从精准扶贫到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与转型过程中,与精准扶贫实现策域融合的土地增减挂钩政策如何融入到乡村振兴战略中去,将成为政策进一步创新扩散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2.
孙中山的土地思想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土地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49年,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均告失败的国民党政权从大陆退出.南京国民政府在其执政的二十多年时间里,始终表示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为施政宗旨,在土地问题上为赢取民众支持,同样宣传以孙中山的土地思想为核心,并在各阶段推出多项土地政策.这些土地政策虽也包含若干进步因素,且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由于国民政府统治基础的封建性与反封建的目标取向之间的根本矛盾,孙中山的民生思想被大大扭曲,其土地政策基本归于失败.  相似文献   

3.
不同地区不同区域征地政策不一致、同一区域不同征地用途政策不一致、不同阶段征地政策不一致、土地级差地租分配不合理等是我国城郊集体土地征用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在于土地产权不清晰、土地征用法规不完善、征收补偿费分配不合理、征收行为中权益不对等及部分地方领导发展观与政绩观出现偏差.因此,加强城郊集体土地非农开发和征收政策的宏观调控、完善土地征用制度改革、合理分配级差地租、建立和完善失地农民的就业安置和养老、医疗保障体系是解决"三农"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4.
西夏以佛教为国教,寺院、僧人不仅享有优惠特权,而且占有大量田地、牧场,拥有一定数量依附人口,寺院经济得到一定程度发展.同时,政府加大了对僧人的管理力度,由僧俗不同部门共同管理,把僧人管理纳入世俗法律范畴,僧人有度牒、寺籍和户籍.西夏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实行"计亩输赋"政策,寺院和僧人也不例外,只要占有土地就要按法律规定像世俗百姓一样纳税服役.一些僧人在向国家纳税服役的同时,还受寺院役使,成为寺院的廉价劳动力.因此可以说,西夏僧人并非不劳而获的寄生阶层.  相似文献   

5.
土地承包政策的发展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土地承包政策的突破、磨合、转型、发展等几个阶段 ,对改革开放以来的土地承包政策的发展变化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以求为未来土地承包政策的制定、执行与调整提供参考或借鉴。  相似文献   

6.
通过构建一个包含土地市场的四部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研究了土地财政背景下,土地供给政策、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及其组合对居民消费率、宏观杠杆率与总产出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短期视角下,使用减少土地供给的政策与宽松性利率政策的组合,可以熨平经济波动;中期视角下,使用减少土地供给的政策与稳健性财政政策的组合,可以实现提振居民消费率、降低宏观杠杆率以及促进经济增长三大政策目标;土地供给政策、财政政策而非货币政策是影响经济波动的主要因素。上述分析为认识土地财政模式的运行逻辑,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完善宏观政策组合调控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一个完整的教育政策逻辑结构是由教育质量政策、教育体制政策、教育经费政策和教师政策构成的,其中教育质量政策属教育目标范畴,教育体制政策属教育途径范畴,教育经费政策和教师政策属教育条件范畴。这一政策逻辑结构为衡量普惠性幼儿园的标准提供了理论框架,并为各地政府践行学前教育普惠政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博览     
国际组织职业教育政策的基本范畴与意义国际组织的职业教育政策具有脱离国别个性经验的独特价值,应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银行和国际劳工组织相关的职业教育政策文本中,在较为具体的层面上可以发掘出国际职业教育政策的基本范畴,即“教育与培训的分离与重合”、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有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土地政策发展演变的研究日见升温。为进一步推动这一工作,本文从人民公社后期的土地政策、家庭联产承包政策、土地管理政策等几个方面,对改革开放以来的土地政策发展变化进行了介绍、分析与探讨,希望对未来政策的制定、执行与调整有所参考或借鉴。  相似文献   

10.
该论文是"清政府与台湾的土地开发"课题的系列论文之一.台湾的大规模开发始于清代,清政府的移民政府、民族政策、土地政策和赋税政策对台湾的土地开发均产生深刻的影响.清领台湾之初,大部分土地控制在台湾土著、即所谓的"番族"手里,台湾汉民开发领域的扩大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与番社"争地"的过程.台湾番族根据其汉化程度,有生、熟番之分,在清领台湾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清政府将生番视为化外之人,并将他们划在"界"外,不许民人越界私垦,以启衅端.但清政府的防番战略遏制不了台湾开发的步伐,清中期出现了大面积的界外土地开发,"牡丹社事件"之后,清政府看清日本企图侵略台湾的狼子野心,决定开山抚番,开发台湾东部及深山地带.本文主要论述同光以前,清政府的防番战略举措,它对清前期台湾的土地开发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