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方美学在很长时间内弥漫着关于"美是什么"的争论。这种无休止的争论源于其客体路线的理论迷误。只有从主体出发,我们才能为美学找到一个合理的逻辑起点。首先,美学的核心概念不应是"美",而应是"审美";"审美"作为人的一种本质力量,在历史层面和逻辑层面都先于我们通常所说的"美"。其次,通过现象学还原的方法,我们就会在"审美"中得到一种以"看"和"听"为典型形态的基本感性。这种基本感性便应该是美学研究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2.
新实践美学固守着美的本质的传统论点,身陷迷途而不知返。"美是什么"命题缺少必要的逻辑前提,使所有肯定性的回答都陷于诡异之门:越是要证明该命题的合理性,越是在证明其不合理性;只要是在寻找"美",就是在证明没有"美"。彻底否定美本质不等于反本质主义,也不等于否定人文科学。人文研究借鉴自然科学成果是势所必然。审美之所以可能,其关键性因素不是"美本质",而是大脑神经系统中"认知模块"的存在和效用。  相似文献   

3.
无论是旧实践派美学,还是各式各样的新实践美学,他们把美学的逻辑起点看做实践,实践恰恰不应该是美学的逻辑起点,因为实践只是主体存在的一种基本方式,美学的逻辑起点应该是存在,即我和世界的共在。基于实践概念,实践美学家们注定把审美与主体联系在一起,把审美看成是主体的自我欣赏或自我升华,相反,审美是存在的回归,从残缺的现实生存达到本源存在的唯一途径。另外,实践美学往往注重审美的证明,却缺乏审美的发现,发现和证明二者缺一不可,审美的发现本质上是一种个体性的发现和体验活动。现象与表象的关系上,实践美学往往把审美当成主体性的一种表象,而主体性表象只是主体思维的一种表达,根本触及不了审美的本质,相反,审美的本质是一种现象,即一种呈现,这种呈现基于主体和世界的双向交流、对话。  相似文献   

4.
教育美学与审美教育学的对象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美学与审美教育在研究对象关系上含混不清,导致学科建设基础不稳。通过分析美和美育的本质意义,来探讨教育美学和审美教育学的对象及其异同:相同之处是,二者都是以“美的教育”为对象,即美育活动及其意识现象;不同之处是,审美教育学中的“美的教育”即审美教育,教育美学的对象则还包括“美学的教育”和“教育的美”。  相似文献   

5.
吕荧的美学思想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进一步发展吕荧的美学思想,应从以下方面着手考虑:一、从客观对象与人的现实联系上确定审美价值,使美所反映的内容落在实处;二,从实践与人本质的联系上确定审美实践,使审美价值问题获得科学具体理解;三,以审美价值为基础,从审美体验与审美评价的辩证统一关系上认识人类的审美欣赏;四、以审美价值作为逻辑起点,建构中国当代美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6.
德国现象学美学家盖格尔在美学研究方法上,超越"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方法之争;在美学学科定位上,将"审美价值"作为美学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标志;在艺术本质问题上,主张艺术是一种存在体验;在艺术功能的理解上,认为艺术能够提升我们至生命的顶点。盖格尔的美学兼有主观论美学和客观论美学之长,却又超越了二者的片面性。  相似文献   

7.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有许多深刻的哲学思考可以给美学研究提供有益的启示,但是长期以来《手稿》中的许多极有价值的思想却被遮蔽或者被曲解。马克思在分析异化劳动时尽管指出劳动生产了美,但是如果结合文本的特定情境去分析这个阐述,合理的推论应是美与自由自觉的劳动并无必然的关系;马克思分析了人与动物生产的区别,从中不难发现按照美的规律构造是人之为人的基本规定;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论述更是极有价值的,它们深刻表明审美是人肯定自身的一种本质力量,也是人占有自身本质的一种对象性关系;从审美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角度分析,它在美学研究中比美有着更为基础的逻辑优先地位。  相似文献   

8.
传统美学依据实体本体论,以美为研究对象,美的本质问题成为美学的基本问题。但美的本质问题是不合理的问题,因为不存在所谓“美”这种客体,美不是实体。从存在本体论出发,应该提出审美的本质问题,审美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而审美对象(“美”)只是一种存在的意义。同样,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问题也随之解决,审美对象不是主观的,也不是客观的,而是超越主观与客观的对立,是二的绝对同一。  相似文献   

9.
从马克思主义美学关于美的本质与审美意识两个问题的论述中 ,剖析出审美人类学的可能性及其学科意义。亦即从美学本身来发现建构审美人类学的契机和可能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艺术作品与审美对象、审美知觉及美学与现象学三个方面评介了杜夫海纳的思想。他认为审美对象不仅有感性的外观,也有内在的结构,既有创造者的主观性,也有欣赏者的主观性,从而体现了自在与自为的真正结合。他认为“审美知觉的最高峰是揭示作品表现性的那种情感”。他对审美的不同层次、审美知觉与一般知觉的区别、审美对象完成的条件等问题都有所贡献。他认为审美经验处在人类经验的根源的位置上,处在人类与万物相混杂中体验自身与世界的亲密关系的关键点上,由此,通过审美经验的研究,便能实现现象学为哲学所规定的任务,美学的发展也就走向了现象学哲学。杜夫海纳的现象学美学在美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由于其现象学的基本立场所决定,他的美学体系从本质上来说仍然是唯心主义的。  相似文献   

