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 ,第一流的教育家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条件之一 ,即“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或“敢入未开化的边疆”① 。蔡元培作为近代中国文化的卓越先驱者 ,就具有“敢探未发明的新理”的精神。他任北京大学校长时提出的“兼容并包”的思想 ,不仅成为他主持北大教育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 ,同时也是他的办学原则。此思想提出后 ,一批具有新文化、新思想的代表人物进入北大 ,北大因此而成为中国思想活跃、学术兴盛的最高学府。因此 ,“兼容并包”思想在接纳新文化、反对封建文化方面起了积极作用。兼容并包的办学思想的产生并…  相似文献   

2.
作为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代表人物的蔡元培,在放弃翰林院编修而转向革命继而游学德国的过程中,他坚定了教育救国的梦想,后成为北京大学的校长,并使北大成为思想自由的城邦.追溯蔡元培职业生涯的转变轨迹,发现在民族危机和“西学东渐”的双重影响下,中国知识分子的价值追求和爱国方式有了新的变化,思想自由和精神独立成为近代知识分子普遍的价值追求,从事教育或科学研究成为近代知识分子表达爱国情怀的新方式.  相似文献   

3.
以往研究多认为蔡元培北大改革得益于“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其实,教育民主观、科学观、自由观、平等观和个性观才是蔡元培除旧布新的思想灵魂,而且既适应中国当时代的需求,也契合中国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4.
“五.四”爱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运动,北京大学是这次运动的中心,这与蔡元培先生在北大进行的资产阶级民主教育改革密不可分。蔡先生以“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学方针,网罗众家、广延积学名师,充实和调整教师队伍,求得学术的自由发展,实行“教授治校”,改革学校领导体制,推动北大由封建衙门式学堂到资产阶级民主大学的质的转变。改革学生讳书做官的封建观念,树立学生学理、掌握科学知识和培养人才的新风,主张男女平等,实行男女同校,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具有首创意义,蔡元培先生在主持北大时期实行的一系列资产阶段民主教育改革及成功,使中国近代教育进入一个新时期。  相似文献   

5.
蔡元培时代的北大“教授治校”制度:困境与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授治校是源自中世纪大学的一种管理实践,蔡元培时代的北京大学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将其付诸实施的大学。北大“教授治校”制度虽然面临合法性的困境,但是民主的治校理念、学有专长的教授群体以及蔡元培校长的个性特质为该制度的实现提供了条件。通过该制度,北大教授获得了大学事务的决策权力。但是蒋梦麟担任北大校长后,由于其管理理念的不同,“教授治校”制度在北大走向消亡。  相似文献   

6.
蔡元培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民主革命家。他对北大的改革气势恢宏,影响深远。特别是他改革北大的办学理念至今引领着中国当代大学的发展。从蔡元培大学理念的角度出发,结合我国当代大学理念之现状及大学理念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大学理念建设的一些设想。蔡元培大学理念启示当代高校要确立教授治校、大学自治的办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细化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7.
马强  王婷婷 《文教资料》2007,3(2):119-120
蔡元培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民主主义教育家,他在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提出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教育措施,并推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思想,允许各种学派自由发展,不仅把北大改造成了一座名副其实的全国最高学府,同时也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他的教育思想对当代高等教育的发展仍然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8.
蔡元培先生是我国近代历史上著名的教育家 ,他一生致力于近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在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上都有突出的贡献和丰硕的成果。特别是 1916年 12月至 192 7年 7月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 ,实行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策略 ,提倡科学与民主 ,开女禁 ,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经过他的努力 ,使北京大学在“五·四”前后逐步完成了向近代资产阶级大学的转变 ,成为当时全国规模最大的一所高等学校。此后的北大 ,在新文化运动中 ,在“五·四”运动中 ,始终站在斗争的前列 ,在教育界、学术界、思想界 ,都占有重要的…  相似文献   

9.
一、蔡元培的大学管理思想及改革实践1.学术自由——创新大学办学理念蔡元培先生立足于中西文化的对比,深刻地意识到学术自由的重要性。他初到北大就提出“囊括大典,网罗众家,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办学方针。他认为,“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囊括大典”是对待  相似文献   

