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太近了,师生之间就像兄弟姐妹,老师似乎没有威慑力;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太远了,老师高高在上,学生不敢和老师亲近,学生的心理话就不会和老师说,老师很难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  相似文献   

2.
贾春环 《山东教育》2004,(26):26-27
一直以来,都是我们老师在做老师,学生在做学生,能还颠倒过来,让学生做做老师,老师也做做学生呢?能。这不,我的学生就潇潇洒洒地做起老师来了,并且还蛮不错呢。  相似文献   

3.
那天去听一老师上教研课,课是经过准备的,但是我还是只坐了十多分钟,就觉得很不耐烦了,盼望下课。但也就在下课铃声响起的时候,我突然觉得,真正盼望早点下课的其实是学生,因为他们每天都要在这里坐上几个小时,可能早就厌烦了。 也就在那时,我突发奇想,我们能否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了解了解学生的感受。 诚然,多少年来,在老师和学生的角色之间,老师始终是老师,学生也永远是学生,所以老师也就天经地义地站在比学生高的位置,老师也心安理得地俯视着学生,老师也理所当然地要求所有学生完全按自己的意志做老师认为都应该做好的事…  相似文献   

4.
对学生要言而有信李德山某小学一位学生偷了他人一支钢笔,老师批评教育他,要他“彻底坦白”,学生有顾虑,老师说:“只要你承认,保证不在班上点名批评,以后改了就是好学生。”学生相信老师,于是承认了自己的过错。此时,老师把脸一沉,严厉训斥,还叫这个学生在班上...  相似文献   

5.
尊重学生     
《教书育人》2004,(9):8-15
老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好,学生稍有不好,老师都会生气。这样的老师我们说他负责任。可每到这个时候,老师们都往往会把自己的生气归咎于学生的不好,于是,说教、训导、批评、甚至侮辱谩骂也就随之而来了。不论是和颜悦色,还是声色俱厉,都会让我们看到面前的学生眼中泛起的泪光。虽然最后,学生们都成了“听话”的乖孩子,可他们委屈的眼神却出卖了他们:我们是口服心不服啊!其实,学生也有话要说!这里,我们组织了一组文章,无意指责老师们的“责任心”,只是想从一个公正的角度让我们的老师重新审视学生们的“不好”,冷静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把尊重还给学生。  相似文献   

6.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须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为实现学生“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之教学目的,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从 1991年开始,我从教学生批改作文入手,进行作文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先教学生如何当好老师   平时,学生对老师是很崇拜的,一听说自己可以当“老师”,都跃跃欲试。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我就加以引导。我告诉学生,每位好的老师对学生都是负责的、公平的、无私的,只有做到这些,老师…  相似文献   

7.
许黎剑 《河北教育》2002,(12):12-12
开学初,学校组织学生乘车去科技馆参观航模展,车子开时,我发现车上站着两个人——我和郑老师,而学生们一个个心安理得地坐着,有说有笑。我脑子一转,对旁边的学生说:“你们都坐着,可老师还站着。”几个学生似乎想到了什么,往里挤了挤,不好意思地说:“许老师,您坐这。”我微微一笑,说了“谢谢”就不客气地坐下了。车上唯一站着的还有郑老师,我又对周围的学生说:“你们看,郑老师还站着……”又有几个学生说:“郑老师,您坐。”郑老师笑笑说:“不用了,没几分钟,我站一站吧。”“不,郑老师,”我接上去说,“学生给你让座,…  相似文献   

8.
笔者经常有这样的感慨:现在的学生在课堂上对老师有一种依赖心理,而老师也乐于学生跟着自己转,因为这样的课堂是多么其乐融融啊。但老师和学生的这种“配合”,无意中禁锢了学生的思维,限制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在语文课堂上,一般都是老师讲,学生被动地接受,  相似文献   

9.
《青海教育》2006,(4):54-54
每逢节目,学生们总会送些礼物给老师,以感谢老师对他们一年的栽培。由于老师们收到的礼物越来越贵重,去年,纽约市教育主管部门下达了一条规定,要求每名学生的礼物价值不得超过5美元。教育部门不仅限定了礼物价值,还强调学生们送老师礼物应该遵循“自愿且廉价”原则。教育部官员称,这一规定是为了避免老师与学生间的利益冲突。避免,老师对某些学生青睐有加。  相似文献   

10.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行,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对错误怀着一种宽容的态度。这本来是一件好事,老师要允许学生犯错误,要有容忍性,因为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允许学生有一个发展的过程。从学生的角度说,老师术业有专攻,不是全知全能;老师非圣贤,不能无过。可以说,课程改革之后,学生对老师的出错的容忍程度提高了;而老师也能比较客观地看待自己或同行出现的错误。当自己犯的错误被指出的时候,都是本着诚恳的态度,承认是“老师搞错了”,也不会觉得下不来台。  相似文献   

