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铜镜是古人照容梳妆"正衣冠"的生活用具。其镜面,即镜的正面,光亮可以照面,镜背面多铸有纹饰或铭文,可分为内外若干区;镜钮,即在镜背中央,有孔可以系绳,可用手持或系在镜台上;钮座,即钮的周围,紧连钮的装饰部分。  相似文献   

2.
汉镜撷英     
吴伟忠 《收藏》2013,(5):100-103
新莽至东汉时期的铜镜制作很精致,是两汉时期铜镜发展的高峰,铜镜纹饰更为复杂多变,有规矩纹、神仙乌兽纹、四神纹、流云纹、波折纹和锯齿纹等,其中流云纹、波折纹和锯齿纹多饰于镜缘上。这个时期,铜镜上的花纹以单线勾勒轮廓为主要表现手法,线条纤细,繁缛,流畅生动。东汉中期以后,神兽镜、画像镜、龙虎镜等镜种出现,由于采用浮雕式技法,使得主体纹饰隆起突出,较之以前采用线条法装饰的纹样更为形象生动,开创了后代铜镜高圆浮雕的制作手法。其主体纹饰采用浮雕式技法,标志着中国铜镜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个时期的铜镜按形式可分为高浮雕、浅浮雕、画像镜三种。高浮雕技法的采用,使神、禽、兽的形态更为活灵活现。纹饰构思也多样化,如神兽镜充满幻想和神话色彩,展现出当时人们心目中的神仙世界。禽兽镜则  相似文献   

3.
汉镜撷英     
尹钊  刁海军  王红艳  张继超 《收藏》2013,(3):100-103
新莽至东汉时期的铜镜制作很精致,是两汉时期铜镜发展的高峰,铜镜纹饰更为复杂多变,有规矩纹、神仙乌兽纹、四神纹、流云纹、波折纹和锯齿纹等,其中流云纹、波折纹和锯齿纹多饰于镜缘上。这个时期,铜镜上的花纹以单线勾勒轮廓为主要表现手法,线条纤细,繁缛,流畅生动。东汉中期以后,神兽镜、画像镜、龙虎镜等镜种出现,由于采用浮雕式技法,使得主体纹饰隆起突出,较之以前采用线条法装饰的纹样更为形象生动,开创了后代铜镜高圆浮雕的制作手法。其主体纹饰采用浮雕式技法,标志着中国铜镜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个时期的铜镜按形式可分为高浮雕、浅浮雕、画像镜三种。高浮雕技法的采用,使神、禽、兽的形态更为活灵活现。纹饰构思也多样化,如神兽镜充满幻想和神话色彩,展现出当时人们心目中的神仙世界。  相似文献   

4.
李文涓 《收藏》2009,(6):89-89
常德博物馆陈列着一枚体形硕大、纹饰精美的五代四狮缠枝葡萄纹大铜镜。该镜圆形、圆钮,连珠纹钮座。座外主体纹饰为四狮纹,另有缠枝葡萄纹点缀其间(图1)。四狮两两相对构成两组:一组作奔腾状,头微低,似待抵御对方。  相似文献   

5.
王长启 《收藏》2011,(3):136-137
镜是日常生活的必需用品,在古代是以铜为质铸造镜。据考占发掘资料记载甘肃广河坪曾出土一面铜素面镜,应属齐家文化时期,可以说是目前时代最早铜镜之一,也可以说齐家文化时期就已出现了铜镜。商周时期以来人们使用铜镜逐渐普遍,铜镜上的纹饰内容也丰富多彩,多是反映当时社会的文化与风俗。  相似文献   

6.
藏鉴有约     
《收藏界》2011,(8):132-133
瑞兽铭带镜 此铜镜直径15.7厘米。圆钮,柿蒂纹钮座。镜背以斜立二重齿纹圈分为内外二区。内区布局"规矩配置"即由大方格和V纹分成四区,每区有一瑞兽,行走跳跃。外区为铭文带一周。镜背纹饰生动、有力,锈色自然,品相完好。年份为隋代。  相似文献   

