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全球化浪潮对各民族国家的文化要素作出了调整与重组,传统文化因此受到解构与冲击,人们对本民族的文化符号、价值认同趋于弱化.民族微电影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传播类型,在保护族群记忆、传统文化认同上起到重要作用.探求价值嬗变过程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路径,以及叙事困境,是"非遗"微电影生产、传播的重要维度.  相似文献   

2.
魏德圣导演的《赛德克.巴莱》号称是台湾第一部民族史诗电影。电影所反映的是著名的"雾社"事件,围绕这一事件,以往的叙述和各种仪式性实践已经形成了固化,同时也是偏执的社会记忆,这种社会记忆在很大程度上通过确认他者,以促进和完成台湾社会的自我认同。但是,台湾自解禁以来,社会认同日趋多元化,这也为像类似"雾社事件"这样的历史事实提供了重述的可能。在此意义上,《赛德克.巴莱》就应当被视为台湾社会对族群记忆重构的一次努力,一次全新实践。然而,由于电影所反映事件本身的限制,认同确认的主体却指向不明,导致影像叙述与认同主体的悖论。  相似文献   

3.
任何一个族群都会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根据各自不同的用途生产、留存属于各自族群的档案,并借此实现族群身份认同.作为集体记忆的族群档案,既是族群身份认同的原始"证据",又是族群身份认同的本真"叙事".族群档案融合了"社会性"和"文化性"双重标准,具有非凡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相似文献   

4.
王鹏 《青年记者》2017,(30):40-41
在当下新媒体传播的信息中,有一种现象值得警惕:对一些如马步芳等已经被盖棺定论的人民公敌进行美化;对一些早已成为新中国精神标识的人物如雷锋、邱少云进行抹黑;利用段子、视频恶搞民族英雄、爱国志士.对于这些现象,需要给予足够的警惕. 族群的形成与凝聚需要成员拥有共同的记忆、分享的故事、共鸣的情感,这些记忆、故事、情感蕴含着民族文化传承的精神内容,包括是非观、道德观、价值尺度,它们以标准的二元对立形式、理想化的美好结局进行表征,成为族群定向认同的基准,是区分不同单一个体及其所属族群的准则之一.网络中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这些解构、歪曲、杜撰,会引起受众情绪的焦虑,对标准记忆的瓦解,甚至是对中华民族认同和合法性的否定.  相似文献   

5.
文章界定了"民俗认同"概念,对民俗学发展史进行了反思,反对在民俗研究中使用基于种族主义的"民族认同"和"族群认同"概念,并指出民俗学者应该,也能够结合最新的生命科学的发现和社会现实,改变学术导向,摆脱种族主义和殖民主义,实现一次意识形态的范式转换。  相似文献   

6.
民族文化旅游是指以追求、体验新奇、深层次的异族(域)文化为目的的旅游形式.时下,乘着世界文化旅游蓬勃向前的势头,不少民族地区依托当地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民族风情旅游,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由此引起的民族文化弱化、异化乃至消亡,民族旅游地族群认同困惑,民族文化传播的弱势化及旅游发展失范而导致民族地区自然环境、文化生态的破坏等问题也随之而来,给民族地区社会机制和民族心理的稳定造成了巨大震荡和威胁,迫切需要我们重新审视民族文化旅游地与外来旅游者的相互关系,并对两种文化之间的交互影响做出合理调协,以促进民族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1930年,《时事画报月刊》在美国芝加哥创刊,这是一份海外华侨华人创办的画报.画报刊载的内容,构建了一幅“家”之地方图像、国之民族国家图像以及向外张望的世界图像.“家”“国”图景的呈现体现了海外华侨族群的血缘地缘的自我身份认同以及民族国家归属感的认同.  相似文献   

8.
民族文化认同的建构:一种解读体育传播政治功能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体育传播为切入点,考察中国改革开放前和从改革开放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以及在进入21世纪后和平崛起三个阶段,分析了官方媒体通过体育传播对民族情感和文化认同的建构方式.中国官方的体育传播具有很强的民族文化建构功能,这种建构功能主要体现在民族情感的建构上.随着时代的发展,民族文化认同的建构方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全球化时代及我国后奥运时期,体育传播应以奥运精神的传播和培育以民族精神为核心的文化认同作为传播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9.
马伊斌 《大观周刊》2011,(51):23-23
由于大众的旅游需求向文化方向过渡,文化旅游发展迅速.文章在以甘肃的民族旅游发展为背景,以民族旅游中的回族为对象。有旅游人类学的相关理论.分析了民族旅游与族群认同的关系和彼此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边疆民族地区的稳定问题关系到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边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使少数民族受众在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三者关系的认知上容易错位,加大了社会风险。当下,学界对影视剧在我国边疆民族地区传播的社会功能重视程度不够。笔者认为,影视剧作为一种生活艺术形态是民族精神的动力,也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的呈现载体,研究其在边疆民族地区的传播功能关系到我国的边疆稳定和国家发展。"一带一路"的宏观政策又为中国文化的全球传播带来了契机。研究影视剧在我国边疆民族地区的传播问题不仅关系到地方精神文明建构,又与中国文化的"走出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对19世纪欧洲民族主义来说,一国的语言文字乃一国"国性"之所系,是国家认同和团结的根本,舍此则国不成其为国。实际上,当时欧洲各国都将本国语言文字上升到国家"领土"的高度。但列强们一方面强化本国的语言文字并排除外来语言对本国的入侵(当时欧美各国都发生了"语言纯化运动")以强化本国的民族以同,一方面又极力向他国推行其语言文字,且只要有可能,就灭绝他国的语言文字,因为灭绝其语言文字,就等于灭绝其文化,而文化正是民族认同的基础,因此灭绝其语言文字就是灭绝其国性,瓦解其民族认同,使之在情感上和政治上认同列强的统治。  相似文献   

