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收藏》2017,(10)
正山东博物馆藏有大量龙泉瓷器及标本,多为日用器,器型多样,有瓶、盘、碗、炉、匝、洗等。这些器类是龙泉窑的常见大宗器物。山东省内各地常有龙泉窑瓷器出土,其中以淄博发现的元代龙泉窑瓷器窖藏为代表,釉色莹润、制作精良。金元时期,山东以淄博窑为代表的地方窑烧制比较兴盛、产量大,但淄博发现的元代龙泉窑瓷器窖藏表明,龙泉精品瓷  相似文献   

2.
陈锐 《收藏》2016,(1):64-71
过去用"南青北白"来形容我国唐代烧瓷格局,如今用"南青北白中间彩"来概括唐代制瓷格局,烧造彩瓷的湖南长沙窑、四川邛崃窑、河南鲁山窑等都位于我国中部。这一新的提法是对长沙窑等彩瓷窑口的肯定和认可,它们引领了我国陶瓷步入彩瓷时代。以彩瓷之长而称道的长沙窑迅速崛起于中唐,窑火持续烧造200年,产品物美价廉(图1),销往海内外...  相似文献   

3.
潘惠民 《收藏》2006,(8):70-71
肖像画面我国传统绘画中称“写真”“传真”“传影”或“传神”,是一种以具体人物形象为对象的人物画,瓷上肖像画,俗称“瓷板画”“瓷像”,是一种直接在瓷板(器)上绘画的瓷制艺术器,瓷上肖像画是在中国传统画法,陶瓷彩绘和西方照相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绘画艺术与烧瓷工艺结合的产物,源于清末景德镇,创始人为邓碧珊(1874-1930年)。文革瓷绘肖像是指“文革”期间制作,以描绘毛泽东等各种形象为主的瓷上肖像作品,是行泽东时代美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胡焕英 《收藏界》2012,(8):63-67
红绿彩瓷是在高温白釉或白地黑花瓷烧成后,在白釉上用红、绿、黄等彩勾画出纹饰,再入窑以800℃左右的低温烧成。因此也常称为"宋加彩"或"金加彩"。红绿彩瓷主要有两大类产品:一是日常用品,如碗、盘、杯、瓶、罐、枕等器  相似文献   

5.
崔颖 《收藏》2009,(7):54-55
清末民初的淄博博山窑大量烧制红绿彩、青花五彩、釉中彩等民间日用器,烧制技术娴熟,色彩斑斓,形成独特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6.
朱纪 《收藏界》2010,(2):55-58
山东淄博最早的陶瓷遗址是淄川区寨里窑,为北朝晚期。历史上淄博陶瓷有两个辉煌时期,一是生产名贵典雅的雨点釉、茶叶末釉、青釉印花器的宋金时期;一是乡风浓郁全面贴近百姓生产生活的近代时期。近代淄博民间陶瓷以生产模印和彩绘陶瓷为主,民国时期的红绿彩,是乡村民俗艺术显著特征的典范。  相似文献   

7.
赵亚利 《收藏界》2013,(8):46-53
耀州窑址位于陕西省铜川市黄堡镇,这里在古代曾经水源丰富,原料和燃料充足,又位于京畿之地,具备了建窑烧瓷的有利条件,耀州窑因此而创烧和发展。该窑创烧于唐代,成熟于五代,鼎盛于宋代,金代续烧,金末元初迁至距铜川东南约15公里的陈炉镇开始烧造。明清时期陈炉镇不仅成为铜川地区的瓷业中心,而且是陕西乃至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的陶瓷窑场,其中白地黑花瓷在陈炉窑众多瓷器  相似文献   