7.
朱光来 《收藏》2009,(4):101-101
笔者藏有一面唐代海兽葡萄纹铜镜,其工艺精湛、纹饰精美,愿与与同好共赏。镜直径11.4厘米,厚1.2厘米(如图)。圆形,伏兽钮,镜分内外两区,内区用细小密集的乳钉纹作围,内饰葡萄和叶藤蔓,伏兽钮四周装饰雀鸟和形状各异的海兽。  相似文献   

8.
汉代是我国青铜镜铸造史上的第一个高峰。这一高峰不仅表现在铜镜铸造数量上有了大幅增加和在全国范围内的广泛应用,更表现在铜镜的种类和纹饰在继承战国和秦代的基础上,出现了许多新的纹饰和镜种。有的专家利用考古类型学的方法,通过对汉代铜镜的纹饰、类型的分析,把汉代铜镜分为蟠螭纹镜、星云纹镜、连弧铭文镜、草叶纹镜等十五类。  相似文献   

9.
胡声仪 《收藏》2010,(7):173-173
贵刊第209期《扬州铜镜光耀千秋》一文中图3说明文字是:“唐葵形四仙跨鸾骑兽飞天镜”。根据北京市文物鉴定委员会常委程长新副研究员和程端秀共同撰写的专著《古铜器鉴定》,葵花形镜的角是圆润规整的八角,故此镜应称为唐菱花形铜镜。其次文章中介绍图3镜的钮为“蟾蜍钮”,但图3镜体的钮似是圆钮。  相似文献   

10.
《收藏》2011,(3):120-121
笔者收藏的此面战国五山铜镜(如图)直径15厘米。圆形,弦纹钮,圆钮座。座外五桃形叶片有规则地排列,主题纹饰为细密的羽状纹,其上镌有5个左旋“山”字。素缘。细密的地纹与宽疏的主纹形成鲜明的对比,显得疏密有致,布局合理。闲暇之时,捧起这面心爱的镜子,不由对战国时期流行的山字纹镜有了些许思考。中国铜镜纹饰的寓意和配置,至今还有一些不为人们所理解。  相似文献   

11.
战国四蜼镜     
冯毅 《收藏》2011,(2):132-133
该镜圆形,直径22厘米,弦纹钮,外饰一周凹面环带及绹纹。镜面平坦,素卷缘。镜背主题纹饰为四兽。细密的羽状地纹上4只皆拉着前一只长尾的兽,长吻,圆睛,双目仰视上方,双耳或双歧(同"跂",《说文》:"足,多指也。")后抿,动感十足。纹饰简洁活泼,以和谐的线条表达出流畅的韵律感,构图安排极为巧妙。羽状地纹细密而规整(如图)。主纹中兽的构图,系用纯熟流利的单线条勾出轮廓,为战国铜镜特有的一种图式。长期以来学术界一直称这类铜镜为“战国四兽镜”。管维良先生《中国古代铜镜史》一书中则称之为“四雌(W芭1)镜”,这一定名更为确切,因为确认了此镜上的兽即为“雄”。今仅就所掌握的资料对这一称谓略作分析。  相似文献   

12.
藏鉴有约     
《收藏界》2013,(4):140-140
草叶纹铭文铜镜 蟾蜍形钮,钮座外围绕方格铭文带,铭文逆时针读,各边有铭文二字,共八个字:“见日之光天下大明”。每乳左右各有一对称连叠草叶纹。镜缘饰内向十六连弧纹。纹饰精美、锈色自然。年份为汉。  相似文献   

13.
李建廷 《收藏》2011,(2):102-103
当这面纹饰繁密而奇异、充满了神秘色彩的铜镜摆在我面前的时候,我惊奇、兴奋不已。扪心自问收藏铜镜这么多年,过手的铜镜难以计数,仅自己收藏的就有四百余面,为什么还会对这样的一面镜子动容呢?此镜是从邻国朝鲜回流的,以前曾有学者提出此类铜镜在朝鲜频有出现,可能为朝鲜镜。但国内多个地区有此类铜镜出土的报告和记录,年代为宋金时期,显然这是一面地道的中国铜镜。  相似文献   

