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洛阳伽蓝记》为北朝重要著作,该书对北魏都城洛阳进行了生动、全面的描述。本文即以《洛阳伽蓝记》为视角,从梁朝名将陈庆之与北魏士人杨元慎关于正统问题的争论出发,对北魏后期都城洛阳的文化状况加以探讨。并分析从西晋灭亡到北魏后期中原汉族士人在对待夷夏问题上观念的转变,从而揭示出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对洛阳汉文化复兴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2.
一、明正统三年本《彭城志》五百多年前,明英宗朱祁镇正统三年(公元1438年)落成的《彭城志》,既是现存最早的官修徐州志书。亦是现存版本最早的抄本徐州志书。关于明正统本《彭城志》的编修经过和主要条目,笔者已有专文《明正统本<彭城志>考略》发表在《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82年第1期,在此不赘。二、明弘治七年本《重修徐州志》明代弘治年间,马暾编纂的《重修徐州志》是现今世存版本最早的刻本徐州志书,也是唯一  相似文献   

3.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频频出现"叛逃",可分为见利忘义,受惩遭罚,择主事之,不得已而为之等。"叛逃"在道德阐释上虽与正统"忠义"观念相抵触,但在"逐于智谋"、"争于气力"的乱世和惨烈、无道的军事斗争过程中,人们崇尚的是兴邦之才、审时度势之能。士人价值观念与社会伦理之间的矛盾常态化,导致士人文化心态在文学表现中也异常多变。  相似文献   

4.
《三国志·魏书》与《三国志·蜀书》对于发生在汉献帝建安十三年的曹操南征荆州一役,叙事的角度多有不同。《魏书》部分对战役的具体过程记载简略,却大量采录了荆州士人的拥曹言论,用以表明曹操集团在汉末纷争中的正统优势;而在《蜀书》部分,陈寿对于刘备方面诸多英杰的人格魅力与忠勇品行多有记载,向人们揭示了刘备集团能够终成大业的内在因素。而这种多角度的历史叙事,也能使后人更为全面客观地了解过往史事。  相似文献   

5.
《太原大学学报》2019,(1):64-71
《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是明末凌濛初编纂的拟话本短篇小说集。"二拍"刻画的士人形象十分突出,是晚明士人在小说中的投影。小说中构建的士人多容貌英俊,人品端方但又不缺乏精明、圆滑,他们的治生方式、婚姻观与对于科举的态度都具有鲜明的晚明时代特征。从小说中塑造的士人群体,可以管窥晚明传统规范受到冲击,新的秩序缓慢产生的社会图景。  相似文献   

6.
《儒林外史》给了我们极其丰富的儒林士人风情卷,同时也给了我们彼时商人的形象图。《儒林外史》中大概有五种商人形象,通过他们我们能看到彼时的商业界,也能看到吴敬梓理想的商人的价值取向。吴敬梓把商人放在商业经济极大繁荣的社会中去观照,从而绘出了自己理想中的商人庄濯江等人,并表现出与儒家正统道德价值不完全相同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7.
《先秦士人与司马迁》一书,是一部论说先秦士人与司马迁较为详尽的专门论著。此书最大的特点是对以往研究观点有所超越。在研究内容上,把先秦士人与司马迁进行系统地研究,并从思想史、文化史的角度给予关照;在学术观点上,探讨了先秦士人理性精神与《史记》的创作宗旨的关系,研究了先秦士人史鉴教育传统对司马迁《史记》史学社会功用论的影响,深入系统地从先秦士人的道义传统思考司马迁《史记》的批判精神,并提出了具有现代意义的研究话题。论著自始至终贯穿着作者对先秦士人与司马迁研究的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8.
章学诚首先是一个正统的士人.他在正统与传统、主流与边缘、现实与理想之间执著地思考.在正统的学术都已蒙上了一层厚厚的考据意识的时候,他选择了一种与众不同的学术模式,这不是他个人之错,是一种传统士人的宿命.章学诚有一种正统不兴而欲续之的传统精神.章学诚重视正统学术"辨章考镜"的精神,但并不停留在单纯的考据,而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应用性研究,即应用文献资料解决史学研究中的重要问题,从而重构历史,重写历史,这是他以史经世学术的最高层次和终极目标.章氏的学术思想最为显著的,就是他的以史学评估理论为重要特征的文献阐释学体系,也就是梁启超所谓"历史哲学".他身处边缘而心系传统.他的一系列思想为传统的思想作了一个最后的中世纪式的无奈总结.章学诚的"士人本位"思想实质上是一种坚守传统的"道德本位",卫道成见很深,有强烈的权威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9.
朝鲜王朝建国伊始,确定以儒家学说为立国之本,并且明确以"朱子学说"作为儒学的正统。朱子学成为官学后,受到官方的保护与支持。明朝后期,阳明学兴起,迅速在中国流传开来,也比较早传播到朝鲜,却遭到朝鲜士人的抵制,一直难以发展,《朝鲜王朝实录》关于阳明学言论最有代表性,可以从中发现朝鲜半岛对阳明学态度流变。  相似文献   