8.
石琳娜 《收藏》2018,(6):92-93
耀州窑创烧于唐代黄堡地区,鼎盛于宋,金末元初时制瓷中心由黄堡逐渐转移至陈炉地区,此后黄堡窑场日渐衰落,陈炉窑的制瓷规模不断扩大,接替了黄堡窑而成为耀州窑后期发展的中心,使得炉火不熄烧造至今。清、民国时期是陈炉窑的鼎盛和工艺变动期,此时期窑场规模大,产量高,器型丰富,除常见的日用器外,还烧制了许多在其他窑场很少出现的器物,比如常被人们用来盛装调料的塔形罐和竹节形的节盒、厨具中的锅撑子、装饰用的挂瓶、放置帽子的帽盒、煤矿工人采煤时照明的鸡娃灯以及屋顶椽头饰件等,可以说瓷器在当地人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这种情况下,瓷枕自然成为了常见器型并多有烧造。  相似文献   

9.
鲁敬平 《收藏界》2011,(5):59-64
说到湖湘古瓷,人们就会想到湘阴窑、长沙窑。谈起湖湘古彩瓷,人们可能还是把目光投向湘阴窑与长沙窑。但却不知,在湖湘古彩瓷中,从湘江逆流而上,还有湘潭的湘乡石龙窑、衡阳的衡山窑和耒阳窑、永州江永的千家峒窑等,它们都是湖湘古彩瓷中的姊妹花。一、湘阴窑湘阴窑属于东汉瓷窑,在今湖南湘阴,由此冠名。唐、五代湘阴隶属岳州,亦称岳州窑,有文献记载,岳州窑是唐代六大青瓷产地之一。  相似文献   

10.
马广彦 《收藏》2009,(5):78-79
宋代是我国古代制瓷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时期,大江南北窑场林立,六大窑系各领风骚。其中钧窑瓷以窑变乳光青瓷独树一帜,不但成为贡御宫廷的精美用品,而且自成窑系,生产地覆盖豫、晋、冀、内蒙古广大地区,产品以中原为中心销往四面八方,成为上白富豪、下至百姓的日用器。迄今已发现古窑址150多处。  相似文献   

11.
《收藏》2017,(6)
正河津古代烧瓷一事,在20世纪80年代上海人民出版社和日本美乃美出版发行的日文版《山西陶瓷》一书中载有"河津唐代出白瓷、黑瓷",这里所指的河津烧瓷,仅指北午芹窑。在今天看来这一表述似有疑问,唐代的北午芹并不能确认已经烧造瓷器。十多年前笔者调查北午芹时发现古垛也有古代窑场,破  相似文献   

12.
《收藏》2013,(7):188
适用:高级礼品馈赠,家居摆设、收藏、庆典。珐琅彩"喜鹊登枝"颜色明亮、绘制精美,以喜鹊为主的吉祥图案由喜鹊和树枝构成,寓意吉祥、美好,取"喜上眉梢"的谐音。喜鹊登枝借用喜鹊报喜的含义,寓意好事马上将至,喜事不断。亿元天价瓷的传承人"瓷都小范曾"——傅建平经典力作傅建平,景德镇著名陶瓷艺术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傅窑"传承人,2011年被评为中国陶瓷艺术品市场"最具升值潜力"的八大家之一。傅窑传到傅建平已经是第六代,祖上专为清代康、雍乾三朝官窑烧瓷,是皇宫的珍品窑  相似文献   

13.
伍秋鹏 《收藏界》2014,(11):47-52
四川邛窑在中国陶瓷史上以烧制彩绘瓷而著称。邛窑彩绘瓷既有釉下彩,也有釉上彩,主要色彩有黑、绿、褐、黄等色,还发现有少量铜红彩,既有为单色彩绘,也有双色或三色同时应用的彩绘。纹饰题材丰富,有图案、斑块、花卉纹、草叶纹、花鸟、人物、文字等,器物造型丰富,是唐代彩绘瓷最重要的代表之一。四川邛窑彩绘瓷出现于隋代,虽然它的装饰题材不及长沙窑丰富,绘画水平也比长沙窑略低,但它出现的年代却比在唐代中晚期才出现的长沙窑彩绘瓷早约二百年,因而很多学者都认为邛窑是中国彩绘瓷的发源地。  相似文献   

