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赵丽红 《收藏》2013,(11):108-119
清代宫廷文房用具品类丰富,笔、墨、纸、砚以及文房陈设器具形式多样。考其来源,一部分出自内务府造办处,或按内廷样式交由地方杭州织造、苏州织主月造、江宁织造等承办制作,如御用笔、御用纸等,另一部分来自于地方进贡。清代内廷设有"墨作""砚作",专门负责御用墨和砚的制作。一般是由内廷画师按皇帝谕旨画样呈览准做,即形成  相似文献   

2.
朱浩云 《收藏界》2016,(4):83-88
所谓界画,是指用界笔、直尺相互配合划线的绘画方法。鲁迅曾在《致魏猛克信》里说:"古人之‘铁线描’,在人物虽不用器械,但有屋宇之类,是利用器械的,我看是一枝界尺,还有一枝半圆的木杆,将这靠住毛笔,紧紧捏住,挨了界尺划过去,便既不弯曲,又无粗细了。这种图,谓之‘界画’"。中国的界画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早在宋元时期,界画已达高峰,它是中国画的一种,主要以描绘山水楼阁为主。几百年来,它已成为中国古典山水画的一种重要形式,并在画史上独立成科。在清初的扬州地区,曾经出现了一批界画大家,专攻亭台楼阁,他们在画坛盛行"四王"山水的环境下独树一  相似文献   

3.
中国写真画     
关善明 《收藏界》2016,(4):98-107
人类描绘人兽形象的历史起源甚早,全世界不约而同的在史前时期山洞绘画之中即可见到。原始人类描绘的猛兽、人物形象都是通过观察自然之后,对物象的忠实描写,这些绘画在原则上已属于"写真画"的范畴。人物的"真实写照"中国古代称为"写真",亦即现代语所谓"肖像"。"写真"一词,最晚在六朝(220-589)时期即已出现,南朝梁元帝长子、武列太子萧方等(528-549),即以擅长"写真"有名于时,"写真"这个名词至清代末期一直  相似文献   

4.
展讯     
《收藏》2018,(5)
正邱注上元灯彩计划2018年3月16日至5月5日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邱注上元灯彩计划"是一个大型综合艺术计划。它由《上元灯彩图》出发,囊括了一系列的写作、绘画、装置和剧场表演等艺术形式。《上元灯彩图》是一幅珍贵的古代市肆风俗画,由佚名画师绘制,成画的时间大约在明代中晚期。画作描绘了明代年间南京地区元宵节时的街市景致,画中各  相似文献   

5.
《收藏界》2007,(1)
著名西洋画师——郎世宁是唯一一位侍奉过三朝清帝的外国人,他融合中西画风,创作了不少描绘清廷生活的不朽名作。郎世宁曾经为皇帝和后妃画过肖像,他在保持欧洲绘画注重人物解剖结构长处的同时,又适当地吸取了传统中国“写真”技艺  相似文献   

6.
曹隽平 《收藏》2007,(8):68-71
馆阁体是指清代专门用于抄书或参加殿试书写的小楷,这种楷书的特点是工整精细、圆润匀称,唐代即有“干禄书”之名,宋代叫做“院体”,明代称之为“台阁体”。馆阁体发展到清代后期成为科举取士的重要手段,它是天下士子朝夕临习、实现梦想的敲门砖。但也正是在清后期,随着碑学的兴起,馆阁体开始遭到书界的批评。  相似文献   

7.
《收藏》2011,(12):150-151
珐琅彩瓷在清廷档案中称"瓷胎画珐琅",于康熙晚期在清宫造办处珐琅作铜胎画珐琅的基础上产生,雍正、乾隆年间得到新的发展,而乾隆后期则随着清王朝的衰败而悄然销声匿迹。珐琅彩瓷的精良白胎由景德镇御窑厂按皇帝旨意生产提供,画面则由宫中如意馆画师遵旨出纸本画稿,再交付珐琅作,由画师本人或画匠精心画制而成,故艺术价值极高。  相似文献   

8.
王琥 《收藏》2013,(9):48-53
清代宫廷绘画在康、乾时期达到了最鼎盛阶段,这一时期的宫廷绘画无论在数量上或是质量上均达到了极高的水准,并在乾隆时期逐步形成了一个成熟的宫廷绘画体系。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以文学侍从之臣组成的"词臣"创作群体,他们在从政之余以能书善画而受到皇帝的青睐。这些书画家大多为进士出身,位居要职,董诰即是其中之一。他供奉内廷凡40余年,为官清廉,书画精湛,是清代中期"词臣"书画家中的佼佼者。  相似文献   

9.
正景德镇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雄厚的技术力量,宋元时期就以烧制精美的瓷器而闻名天下。清代则承袭明代,继续在景德镇设置官窑,钦命朝廷官员监督,征调国内最杰出的工匠、画师,不惜工本,烧造出供皇室把玩、享用、赏賜的宫廷官窑瓷器。本文遴选北京艺术博物馆珍藏的清代景德镇官窑瓷器珍品,择要分别介绍。  相似文献   

