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宋凯  乔东亮 《出版科学》2007,15(3):74-76,61
图书市场的品牌竞争时代已经来临,但是目前我国出版品牌的经营存在诸多问题,还没有上升到品牌战略的高度.本文通过对目前我国出版品牌的经营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指出问题所在,并试图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以期为我国出版品牌的经营找到更好的方向和道路.  相似文献   

2.
苏振华  钟可  杨振和 《今传媒》2016,(10):129-130
近现代我国出现了非常多的优秀出版家,他们的出版精神、出版理念对当今出版业的发展仍有重要影响。当代出版不能唯市场论,而应肩负时代责任感,传承文明,守正创新,传播有底蕴的、有内涵的、有营养的文化作品。通过分析中国现代著名出版家邹韬奋、陈训慈、周百义的出版活动,展示当前我国编辑出版实践中应继承发扬的出版精神。  相似文献   

3.
么新鹤 《出版广角》2015,(7):102-103
无论出版物承载内容如何,它始终是一种商品。在经济利益的冲击下,出版人应当坚决抵制低俗内容,传承前人的出版精神,结合数字时代的特色,开拓“长尾”冷市场,推进个性化品牌,最终打造出真正具有数字出版特色的出版品牌,实现从低层繁荣走向高层繁荣。  相似文献   

4.
跨媒体出版的品牌建设不仅能提升出版企业的竞争力,实现跨媒体拓展,还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然而,当前跨媒体出版的品牌建设存在着品牌战略缺失、品牌观念落后、品牌效益低下等问题,亟需解决。本文分析跨媒体出版中的品牌建设问题,探讨了媒体出版的品牌创新措施,以期对跨媒体出版的品牌发展提供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5.
专业出版是大学出版社的核心竞争力,是我国大学出版社专业化、特色化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过高定价、基金和补贴、数字出版应用、版权贸易等赢利模式,专业出版可帮助大学出版社形成品牌,走向世界。通过采取一系列系统的发展举措,将使大学出版社的专业出版做大做强。  相似文献   

6.
张震 《出版参考》2012,(27):14-15
目前我国内地出版社出版科技专著时,多向作者收取数额不等的出版费。对于成本相当的专著,规模较小、急欲抢占市场与打造品牌的出版社可能收取较少,甚至有所亏损也在所不惜;规模较大、已成品牌的出版社,相对收得多一些。总体来说,近几年,随着宏观经济状况的变化,专著出版费数额呈上涨趋势,在我国总体政治经济框架下,这有一定的必然性,但对科技出版的发展也有很多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7.
出版资源整合的风险及制胜之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出版资源整合要想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就要最大限度地规避其潜在的社会效益风险和经济效益风险,同时还要通过形成战略资源的互补关系,以及创造增值利益的伙伴关系,使整合双方能够共享利益的额外价值.从而达至双赢.本文基于出版行业的特殊性质,提出出版资源整合的制胜之道是"品牌资源整合品牌资源",指出这种类型的出版资源整合是一种"强强联合",它能使整合双方各自的品牌特色更加鲜明,从而产生"1+1>2"的效应,而通过分享增值利益又会使出版企业获得更为强大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8.
实施精品出版战略对出版企业加强品牌建设有着重要作用。通过精品出版的组织,集聚出版资源,夯实品牌基础;打造精品图书,提升品牌关注;凸显出版特色,强化品牌形象;以点带面,推动品牌延伸。持续的精品出版组织,亦将在长效机制上保障品牌长青。以精品出版推动品牌建设,是切实可行、成效明显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伴随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工匠精神也被赋予了更多的时代内涵和价值。出版行业的产品是图书,图书生产的核心内容是通过对图、文的编辑加工,为社会大众提供有价值的出版物。如何确保出版物有价值?这就要求将工匠精神应用到出版领域,培养学者型编辑。本文探讨工匠精神在出版领域的应用,并根据实际提出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学者型编辑的建议,以便净化出版行业风气,提升出版物质量,为推动我国出版事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0.
《出版与印刷》2010,(1):20-20
为促进我国数字出版人才的培养,适应出版业数字化进程加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经教育部批准,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在全国率先设置了数字出版专科专业,今年开始面向全国招生。  相似文献   