11.
我在三至六年级学生中做了一份师生关系调查,发现有约百分之八十一的学生认为师生地位不平等,约百分之七十五的学生认为老师太凶,约百分之八十四的学生怕老师,约百分之九十二的学生不愿和老师说心里话,约百分之三十六的学生讨厌老师。不难发现。由于我们工作的失误,师生之间的情感已如此淡漠。  相似文献   

12.
你如果一半时间是学生在活动,你是个及格的老师;如果是以老师活动为主,你是个不及格的老师;如果2/3的时间让学生活动,这样的教师是好老师;如果3/4的时间都给学生,你是个优秀老师;你要是把时间全部给学生,老师只是几句点到而已,最多1/10,你就是特级教师了。  相似文献   

13.
从现在初中学生的心理上来讲。学生在课堂对老师有意无意的有一种依赖心理,老师也乐意学生跟着自己转。老师和学生的这种“配合”,无意中禁钢了学生的思维,限制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很多学生对语文课兴趣不浓,课堂上萎靡不振,也不足为怪了。  相似文献   

14.
早晨,起床铃响了以后,老师到学生宿舍叫学生起床,走到一个寝室窗口,对着里面的学生,亲切地叫着学生起床。叫过以后,其他学生都迅速起床穿衣服,但2号床的学生没有一点反应。老师推开虚掩着的门进入寝室,拉开2号床床头遮掩着的衣服,看见这位学生已经坐在那里了。老师说了一句:“既然起床了,为什么不回答一声?”这位学生从口里冲出了一句话:“烦死了!”老师听后接上一句话:“老师不可以问你吗?”这位学生还嘟哝着:?一间一间叫过来,那么烦。”“老师该不该叫早,叫早有没有错?”“我为什么要回答你?”  相似文献   

15.
稿源采珠     
江苏顾刚琴谈平时在上音乐课的过程中,很多老师为了省事,用放录音代替老师的范唱。久而久之,录音带成了众多老师手中唯一的电教工具,同时也使学生对其产生了极大的依赖性。殊不知,老师这一做法,给学生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1、导致音乐教学的形式主义。由于老师和学生对录音带的依赖性,使得一到音乐课,老师总是录音机一放,让学生去听、去唱。学生呢,也乐得清闲,跟着录音带就这么唱着。2、导致学生创新的泯灭。在学生心目中,录音带的演唱具有权威性。他们认为能灌成录音带,肯定是好的。那么,在这种标准下的学生,永远只会“依…  相似文献   

16.
什么样的老师最受学生欢迎呢?在一次学生问卷调查中,我出了这样一道题:你最喜欢哪位老师,请说说理由。学生各有所爱:薛老师、顾老师,语文老师、科学老师;理由不尽相同:或有责任心,或奖罚分明,或能说会道,对人温柔……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温柔一词。  相似文献   

17.
征稿启事     
张传发 《云南教育》2007,(B09):39-39
《中国教育报》9月7日报道,日前,成都市树德实验中学(西区)开始在初一年级英语、体育两门课程中试点“学生选老师”。学校根据学生的投票,确定教师的工作安排。“学生选老师”事件在教师圈内引起不少争议和讨论。支持者认为,学生选老师充分体现了学校对学生的尊重,无形中也培养了孩子的自主意识,老师落选就意味着没有学生可教,在此压力下,每个老师都会在课程质量上下更多的功夫。  相似文献   

18.
我是一名差生,正在上中学。读了十年书,给我刻骨铭心的印象是,不管小学还是中学,老师总把学生分成两种人——好学生和差学生,泾渭分明。好学生是老师的宠儿,老师一见到他们就会笑容可掬,温言细语;而差学生是老师的心病和烦恼,老师一见到他们就会皱眉,懒得搭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在教育过程中,时而发生学生不接受老师批评,情绪对立,甚至与老师直接冲突或者采取退学的逃避进行为等情况。原因何在?可能是认知原因,学生不明白自己错在何处;可能是心理原因,学生觉得丢了面子;也可能是方法原因,老师言辞不当,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其中最让学生接受不了的,容易引发冲突或逃进行为的是觉得自己受了委屈。 多年来,我曾接触过不少要求调班,要求转学,要求退学,甚或与老师对抗由老师直接送到校长室的学生。察其原因,大多认为老师对他“不公平”、“看不上”。学生为什么会这样认为呢?理由是,在某件事情上自己…  相似文献   

20.
你如果一半时间是学生在活动,你是个及格的老师;如果是以老师活动为主,你是个不及格的老师;如果2/3的时间让学生活动,这样的老师是好老师;如果3/4的时间都给学生,你是个优秀老师;你要是把时间全部给学生,老师只是几句点到而已,最多1/10,你就是特级教师了。──兰·本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