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二、棋迷失《兰亭》东晋王羲之的书法,“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阁”他被称为书圣。王羲之杰出的代表作是《兰亭序》。《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临河序》、《禊序》、《禊帖》是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书法家王羲之与围棋名手谢安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绍兴)兰亭“修禊”时所作的诗序,共有三百二十四字。王  相似文献   

2.
王永贵 《收藏界》2012,(9):75-79
在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中,有两幅作品倍受世人争议:一幅是被视为中国书法史轴心和圭臬的《兰亭序》,另一幅是王羲之行书《洛神赋》。《兰亭序》曾引起过全国性的论战,而《洛神赋》却倍受冷落。王羲之《洛神赋》屡屡被斥责为"伪书",也有人把《洛神赋》认定为"集字本"。在当今鉴赏家的眼中,《洛神赋》由于在流转过程中,不仅缺少古代鉴赏家的题跋,还缺少鉴赏印签  相似文献   

3.
王乃栋 《收藏》2006,(3):44-46
唐代著名的狂草书法《自叙帖》,是草书大师怀素和尚的代表性作品,也是一件书法史上与王羲之《兰亭序》一样存在着难解的“千古之谜”的书法艺术品。由于《自叙》原作已佚,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自叙》墨迹是清宫旧藏的经宋代苏舜钦补写了前六行草书的古人摹本。  相似文献   

4.
李烈初 《收藏》2012,(4):148-149
绘画也好,书法也好,都有它的发展轨迹,后人很难剪割。1964年,南京先后出土东晋谢鲲(谢灵运的伯父)墓志、王兴之(王羲之的堂弟)夫妇墓志(图1),字体都属隶书。1965年,《文物》杂志、《光明日报》分别发表了郭沫若的文章《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序的真伪》。郭文认为东晋的书法还是隶书,传世王羲之用行书写的《兰亭序》"既...  相似文献   

5.
陈根远 《收藏》2001,(8):63-63
东晋永和九年(353),岁在癸丑暮春之初,王羲之和江左名士谢安等41人,在会稽山阴之兰亭举行“禊礼”。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名士们畅叙幽怀,饮酒赋诗,好不惬意。王羲之乘酒兴,欣然为大家所写的诗写了一篇序,这就是号称“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又称《兰亭叙》、《禊帖》。  相似文献   

6.
正今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颜真卿《祭侄文稿》闻名天下,其书法水平历来为大众所称道。2019年1月16日至2月24日,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举办的"颜真卿:超越王羲之的名笔"特别展更是因陈列有借展的《祭侄文稿》墨迹而名噪一时,引起国内外对颜真卿书法及其生平本身的诸多关注(图1)。然而,日前笔者对这件书法名作进行细细赏读时发现,附于《祭侄文稿》墨迹之后的早期收藏题跋内容与钤印存在诸多问题,现列举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7.
王依农 《收藏》2020,(1):14-19
1951年,因王羲之"二希"帖在港流售,央府迅速成立文物小组,南下征集抢救,获功凯旋。此后数年,在港小组又多次征回重要作品,宋徽宗赵佶的《祥龙石图》(图1),即在此列。此画以册页改裱为卷,与另两幅《瑞鹤图》(图2)及《五色鹦鹉图》(图3)的绢素、尺寸、书画格式相仿,且题材皆属邓椿所记的瑞应之物,故被判断为《宣和睿览册》...  相似文献   

8.
正《复罗整庵太宰书》,是王阳明与罗整庵进行学术探讨的重要文献,收入王阳明重要著作《传习录》中。目前所见与此札相关的,有两墨迹本和一上石拓本。墨迹本皆为拍卖私藏,上石拓本《答罗整庵书》藏于贵州省博物馆。本文将分析《复罗整庵太宰书》的书写时间,及其中一本墨迹本的真伪。  相似文献   

9.
行书     
费东宝 《上海集邮》2012,(11):14-16
行书,又称行押书,介于草书、正楷之间的一种字体,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没有正楷那样端正,偏重于楷书书写的称行楷,偏重于草书书写的谓行草。有口诀云:"行笔而不停,著纸而不刻,轻转而重按,若水流云行,无少间断,永存乎生意也。"行书相传为东汉刘德升所创,以笔画简略、浓纤间书、字迹妍美、风流婉约而独步当时。钟繇、王羲之父子得其真髓并臻于完善,成为风霏一时的新书体。《兰亭序》(2010—11—1.2;1999鲁BK—  相似文献   

10.
赵敬国 《收藏》2012,(13):168
《收藏》2012年第3期"琅嬛墨迹(十二)"之"韦力专栏"登载《姚华:尚存右臂,不解擎苍》一文中有言:"寒斋所藏书家墨迹中亦有茫父七言篆书对一副:‘细碎寒枝偏耐雪,差牙老树不知风。’"本人观文中所刊示的姚华篆书对联中"■"字应释为"梅"字,并非"枝"字。该联应释读为:"细碎寒梅偏耐雪;差牙老树不知风。"篆书"■"字在古籍及近  相似文献   

