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H.L.A.Hart,Law Laberty and Morality,(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April 1972)哈特著,《法律、自由与道德》,斯坦福大学出版社,1972.4法律人大多喜欢谈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问题。一方面,法律人喜欢把“公平”、“正义”这些道德意味浓重的词语挂在嘴边,法律条文当中也时不时出现“诚实”、“信赖”、“善意”、“恶意”等字眼,而当法律制定得不好时,我们也会说这是一部“恶”法;但另一方面,法律人又不总是这样做,法官审判案件时  相似文献   

2.
论"隐性采访"中的道德与法律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时下,“隐性采访”成为新闻记者挖掘深度新闻的常用手法。对于新闻媒体和记者来说,采用此类方法是无可厚非的,它能使记者获取正面采访得不到的信息和材料,增强了新闻的真实感、现场感。然而,在法制日益健全,权利界限越来越明确的今天,“隐性采访”稍有不慎就会带来职业道德上的问题,也可能会引起法律上的纠纷。如何把握隐性采访的道德与法律界限,是新闻记者时刻要注意的问题。 一、“隐性采访”的含义及法律思考 “隐性采访”是新闻记者在进行采访活动中不通报自己的真实身份和工作目的,借助采访工具(照像机、录像机、录音机等)…  相似文献   

3.
张梅 《图书馆》2004,(3):35-37
现阶段我国图书馆有两种不同的服务理念 :其一是从道德的角度出发 ,强调“读者第一” ;其二是从法律的角度出发 ,强调“读者权利”。文章结合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 ,在分析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之间辩证关系、“读者第一”与“读者权利”之间区别与联系的基础上 ,提出我国图书馆事业要适应现代社会和自身发展规律的要求 ,就必须完成从“读者第一”为主导向“读者权利”为主导的转变、完成从道德主治走向法律主治的转变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法律的发展是伴随着法律与道德的融合与分化进行的,整个发展的主体脉络就是“礼法”的有选择地互融而形成的“礼法文化”.中国法律的发展方向上应该再一次塑造符合时代和民族的新的“礼法文化”.  相似文献   

5.
蔡斐 《当代传播》2012,(5):83-84
鉴于自媒体的核心价值及运作理念在于“自”,法律与伦理在对自媒体的规制过程中,短期应采取“共同调整、互为补充”的关系模式;中期应采取“法律规制、伦理疏导”的关系模式;长期应采取“法律理论、道德主题”的关系模式.这三种关系模式前后相承,能够有效实现法律规制和伦理规制的平衡.  相似文献   

6.
刘海鹏 《大观周刊》2012,(21):42-43
近年来在我国发生的一系列见危不救、见死不救和救人者反被勒索的事件一次次的拷问着我们的道德水准和法律制度。有的学者建议将原本属于道德调整的见危不救纳入法律的调整范围,规定“见危不救罪”,本文将就见危不救所涉及的法律问题和道德问题进行简要论述,以期捋顺其所涉及的种种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7.
近段时间以来,媒体集中报道了社会中的许多道德失范现象,其中涉及企业道德、职业道德、公民道德等诸方面.以“小悦悦事件”为焦点,媒体就社会道德失范问题的报道似乎达到了一个顶峰,也由此引发了社会各方的高度关注.然而,在媒体铺天盖地进行道德追问的时候,我们也隐约发现了报道的情绪性、片面性乃至游离于既有法律之外的“道德审判”等问题.笔者认为,在此时刻,再次审视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发掘媒体新闻报道中将二者混同的问题,并提出实践中可以采取的具体解决方法,对在道德与法律之间纠结的媒体报道来说,定会有益无害.  相似文献   

8.
邹婧 《大观周刊》2011,(38):39-39
本文主要针对今年网上热议的“小悦悦”事件。对于有些人提出的设立“见死不救罪”提出一些见解,本文从实际出发对法律不能弥补道德的缺失的原因进行分析。本文的第一部分是对法律不能弥补道德的现实原因进行分析。本文的第二部分是对如何保障见义勇为者的合法利益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9.
隐性采访何处是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性采访尽管可作为伦理学上的暂时“权变”,但并非是“乱变”。它须是一种为达到道德目的而不得不为之的“必要的道德过错”。对它的采用须有严格的边界,不可逾越的规则。概而言之,隐性粟访就是要坚持一个中心(以公共利益为中心),四个基本点(四大原则),才能保障其道德正当性和法律上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监督性新闻报道,是对社会上一切有悖法律和道德的行为进行揭示、制约和督促,是报纸传媒的一项本职功能和责任,是社会主义制度下党和法律赋予新闻人的权利。然而,监督新闻往往会引发“侵犯名誉权”、“隐私权”等纠纷,甚至会激发那些失去道德底线还欲遮羞盖丑者的反制,找茬诡辩、甚至抵毁,新闻单位和记者被告上法庭的事也时有发生,这样的风...  相似文献   

