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8 毫秒
1.
图书是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相结合的产物,以商品形式进入市场流通,它具有文化和商品两重属性。从这一特点出发,图书发行工作既要为繁荣和发展科学文化服务,又要按商品经济营业。图书发行体制改革的目的性很明确,多发好书,方便读者,货畅其流,书尽其用,以有助于提高民族文化素质、适应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的要求。不是单纯为了多赚钱。如果只顾赚钱,忽视社会效果,那出版发行事业就没有前途,是一种自杀政策。  相似文献   

2.
一本以研究图书商品的生产和流通为内容、以为出版发行人员知书识书 ,提高自身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为目的的《图书商品学》 ,近日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本书系新闻出版署特邀顾问、出版印刷发行界老前辈王益和原新华书店总店总经理汪轶千担任主编 ,由出版发行界资深人士编写 ,他们大多是原任或现任社长、总编辑、编辑室主任和资深编辑。因此 ,本书可以说是出版发行界部分人士同心协力、精心研究编写的图书商品学专著 ,是出版发行界人士密切协作 ,共同为图书深入普遍发行办的一件实事。图书的根本属性是精神产品 ,同时也不能忽视其商品属性。图…  相似文献   

3.
图书批发是整个图书发行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图书流通全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一般说来,任何商品从生产领域到消费领域的转移,总是顺着先批发,后零售,最终到达消费者手里。图书这个特殊的商品也是这样。作为生产单位的出版社,出书以后,通常也是经过批发机构,进入零售部门,然后发行到读者手里。马克思在《剩余价值理论》一文中说过:“在这里它(指谷物——编者注)被流通的各种蓄水池——仓库、谷物商、磨坊主等等——所吸收。这些  相似文献   

4.
一、图书营销体系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图书营销体系指的是,图书由出版领域向消费领域转移的过程中,促使图书商品顺利地被使用或消费的一整套由长短不同、宽窄不一的发行渠道组合在一起的一个网络体系.通过这一体系,出版社的各种图书能够不停地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运动,从而完成全部图书由出版社经流通进入读者消费的全过程.如果整个渠道环节中有某个中间商或其他中介机构不履行职责,整个渠道就有可能陷入困境.因此出版社在将图书投入流通领域时,面临着两个基本决策:第一个决策就是选择渠道结构,即渠道的长短、宽窄结构,进行市场布局.第二个决策是选择协调渠道活动的管理模式.一个出版社拥有了一个完善成熟的分销网络,就等于拥有了决胜文化市场的控制权.  相似文献   

5.
邱莉 《出版科学》2004,(3):64-65
做好图书发行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最基本的是要做好服务工作.服务工作是发酵剂,做好了会扩大销路,产生更大的效益.  相似文献   

6.
我国是社会主义社会,但图书仍然是以商品形式进行交换的。图书的生产和流通,是文教事业,同时又是经济活动。发行是为图书的流通服务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城市商业进行“三多一少”的流通体制改革富有成效,许多经验值得重视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资源与信息需求的多元化,全社会对知识的需求越来越大,越来越强烈了.为此图书情报界应充分发挥文献信息资源的整体优势,为社会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图书馆是为读者提供图书服务的最直接、最基本场所,如何做好图书流通工作,为读者提供高效优质,迅速及时的服务,在当今信息化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如何做好图书流通工作谈点看法.  相似文献   

8.
生产出来、通过市场买卖而到达读者手中的图书是一种商品。与其它商品相比,图书不仅是一种物质产品,更是一种精神产品。图书的物质形态仅是其内容的载体,而其内容才是图书使用价值的主要承担者。图书是商品性与思想性、知识性的统一。图书的思想性一面,使得图书的生产流通往往受到比一般商品更多的行政干预。图书的商品性一面,决定了它的生产、发行必然受到商品经济规律的制约。本文所论则是基于图书的商品性,探讨图书作为一种商品,在流通过程形成商品储存所发生的经济关系,并从商品流通规律的角度考察目前我国发行工作中的某些现实问题;而对于由于图书的思想性所理应受到的行政干预则多不涉及。  相似文献   

9.
由王益、汪轶千主编的<图书商品学>,为图书发行事业的商品学填补了空白.是从事图书发行人员值得一读的好书.经营任何商品都必须掌握有关商品的知识及其运行规律.经营图书,就必须掌握图书商品的知识及其运行规律.图书发行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图书商品的特点和知识.<图书商品学>给图书发行人员提供书的知识,让人们更好掌握服务本领,这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大好事.时代在前进,已进入电脑管理阶段,但须知电脑是由人脑去主宰的,没有人脑的电脑,不懂得继承和发展的关系,不按图书发行工作的自身规律去办事,必然有损于我们的事业.  相似文献   