12.
论文验证了族群认同对族群仪式档案保护绩效具有积极影响的假设。本研究同时引入了交互记忆系统作为中介变量,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族群认同通过交互记忆系统对族群仪式档案保护绩效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3.
黄大仙起源于金华而成名于香港,它是广府族群在港英政府长达150余年殖民统治语境里谋求身份认同,抗拒西方文明入侵,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血脉的重要符号。香港黄大仙信仰植根于岭南的历史土壤,因地制宜地提出了"普济劝善"的信条,并将该教义和免费为社会提供医疗服务、助学敬老的实践相结合,不仅在港英政府的长期管辖中获得了合法性,也在复杂的环境中争得更大的认同空间。改革开放以后,香港、金华和广东三地通过黄大仙文化景观再造和仪式共享,强化了地方认同和文化亲缘关系,并自觉把黄大仙信仰纳入港澳青年一代对中华民族文化和国家认同之中,这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兰屿双周刊》是现今台湾仅存的10多家社区报之一。在台湾新闻界尤其是学界,它的知名度颇高。为什么?关键在于它将报纸的读者群定位为弱势族群,发出被主流大报所忽略的当地原住民族群的声音,通过对兰  相似文献   

15.
杜先福 《传媒》1999,(3):39-40
顺藤摸"瓜" 1998年12月3日,四川省资阳地区广播电视报第四版以<真爱被世俗毁灭>为题,刊登了资阳市公安局看守所临时工罗兵写的一篇特稿,写的是四川省大堰劳教所一名囚犯,其妻探监时突然倒地而死,然后叙述了囚犯和妻子的爱情被世俗毁灭的过程.这篇文章于12月20日又在<内江日报>星期天副刊上出现,不过题目换成<一个囚犯的生死恋>,作者署名不是"罗兵",而是"邦友".因为笔者也有一篇短文发在该报上,于是对"邦友"一文印象颇深.  相似文献   

16.
在现代化进程中,许多处于主流文化边缘地带的、相对弱势的古老生活形态正在消失。影像对这些难以再现、复制的文化,具有无以伦比的保存优势。《最后的马帮》是一部还原这种特定族群生存变迁轨迹的影像文献,对留住记忆,保存和传承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现代化进程中,许多处于主流文化边缘地带的、相对弱势的古老生活形态正在消失。影像对这些难以再现、复制的文化,具有无以伦比的保存优势。《最后的马帮》是一部还原这种特定族群生存变迁轨迹的影像文献,对留住记忆,保存和传承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民俗形成的过程,在本质上是民俗的传播过程。"集体遵从、反复演示、不断实行"是民俗形成的核心特征,因此民俗传播缺乏单一信息来源、固定传播者、明显传播效果等一般信息传播活动的必备要素,但必然具有相对固定的信源、程式化处理、集体认同、信息变异等传播要素,最终形成反映一个民族的历史的重要符号,对内成为族群成员的"集体记忆",对外则成为彰显民族特征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9.
在当代全球化狂飙突进的时代背景下,社会认同(social identiy)正在成为一个问题.全球化带来了民族一国家内部阶层的高度分化,加之市场经济带来的"消费文化"在市民生活中萌生、扩张,淡化了心灵交流的价值,产生的社会结果是人与人之间的物理距离在拉近而心理距离在变远,社会对原有意义系统的认同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传统的核心价值体系逐渐成为被对话的一方,"我是谁"、"我属于哪个群体"的认同问题成为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韦诗业  龙琪秀 《传媒》2021,(19):87-89,91
"软传播"和"硬传播"皆是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培育的基本手段.伴随新媒体的推广普及和数字技术的高速发展,民族地区大众成为习惯接受"软传播"信息生产与消费的新一代大众,"软传播"场域也因此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培育的主阵地.然而与"硬传播"相比,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软传播"相对不足.今后,应充分重视以"软传播"强化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情感认同、理性认同和行为认同,同时建构完善的引导机制、动力机制、反馈机制和调节机制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