14.
痴迷元青花     
卢喜超 《收藏》2007,(4):45-45
玩瓷的人几乎都知道,现在要想在国内古玩市场上淘得一件元青花整器简直比登天还难。因为文博系统的专家一直对元青花有一个比较定型的认识,那就是全世界只有300件元青花(至正型)。这个定论一直左右着元青花研究者的思想。但是民间收藏家却并不认同这一点。他们认为民间出现的元青花有些是从御窑(即宫窑)遗址流失出去的,也有的是“官搭民烧”后的一些“粗器”流传出来。  相似文献   

15.
徐仁雨 《收藏》2014,(3):52-61
扬州历史上并无烧瓷窑场,却借助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发达的水路交通,汇集了各历史时期众多窑场的陶瓷产品。是隋炀帝开通南北大运河后,南北经济大交融,更使扬州有机会成为国际性的贸易口岸。  相似文献   

16.
杨俊艳 《收藏》2014,(6):88-93
当阳峪窑生产的酱釉瓷有碗、钵、盘、唾盂、罐、壶器盖等。胎质分粗细两种。其中细胎质地洁白坚实,器体轻薄,釉面光亮,不仅釉料配方成熟稳定,而且制作工艺高超,除大多数呈酱黄色外,还有酱红、紫红、紫色、褐色等,并伴有窑变现象,因而产生色彩斑斓、奇幻美妙的装饰效果。北宋当阳峪窑《窑神碑》中提到的“庆云紫”,应是指色调泛紫的酱釉瓷器,而“铜色如朱”则是指色偏红的酱釉瓷器。在此本文对当阳峪窑酱釉瓷器的烧造工艺、造型特色、釉面特征、烧造时间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7.
方石 《收藏》2010,(11):45-48
西夏瓷作为西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受中原瓷器的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瓷器风格。近年来,随着西夏瓷不断发掘出土、西夏瓷的收藏热日益升温,赝品也时有所见。本文将西夏王陵博物馆收藏的几件灵武窑刻花瓷与赝品进行对比,从器形、刻花内容、刀法、釉色、胎质、底部特征等细节加以辨析。  相似文献   

18.
《收藏》2020,(7)
正长沙窑是一座民窑,这一属性决定了其生产目的是为了销售、盈利,与官窑、御窑不计成本、务求精美,完全不同。从现有的考古发掘、墓葬出土和传世器物资料来看,长沙窑瓷器畅销国内大江南北、黄河两岸,外销瓷几乎遍及整个亚洲地区。根据现有资料统计,长沙窑瓷器制品有70多种,都是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实用器。针对不同人群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文化传统等因素,长沙窑瓷器在造型、装饰和功用上都极大满足了市场的需求,大获成功。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介绍的这批雁北剔刻花瓷器,如果出土在宁夏、甘肃、青海等西北省份,恐怕多数会被归类于西夏瓷器。西夏王朝烧造瓷器以灵武窑为代表,但通过当地回民巷和磁窑堡两处窑址发掘可知,西夏窑业显然是受外来影响而肇始的。北宋灭亡后,西夏一度占领过晋西北的“武州八馆”,“在其撤退时可能将河曲等地窑场部分匠人掠走,以后发展了西夏制瓷手工业”,因而磁窑堡窑“直接受山西诸窑的影响外,还直接或间接地受到陕西、河北诸窑的影响”。由于西夏很可能曾掠取山西民窑工匠发展了制瓷业,这就决定了西夏瓷与山西雁北民瓷在工艺、装饰方面有相似之外,如何区分它们的工艺及艺术差异,也许是今后北方民瓷研究中的重点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20.
隋唐五代到南宋期间,四川成都地区制瓷业已相当发达,成都窑、彭县窑、琉璃厂窑、邛窑等都具相当规模,且各有特色,都创烧了不少珍贵的瓷品留存后世。玉堂窑是近年在成都地区新发现的一座古窑遗址,地处四川都江堰市玉堂镇,因此而得名。玉堂窑始烧于唐,终于宋,历经唐、五代、北宋、南宋,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其间创烧了不少珍贵的瓷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