10.
本文围绕明初永乐时期元儒吴澄《三礼考注》一书著述权争议问题,重建明儒晏璧借由此书表彰自身与吴澄学术渊源,以及杨士奇通过辨伪此书源出康震以塑造本家族理学文化底色的过程。本文的研究表明,经籍辨伪学术议题背后折射出来的文化意涵,是精英士人对元明以来逐步确立的程朱正统学术的真切体认,以及致力于提升自身文化地位的现实关怀。  相似文献   

11.
仕宦或栖隐是古代士人的两大生存选择,一些士人为实现其兼济之志而入仕进取;一些士人为安享其独善之乐而忘情山林.刘义庆作为临川王,无疑是刘宋政权中的关键人物,但翻看其所编纂的《世说新语》(下以《世说》称之),我们不难发现,作品中流露出的不独是那种颂功扬名的正统气息,还兼有萧散自然的隐逸思想.作为该书的总编纂者,刘义庆对人物的选择、品评及态度上必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褒贬讽喻流于纸上,或好或坏尽诉书中.那么刘义庆究竟持一种怎样的仕隐现?这种仕隐现是如何形成的?在现代职场官场中这种仕隐观又将为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基于这些问题的一系列探讨成为本论文的立意所在.  相似文献   

12.
新莽末东汉初年,隗嚣割据陇右,三辅士人云集其帐下,因而陇右短暂地成为当时的文化中心。但因隗嚣和士人主流在王统天命观上存在严重歧异,导致士人相继东归光武。从不愿起兵到有志图王、欲效西伯,隗嚣的思想有一个发展和转变过程。他相信有德者居天下之位,是对刘汉正统天命观的一种反驳。隗嚣自身也有良好的文化修养,因此,他在陇右文化史上具有较高地位。  相似文献   

13.
《聊斋志异》中《凤阳士人》一篇与唐代白行简《三梦记》、薛渔思《独孤遐叔》以及李玫《张生》有着不可否认的渊源。与《三梦记》、《独孤遐叔》、《张生》的比较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凤阳士人》在人物塑造和内涵揭示中都有自己突出的特征,而这正体现了蒲松龄《聊斋志异》的创作风格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4.
清代士人司法特权与犯罪——以《刑案汇览》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刑案汇览》为主要材料,对清代士人司法特权与相关犯罪进行了全方面的考查。对《刑案汇览》所载相关案件进行了统计和比较分析。同时,结合案件,对清代与士人司法特权相关的法律条文进行了清理。最后,指出了士人司法特权犯罪的特点,并比较了法律制度中体现出的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对士人犯罪的不同态度。  相似文献   

15.
班固和崔骃作为东汉明章时期的文学名人,具有诸多相似之处,通过对读《答宾戏》和《达旨》,可以发现班固功名意识强烈,崔骃则相对淡薄。这种差异源于二人家世背景、人生经历和个性的不同,并导致他们选择了不同的人生道路。班固和崔骃经历了东汉历史上第一次外戚与宦官之争,他们的人生选择对东汉中后期士人具有初始意义,是东汉中后期士人命运的缩影。  相似文献   

16.
《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乱世士人心态的真实写照,集中传达了士人功业难就与时光易逝两相矛盾的焦灼意识。其焦灼意识的产生,既源于儒家的入世精神,更源于东汉末年黑暗破败的社会现实。当《古诗十九首》将这种焦灼感融入“逐臣弃妻与朋友阔绝”的主题之中时,不仅表达了特定时代里士人的独特情绪,也传达出了整个封建社会士人的共通情绪,而这正是《古诗十九首》之典型性所在。  相似文献   

17.
王国维 《文教资料》2001,(1):119-125
194 8年秋 ,魏建功先生尝斥资印布亡清伪满史料《升罗悖语》 (升允《津门疏稿》、罗振玉《辽海焚余稿》)二百部 ,其中《津门疏稿》末附王国维先生上溥仪书二章 ,极为罕见。兹据原本整理选发 ,以飨同好  相似文献   

18.
《世说新语》展示的士人人格美至今令人仰慕,这与士族佛学有很大关系。士族佛学是佛学与中国士人精神相结合的产物。士族佛学的诞生既使佛学得以在中国士人间流传,同时也解决了魏晋士人们的精神困惑,使他们展示出宁静从容的人格美。  相似文献   

19.
清代前期的学术正统观在《四库全书总目》中得以体现。这种学术上的正统观与中国传统史学正统论有着紧密联系。该文以《四库全书总目》中的史部提要为例,通过阐述传统目录学集大成的《四库全书总目》与传统正统论的特点,以辨明其中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著名学者、诗人吴宓先生在自己的《日记》里记述了对《三国演义》的一系列看法:他认为该书是"真正的历史小说",书中人物、情节都是"典型";他提出,"正统"有二义,即"本义之正统"与"人为之正统";他强调,"艺术真实"源于"普遍永恒之道德观"。我们在吴宓先生的《日记》里看到了最真实的"吴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