10.
对外书刊发行的政治帐与经济帐的关系图书作为商品,其生产和流通的目的,主要在于发挥其政治宣传、交流信息和传播知识的社会作用,而不是单纯为了盈利。图书的社会效果和经济效果的统一,只有在社会主义国家里才有可能真正实现。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书刊发行创业之始,明确提出要“通过贸易方式,完成政治(宣传)任务”。这一指导思想概括了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发行的任务、方法和特点。图书既有商品的属性,因而从事对外发行就必须遵循商品流通规律,必须按外贸原则办事。“贸易方式”和“政  相似文献   

11.
图书是精神文化产品的同时又是一般商品,能够实现畅销、常销、长销十分不易.如果出版单位的发行部门能够做好图书的销售跟踪工作,对图书发行的流程进行数据化管理,就有可能帮助提升图书的销量,延长图书的销售生命周期,并为销售决策提供更多准确、科学的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2.
所谓图书发行渠道,是指图书从生产领域转移到消费领域所必经的线路,以及在这一线路上发生的图书所有权转移的经济过程。任何一种商品,一旦进入流通领域,就按其自身的规律流向消费领域,以实现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在这过程中,商品的所有权随之发生一次或多次转移。作为精神产品的图书也不例外。保证发行渠道的畅通,使图书尽快地到达读者手中,是生产者、经营者以及消费者的共同愿望。为此,就要对发行渠道进行研究,使不同品种的图书,都有畅通的渠道。  相似文献   

13.
图书是商品     
图书是精神产品,也是商品。或者说,图书的基本属性或本质属性是精神产品属性,同时也具有商品属性。它具有两重性,而不是一重性,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我们认以图书是商品这样一个非常简单的事实,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曲折的过程。 在新中国建国初期,我们是承认图书是商品的,既看到它的精神产品属性,也看到它的商品属性。后来随着计划管理体制的逐步强化和“左”的思想的逐步升级,我们都不能讲图书的商品属性了。从50年代后期到70年代中期“文革”结束,图书是商品的观念,已成为思想禁区之一。“文革”  相似文献   

14.
图书发行与经济发展黄超人的悟性是逐步发展的。新的悟性必然导致对事物有新的看法。对图书发行与经济发展的新的悟性,旨在使图书发行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一中心。一、“图书发行”辞义诠释“发行”是国家权力机关将某一种物质形态按照商品的形式予以流通,这种物不是...  相似文献   

15.
在有商品和商品生产的地方,就有价值规律存在,就有价值规律在那里起作用。这是商品经济中的客观必然性。我国是社会主义社会,但出版社出版和书店出售的图书仍然是商品;图书的生产和流通,是文教事业,同时又是经济活动。因此,价值规律必然在图书的生产和流通过程中起作用,也就是在出版、印刷、发行工作中起作用。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工作中起作用,好不好呢?  相似文献   

16.
怎样认识社会主义社会图书的商品属性,这是当前出版改革中的一个热门话题。有四种基本看法:图书不是商品;图书是一般商品;图书是特种商品或者特种性质的商品;争论图书的商品属性没有多大意义。我赞成第三种论点,认为弄清楚图书的商品属性意义重大。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观点,通过交换进入消费过程来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就是商品。图书也不例外。说  相似文献   

17.
现代图书发行企业的基本特征现代图书发行企业,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运行的市场主体,其基本特征,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概括。1.文化性。图书发行企业的基本职能是组织各类出版物的流通,从而具有了浓厚的文化性。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类企业经营成功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8.
谈谈图书馆实行开架借阅后的参考咨询服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图书实行开架流通、阅览,已成为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发展的必然.然而如何做好开架流通、阅览以后的参考咨询服务工作,却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文章对此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图书发行作为图书商品大生产中的流通环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产业市场化程度的加深,在编、印、发等诸环节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我国新闻出版业十几年的改革经验表明,图书发行工作滞后,不仅导致图书生产不能满足市场需求,还会严重制约编、印、物诸环节的发展,图书发行机制的僵化,必然导致出版物生产的萎缩。我国出版改革中,历来把图书发行改革列居重要地位,从实际情况看,出版改革也是从发行体制改革开始的。  相似文献   

20.
摒弃「泡沫经济」实现平稳运行王维亮张彦我国的图书发行体制,经过十余年改革如今已逐步与现代市场经济接轨。新的市场观念和经营以及各地图书市场的建设,为实现图书商品合理、有序流通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究竟具备何种特征的流通形式才是合理、有序的图书流通呢?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