11.
施丁屹岑 《大观周刊》2011,(52):18-18,9
公民救功行为作为一种无因的、自发的行为,一直以来都是人们本能的自发善举和人一陛向善的力量追寻。然而.由于缺乏制度、法律的规约,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期的人们,道德选择多维,价值判断模糊。这一段时间来“行善反成错.诬告反得利”不断冲击着道德底线,使人们的道德感和行为形成了错乱。目此,仅靠道德自觉不能完全支撑整个社会道德体系的大厦,法治的社会更需要依靠法律给救助者以法律的尊重和保护。  相似文献   

12.
隐性采访的道德成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学健 《现代传播》2004,(4):133-135
隐性采访的社会效益有目共睹 ,同时 ,相关的法律争议和道德批评渐趋激烈。法律方面 ,隐性采访最易涉及“侵犯人格权”和“器材合法性”的问题 ① ,学界对此已有公论 ;而且笔者认为 :媒体的当务之急是反躬自省。———本来应该作为道德表率的媒体 ,因为隐性采访的泛滥备受责难 ,处境日益尴尬。隐性采访 ,尤其是时下盛行的“体验式”隐性采访 ,通常是这样的“流程” :记者戴着“合作”的面具登场 ,处心积虑地接近采访对象谋取信任 ,不动声色地“套问” ,引诱其“充分表演” ;同时用隐藏的器材偷录证据 ,随后“昭示天下”———正所谓用心良苦…  相似文献   

13.
近段时间以来,媒体集中报道了社会中的许多道德失范现象,其中涉及企业道德、职业道德、公民道德等诸方面。以“小悦悦事件”为焦点,媒体就社会道德失范问题的报道似乎达到了一个顶峰,也由此引发了社会各方的高度关注。然而,在媒体铺天盖地进行道德追问的时候,我们也隐约发现了报道的情绪性、片面性乃至游离于既有法律之外的“道德审判”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自古以来就注重道德的修养。道德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人与人关系的准则。马克思说:“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意思是说道德是靠人们的内心信念和社会舆论来维持和发扬的。现在有人把道德通俗地解释为“人们内心的法律”,是非常恰当的。新闻道德是泛指新闻界共同遵守的道德行为。严格说来,它和新闻职业道德规范又有所不同。新闻职业道德规范,是指的新闻工作者在新闻活动的全过程中所应遵守的道德规范。它不是  相似文献   

15.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一届数字化信息的道德、法律和社会问题的全球大会掠影周鼎恒(国家科委科技信息司)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召开的“第一届数字化信息的道德、法律和社会问题的全球大会”(简称INFO-ETHICS)于1997年3月10日—12日在...  相似文献   

16.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律是准绳,道德是基石,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进程中,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法律法规是“他律”,道德规范则是“自律”.因此,坚持法德并重理念,其实质是以道德的内心约束力,使档案工作者积极主动地做好档案服务工作,并以法律规范的外部约束力保障档案服务工作始终沿着法治化的轨道前行,防止损害档案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阅读和评点“良心债”的报道,我时常想起德国哲学家康德的那句话:“有两样东西.我们对它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所唤起的那种越来越大的敬畏就会充溢我们的心灵,这就是头上众星的天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良心债”的报道,开启了普通人心中难以释怀的情愫.使一颗颗沉重的心灵得以苏醒.并唤起了更多人对身外自然和心内道德法则的敬畏感.  相似文献   

18.
“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一传统法宝,现如今在人们的日常生活语言中,好像是一个隔世词汇了,很难得听到,偶尔有谁一讲,还会有人说他“犯了什么病”。 法律和道德,历来是安邦定国的两大支柱。在大力提倡和加强法治的同时,着力宣传和倡导道德教育同样是十分必要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是道德支柱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纯粹的生活作风和道德问题,二三十年前曾是法律问题。特别是在1983年的“严打”运动中流氓罪——这个如今已被取消的罪名——可以判处死刑,与故意杀人罪相同  相似文献   

20.
刘楚清 《网络传播》2007,(11):60-61
“网络通缉”这种做法如果在法律允许的框架内,用合法的方式,弥补法律管辖权无法触及的领域,也不失为一种构建道德体系的有效方式。但现在的问题是,“网络暴力”,在“女子虐猫事件”中,新闻报道称“此事件已涉及到当事人家庭成员,尤其是已对其子女的学习产生了较多干扰和不良影响”,这种偏差,使得我们不得不考虑这样的“审判”究竟含有多少令人心悦诚服的成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