11.
上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美学遭遇到两个难题:一个是在分析主义美学视域之下,"美是什么"问题的合理性无法得到证明;另一个是在审美经验理论视域之下,审美知觉、审美注意的形成及来源无法解释。吉林大学李志宏教授的新著《认知美学原理》(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年出版)在这些方面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认知美学原理》以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为指导,借鉴西方美学理论,运用现代认知科学研究的新成果,结合审美实践,对美学的原点性问题做出了新的阐释。该书认为,分析美学主要运用语义分析方法进行美学理论判断,这一  相似文献   

12.
美本质问题是美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但由于其枯燥、抽象、不易理解,一部分教师在授课时往往轻描淡写一笔带过。在中西美学发展史上,对美本质问题的探讨促进了美学学科的发展繁荣;在美学教学中,通过探讨美本质问题有助于大学生抽象思维的形成;在当代审美文化深度意义缺失的背景下,探讨美本质问题更是重构隐喻世界的需要,因此在美学教学中有必要采用合适的方式学习美本质问题。  相似文献   

13.
李安宅作为一个卓有成就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也研究美学,并写出专著系统阐发他的美学理论。他将时代使命、社会责任、美学研究与对战争现实问题的思考融合起来,用人类学学者独特的目光,结合社会学的广阔视角谈美,形成了具有语义学与新兴人文主义双重特征的美学思想。本文从"美学与社会动力"、"美的境界"、"审美发生论与美的内在价值"等三个层面考察了李安宅的美学思想,研究了李安宅怎样将审美的意义话语与政治话语、人性话语渗透在一起,把美学发展变化的原因概括为个人、环境和时代三种力量作用的结果,分析李安宅怎样从精神结构方面研究美学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复杂联系;同时也考察了李安宅如何将艺术作为揭示社会现象规律的一种途径。  相似文献   

14.
新世纪,"美学"课程的实践性教学改革是以审美素质教育为目的的,它不但是审美素质教育的技术手段,而且为审美素质教育建构了必要的精神语境。从本质上看,它们两者处于一种价值共在与同构的关系,审美素质教育为"美学"课程提供语境支持和意义边界,而后者则为前者建构新的价值内容与逻辑秩序。  相似文献   

15.
在对王国维“古雅说”的研究中,传统的看法是以“古雅”为“风格”“技巧”“功力”或“艺术形式美”作为“古雅”的主要内涵,这些观念并不能反映“古雅”的本质,“古雅”是指以艺术符号的形式美为审美对象,以人在符合创造活动中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为审美内涵的一种审美范畴。“古雅”说揭示了艺术活动的符号性质,县有重要的美学意义。阐释王国维“古雅”说的独特观念,使它在中国古典美学和西方美学的对话和交流中展示自己的意义,这是当代美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6.
"美"在先秦儒家美学中是一个重要概念.先秦儒家美学对这个概念的界定是从两个大的方面入手的否定的方法,强调审美意义上的"美"不是"善";肯定的方法,一方面强调美与"情"有关,这种情不是生理快感,另一方面强调"美"是一种特殊的形式,是一种有特定意义的"文".先秦儒家美学之"美"可以界定为能传达情感或引起情感反应的"文".  相似文献   

17.
生命美学再认识:美学自律与审美自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命美学校认为是“中国当代美学第五派”。生命美学产生于实践美学并对实践美学有所超越,真正地恢复了美学自律与审美自律,还美、审美于人。  相似文献   

18.
生态学本来是自然科学的一种,它是研究有机体与其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按照这个定义所包含的逻辑进行合理地推论就会发现:研究人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审美关系的"环境美学",完全符合生态学的内在逻辑。因此,西方学者通常也不加分辨地将环境美学笼统地称为"生态美学"。我所理解的生态美学比西方学者的理解要严格一些:只有那些基于生态伦理、将自然环境视为  相似文献   

19.
现象学美学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象学的现代性体现在其哲学精神与方法论原则中。现象学美学的主要理论贡献体现在破除美是一种实体的观念、美学是研究审美价值的科学等五个方面。国内目前的现象学美学研究还处于初期阶段,需要加强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20.
庄子的修养论美学,是一种侧重于调动审美主体的主观能动性的美学,而不是探讨美是什么的美学。因此,从审美的角度研究庄子的审美范畴,更符合庄子美学的内在逻辑及其思想特点。庄子的审美异同论建立在对审美关系考虑的基础之上,并不能用相对主义美学加以概括。实际上,庄子有些从字面看来所作的关于相对美的论述,恰恰是讲美的绝对的同一性问题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