11.
万新华 《收藏》2017,(1):18-23
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上巳,会稽内史、右军将军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42位文士贤达集聚兰亭,作修禊之会,分坐曲水之旁,以觞盛酒,置于水上,一边喝酒,一边吟诗,发表时评,即兴写下诗篇37首,后编辑《兰亭集》,推举王羲之写序。  相似文献   

12.
2010年5月15日发行的《中国古代书法一行书》中的“兰亭序”,其上的“兰亭序”为唐代摹本,因卷上有唐中宗“神龙”年号小印,故又称之为“神龙兰亭”。后有人认为是唐代冯承素所摹,也称为“冯摹兰亭”。图1,用2002年兰亭景区管理处发行的《兰亭序》明信片制作。加盖“浙江绍兴,兰亭2”首日邮政日戳。  相似文献   

13.
王永贵 《收藏界》2013,(6):22-25
2009年4月28日,是一场盛大的狂欢。一场"豪赌"正在进行,买家们正在追逐着一张"千年"残破的纸片。《广州日报》一篇文章,十分吸引人们的眼球儿——《王羲之<洛神赋>山寨版也值6800万?》。这是一个非常时尚的标题。时下,在"山寨文化"非常流行的年代里,艺术品拍卖市场也不甘落后,正在努力追赶着潮流,王羲之书法也出了"山寨版"。作为藏品的买家,  相似文献   

14.
<正>《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根据《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2011年版)》的基本理念,提出了从"技术、体能、运用"三个维度来构建单元内容,这是落实"用教材教",实现"以生为本"的一个重要突破、一条基本途径。一、单元构建的三要素"技术、体能、运用"视角下的单元构建力求突破"技术线"的框架,改变"教教  相似文献   

15.
周姝 《收藏》2007,(9):26-26
针对书画名作进行复制的行为由来已久。唐太宗李世民酷爱王羲之书法,他广收天下所流传的王氏书作,许多人踊跃进献,一时鱼目混珠,真伪难辨,于是让褚遂良进行鉴定。可见早在唐代,作伪的现象已可常见,作伪的手段已很高明,非专门家已莫能辨。唐太宗还让当时的一些著名书家临摹他最喜爱的《兰亭序》,作为礼品赏赐众臣。  相似文献   

16.
<正>《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方法作为教学内容首次在《课标》中被提出,为使《课标》的理念在体育教学中"落地",《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了"技术·体能·运用"三维度构建单元的策略,并针对3个维度将教学内容表述为"某某动作(技术)的技术方法、练习方法与运用方法",使"方法是教学内容"的理念得到了更进一步具体化,在实际教学中更具有可操作化。  相似文献   

17.
王永林 《收藏》2008,(5):176-177
中国书画的成熟是书在前而画在后,古人对书法作品较之今人更为推崇。如早在书法体系已臻完备的唐代,皇家就开始广罗天下法书,唐太宗李世民甚至将自己深爱的王羲之名迹《兰亭序》带入墓中,陪伴自己到另一个世界,爱书之深可见一斑。上行下效,书法作品收藏成为一种时尚。加之在古代,书法的实用性又非常强,文人士大夫及欲取功名者都要练就一手好字,  相似文献   

18.
王永贵 《收藏界》2012,(8):90-94
这篇文章带有点"书法绝学"揭秘的味道,透过王献之《洛神赋》"玉版十三行",揭示一下魏晋书法奥秘,顺便领大家看一看王献之"徒子徒孙"们的伟大"业绩"。王羲之和王献之的书法区别在于:王羲之笔法"内",王献之笔法"外拓"。这是破解王羲之和王献之笔法基因的关键,也是管窥王羲之家族的"独门秘笈"的唯一通道。在了解王献之小楷的特征之前,我们先厘定这两个书法术语。在古代书论中,在谈到二圣之间的区别时,总说王  相似文献   

19.
《收藏界》2009,(4)
王锡良出生于1922年,原籍安徽省黟县,生于景德镇。随叔父王大凡("珠山八友"之一)学绘瓷画。是1959年被景德镇市人民政府授予的首批"陶瓷美术家",1979年被轻工业部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代表作品有《太平窑》(1956年)、《革命摇篮井冈山》大型瓷屏风画(1959年陈列于北京人民大会堂江西厅)、《十里春风》大型壁画(1983年合作创作)、《春风拂滥》以及粉彩《黄山西海》、《色釉黄山》等。  相似文献   

20.
张春明  张真 《收藏》2006,(4):96-97
山东省海阳市博物馆有一幅《兰亭序》墨拓长卷,非常引人注目。它全长18米,宽0.37米。内容包括:明初周宪王东书堂刻兰亭五种(定武本三,褚遂良本一、唐模赐本一),仿李伯时(李公麟)兰亭修禊盛状图,孙绰后序,柳公权、米芾、宋高宗等有关禊帖流传的诸家传说,赵孟頫十八跋及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益王潢南道人刻石成拓的记述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