11.
文章为就“主题出版的内容与作者”进行的深度对谈。两位对谈人结合各自的工作实践和学术背景,结合典型案例,从主题出版内容的分类与策划,作者资源的开发与维护,以及主题出版的大众化阅读、数字化和融合出版等方面展开了深入讨论和剖析,达成如下共识:主题出版的内容既与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紧密联系,又根植于学科学术领域的长期布局;应抓住重大时间节点,突出其内容特色;以专业学术打造出版品牌;打造主题出版作者群需要出版社的引领,要注重挖掘和培养年轻作者。  相似文献   

12.
当前我国出版业正处于一个激烈的变革时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与挑战,不仅国内各出版社、文化公司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而且随着我国出版业向国际化方向发展,也日益受到国外出版行业和出版品牌的准入和挑战。出版行业逐渐进入到由卖书到卖品牌转换的时代。随着品牌经济的形成,出版物品牌经营的本质,就是对市场资源进行全方位、多层面的梯次开发,在持续开发利用市场资源的同时,实现出版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为了更好地促进新时代出版的高质量发展和图书品牌构建,文章系统梳理入选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和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大飞机出版工程”十四载的出版历程,全面展示重大出版项目的学术专家和编辑团队的筚路蓝缕之功,提出“大飞机出版工程”按“引进-原创-输出”、主题系列化、全方位知识服务推进项目可持续发展,通过协同创新构建品牌成长路径,包括:强化顶层设计,做好战略研究;强化团队协作,做好政策保障;遵循学术规范,注重质量发展;注重编辑培养,强化传承创新;探索专业营销,构建良好的出版生态;借助国家出版基金,沉淀和发展图书品牌。从创新内容传播形式和推动立体化知识服务平台建设两方面分析,指出融合出版是其未来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14.
推动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融合发展,是推动我国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的重要基础,是推动我国新闻出版业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实现强国目标的重要举措,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条件,是应对国际挑战、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我国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融合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也存在着发展模式不清晰、传统出版企业数字化发展速度迟缓、利益分配机制有待完善、产业标准亟待统一、数字版权保护还不到位等问题。因此,要通过大力推动传统出版业升级转型,加快数字内容资源的深度整合,加强技术公司与出版机构的深度合作,加快数字出版重大工程建设,加快新闻出版产业基地建设,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引导和政策扶持力度,全力开创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新局面,努力实现中国新闻出版业的大跨越。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1998-2019年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数据库收录的373篇图书出版品牌研究相关文献为样本,采用文献计量与知识图谱分析方法,从发文趋势、发文期刊、作者及机构等方面探析图书出版品牌研究现状;通过计算绘制引文、关键词共现图谱,分析图书出版品牌研究领域的知识网络、研究热点与趋势.结果显示,我国图书出版品牌...  相似文献   

16.
以人为本、追求人和社会的文明进步是大学精神和大学出版精神的核心.对大学出版社转企改制后如何弘扬大学学术精神、追求出版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以及发展数字出版事业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王艳 《出版广角》2016,(23):25-27
在转企改制的大背景下,以知识密集、文化密集和资源密集著称的出版企业所肩负的社会责任不能减弱,应不断加强.因为出版企业只有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推进转型升级.出版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的过程中,必然会对其所倚重的以编辑为核心的出版人才队伍尽到社会责任,反过来对出版人才的培养又会促进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这无疑是一种充满了双赢智慧和现代契约精神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8.
2017年的"郭敬明",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名字,而是带有鲜明标签的品牌。从签约作者到打造鲜明特色的"最世文化"出版帝国,他仅用了不到十年的时间。在媒体融合,"80后伤痛文学"日渐衰落的同时与其他"80后"作家相比,郭敬明是最具影响力与代表性的一位。这不仅仅表现在青春文学图书领域,更涉及到出版行业。在这个过程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笔者从三方面入手,通过比较韩寒"叛逆文化"的出版品牌打造之路,着重分析郭敬明的"最世文化"出版品牌的建设优势,并探讨其中带来的问题,以此反思我国青春文学类出版品牌之路。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我国最早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入手,考察出版观念的萌芽以及由此形成的古代出版传播观念的特点;通过对儒家文化价值观和传统四部之学学术体系的考察,梳理经世致用思想在古代出版活动中的发展以及古代出版学术思想的演进;结合西学东渐的时代背景,考察爱国主义、出版自由、版权意识等近代出版观念的输入与衍变,以期揭示出版的观念与实践之间的互动关系,从中寻找出版学的学科发展渊源和思想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20.
欧莱利"粗剪"出版作为一种编读交互、个性化服务的新型的出版模式,具有更好地满足读者阅读需求,利于提升图书和企业的品牌影响力,更准确把握市场需求等优点,其出版模式为我国数字出版业提供了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