14.
殷生岳 《收藏》2009,(6):88-88
唐代以后,铜镜上常有制作者款识。明代出现一种圆柱形平面钮素镜,钮平面上铸有工匠姓名,称印钮镜。这种镜子目前在收藏品市场上比较常见。本人作为铜镜收藏入门尝试,专收这一类题材的镜子。  相似文献   

15.
梁鉴 《收藏》2007,(8):110-111
规矩镜是汉代流行的铜镜品种,规矩纹指的是规矩镜所采用的纹饰:镜钮外一个方格,有时方格内会有铭文带,方格四边中点各出-T形纹饰,与其相对为L形纹饰,方格四角外相对V形纹饰。TLV纹饰间一般为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灵和羽人、瑞兽、乳钉纹等。规矩镜于西汉晚期和新莽时期最为盛行(图1、3),关于它的来源、寓意和定名问题,不少学者曾进行过探讨。  相似文献   

16.
我国铜镜制造业发展源远流长,特别是到西汉(包括新莽时期)可说是进入了一个黄金时代,其数量之多,制作之精,居历代铜镜之首。尤其是当时制镜工匠们在主题纹饰和表现技法上全面创新,赋予铜镜以全新的审美情趣,使我国古铜镜发生了一次划时代的变化,当时无论是在制作工艺、纹样设计、题材选  相似文献   

17.
祁建铭 《收藏》2012,(15):90
笔者藏有一面东汉时期的古铜镜,包浆乌青黑亮,在碧绿斑锈点缀下显得格外雅致古朴。其圆形、圆钮、圆钮座,镜面微凸,直径9厘米,重118克(如图)。尺寸虽小,但制作精湛,古代工匠采用浮雕技法,在方寸之间创造出迷人的图案,给人以无限遐想。铜镜素缘,饰锯齿纹、旋纹。三叠纹饰象征着天体、光芒和湖泊海洋。整幅画面表现神龙忽隐忽现,出没于天水之间的景象。此铜镜主题似可定为龙凤戏珠,圆钮可视为宝珠。其上装饰明暗双龙双凤各一,明龙神采飞扬,明凤振翅翱翔:暗龙暗凤相会,双首隐匿进了铜镜深处,凤羽翎毛附着龙身延伸舒展,线条优美流畅,画面生气昂然,充满了龙飞的活  相似文献   

18.
<正>近日,笔者新见一博局纹铜镜(图1),实物虽残,但涉及主题的纹饰与铭文仍可辨识。从残存部分看,该镜为圆形,四蒂四瓣花钮,座外双线大方格,内饰12个乳钉纹,乳钉间十二地支铭。方格外分四区,每区内置两个带连弧纹底座的乳钉,主纹为四灵。近缘处置铭文圈带及栉齿纹,镜缘饰锯齿纹带及辟雍(水波)纹。由形制观察,左青龙、  相似文献   

19.
草叶纹镜的出现,大致在汉文帝时期。其尺度有序,规整华美,形式多样,流行时间较长,到西汉晚期才逐渐少见草叶纹镜的身影。草叶纹镜是一个大的镜种,存世量较多。多数草叶纹镜尺寸较大,如图1铜镜直径达侣厘米。草叶纹镜的纹饰装饰有如下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20.
五月五日镜     
宋皓 《收藏》2010,(5):166-167
2010年嘉德春拍铜镜专场推出了一面形制少见的八角形五岳镜,铜镜白光耀眼,主区纹饰为4座山峰,其上有四字铭文:“五月五日”。 铜镜的铸造在唐代达到了繁花似锦、空前绝后的鼎盛时期。众多的唐镜名品中,五月五日铭文镜有一个极富传奇色彩的故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