10.
陈建欣 《收藏界》2012,(1):48-49
众所周知文人瓷画的发展,经过了浅绛彩瓷画—新彩瓷画—新粉彩瓷画三个阶段。晚清时期由文人士大夫和御窑厂画师以瓷代纸、以画入瓷创作清新淡雅的浅绛瓷画,经过由民国初期以陈松为代表的文人画师以洋彩颜料创作新彩瓷画过渡,进而自民国二三十年代以珠山八友为代表的瓷画大师绘制新粉彩瓷画,  相似文献   

11.
鲍丹 《收藏》2012,(13):26-29
清代乾嘉时期,画学随文艺而兴盛,从事绘画的不少文人并擅诗书画印,但真正能够在绘画史上留下姓名的人却不多。浙江桐乡就有一位凭着他渊博的学识和全面的绘画技法而在中国清代绘画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的画家,他就是清代乾嘉时期著名画家——方薰。  相似文献   

12.
陈晓友 《收藏》2012,(21):86-87
古代花钱和银饰是历代民俗及时尚的缩影,有"铜雕""银画"之美称。人们佩带这类符合自己愿望的吉祥图文饰品,是希望自己万事如意。科举时代,土子们期望自己能在考试中取得佳绩,总喜欢在胸前或腰际佩饰一些压胜花钱和银  相似文献   

13.
鲍丹 《收藏》2012,(7):26-29
清代乾嘉时期,画学随文艺而兴盛,从事绘画的不少文人并擅诗书画印,但真正能够在绘画史上留下姓名的人却不多。浙江桐乡就有一位凭着他渊博的学识和全面的绘画技法而在中国清代绘画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的画家,他就是清代乾嘉时期著名画家——方薰。  相似文献   

14.
从清代的围棋布局来看,棋手们似乎更愿意在某一局部尽快站住脚,对于星位似乎不够重视。然后再向边处发展,逐渐扩充实地。这也是清代围棋布局的重要特征。图一这局棋代表了清代围棋的最高水平,由范西屏(白)对施襄夏。在十八世纪前半叶中国围棋界极为活跃的“施范”之后,至清末民初时期为止,这种布局一直都被棋手们广范使用着,成为这一时期布局的主要形式。白3、黑4、黑6、至白7显示了这种布局对边的重视。另外,黑8的处理是自十二世纪初极具代表性的棋书《忘忧清乐集》以后,至十九世纪初期为止,众多棋手纷纷采用的一种处理方…  相似文献   

15.
赵丽红 《收藏》2013,(6):108-119
清代宫廷文房用具品类丰富,笔、墨、纸、砚以及文房陈设器具形式多样。考其来源,一部分出自内务府造办处,或按内廷样式交由地方杭州织造、苏州织主月造、江宁织造等承办制作,如御用笔、御用纸等,另一部分来自于地方进贡。清代内廷设有"墨作""砚作",专门负责御用墨和砚的制作。一般是由内廷画师按皇帝谕旨画样呈览准做,即形成“内廷恭造之式”。  相似文献   

16.
张剑 《收藏》2009,(9):22-26
中国山水画创作源远流长,历朝历代名家辈出、流派众多,为名山大川树碑立传,留下了大量的艺术珍品。山东科技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王书侠就以画泰山而闻名。他以描绘泰山百态为己任,数十年如一日,创作了大量以泰山为主题的绘画作品,在当今山水画界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7.
王欢  王立群 《收藏》2018,(12):73-73
清代康熙皇帝于1662年即位,1722年去世,在位61年。康熙通宝钱铸量很大,制式只有背满文宝泉、宝源及背满汉文纪局钱。福建宝福局在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开铸康熙通宝生肖纪年钱。孙仲汇、张志中先生在钱币著述都讲到:康熙通宝宝福局铸有"子""丑""寅"等纪年钱,存世极罕。而书中图录只有"子""丑""寅""已""戍"五...  相似文献   

18.
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将于10月18日在方寸间与邮人见面。《清明上河图》全画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画上的人物繁多。画面对各个阶层的人物的各种活动的描绘,深刻地把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状况和人民的生活状况展示出来。明代诗人李东阳在《清明上河图》一文中,对画中的人物做了有趣、生动的描绘:‘人物则官、士、农、贾、医、卜、僧  相似文献   

19.
天地一钓竿     
张立辰先生是我国著名画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因幼年生活在微山湖畔,好摸鱼捞虾,故笔名“渔人”。他师承艺术大师潘天寿,擅长大写意花鸟画。其画风恣肆雄浑,气度轩昂。值此新春,我把他赠给我的题为《天地一钓竿》的画奉献给读者和钓友们,以表祝贺。 画中虽未画鱼,但仅以一支挺拔的风竹,题以清代大诗人、大画  相似文献   

20.
《收藏界》2007,(8)
中国扇面画的历史,根据史料记载,可以追溯到汉代。唐代画扇之风更为盛行,从周防的《簪花仕女图))上,我们可以看到跟随贵妇的侍女们,手中所持的团扇上就有绘画。另据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记载,三国时,汉恒帝曾赐曹操一柄"九华扇",十分名贵,曹子建还为此写了一篇《九华扇赋》,曹操请主簿杨修为他画扇,发生了"误点成蝇"的趣事。宋元时期,扇面书画极为流行,画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