10.
从民国初年始,蔡元培分别在任教育总长、北大校长、大学院长和中央研究院院长期间,对“尊孔读经”进行过四次比较强烈的批判,这一点对于中国近代新化运动和民族新化的建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郭秉文活跃于民国早期教育界的年代(1914—1925),正值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教育界亦在民国初期形成具有现代性和国际性的“场域”。郭秉文凭借学缘、地缘、业缘等关系网络,借助现代报刊传媒,广泛传播新教育理念,组织新式教育社团,大力推行新教育实践,郭秉文一跃成为民国新教育运动活跃的中心人物之一,他的影响力远非以一校一地所能涵盖得了。同时,他亦是中外教育交流的积极推动者、实践者,成为中国教育在国际舞台上活跃的代言人。他领导塑造的南高东大,成长为二十年代中国高等教育的重镇,与北大一道构成了民国早期中国高等教育“双峰对峙”新景象。1925年郭秉文因东南大学的风潮离开国内教育界,标志着民国自由主义新教育时代的终结,然而他培育的南高学风却及于整个现代中国,影响极为深远。  相似文献   

12.
王鸿祯先生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曾任北京大学教授兼秘书长。在北京大学学习和工作的十几年中,是王鸿祯先生步入地质科学和地质教育领域并蓄势待发奠基期。本文较全面地介绍了王鸿祯先生在北京大学时期的工作经历及对地质教育和北京大学所作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蔡元培在北京大学任职期间,遵循"学诣"第一的聘任原则,"广延积学与热心的教员",使北大一跃成为国内一流高等学府。本文借鉴蔡元培教师聘任思想,以期为高校管理者进一步推进教师聘任制改革提供些许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4.
容闳是近代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开拓者 ,是第一位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的中国人。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 ,他投身于救国强国运动中 ,积极主张学习引进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及其设备 ,倡导普及教育、出国留学 ,一开中国新风 ,在科教兴国方面可谓远见卓识 ,有着跨时代的独到见解和实践活动 ,成为中国近代科教兴国的先驱。  相似文献   

15.
"五四"以后,蔡元培在新文化运动中的角色,由庇护人转为正面和积极的"疏导"者。他与陈独秀的珠联璧合,既奠定了新文化运动以北大为依托、以《新青年》为主要舆论阵地的发展格局,同时,也使自己立足北大,发展教育,独具个性的新文化抱负得以从容施展。他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思想主张,意义超出了学校的范围,体现了现代社会的普世价值,为新文化运动提示了思想解放应有的和更高的境界。他引入欧洲反省现代性的视角,拓展了国人的视野,也使新文化运动的内涵愈趋深化。  相似文献   

16.
司徒雷登是中美教育关系史上的重要角色。具有复杂文化背景的司徒雷登认同中国文化,把宗教观融入中国教育。在司徒雷登办学理念的指导下,燕京大学作为传播中西文化和教育的载体,实现了向中国化和世俗化的转换,成为中美教育关系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17.
蔡元培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民主主义革命家、教育家,是现代中国知识界的卓越先驱,他一生重视教育,尤其重视大学教育,为发展中国教育文化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毛泽东同志曾高度评价蔡元培先生是“学界泰斗,人世楷模”。他在北京大学的改革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在振兴教育、改革教育的今天,进一步考察蔡元培先生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对我国创办世界一流大学将会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蔡元培的学术观在民国早期发生了重要转变,这一转变通过北京大学改革,促使北大从旧式学堂转向现代大学。对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提出之改革方案的分析发现,相比民初,蔡元培扩大了"学"的范围,并调整了"学"的内在关系。这一变化实质上是"学"的本质由近代分科之学到现代科学之学的转变。蔡元培的学术观转变顺应了民初科学观的转变,渗透于北京大学改革方案,促使北大进行了一系列反映新科学观的学术建制改革。新建立的学术建制匹配于现代学术,推动北大迈向现代大学。  相似文献   

19.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的重要篇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界泰斗蔡元培将音乐教育视为实施美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在他的领导和支持下,北京大学的一个学生社团组织-音乐团(1916年)。几经演变发展成为我国最早的专业音乐教育机构-音乐传习所(1922年),本文通过探讨北大早期音乐教育的演变过程,确立它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音乐教育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北大的早期音乐教育,创立了我国最早的管弦乐队,创办了我国最早的专业音乐刊物,开创了我国近代专业音乐教育事业。为培养近代音乐专业人才、引进和传播西洋音乐、继承和改良民族音乐、提高民族整体素质、为近代专业和普及音乐教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薛福成是我国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其近代教育思想十分的进步和丰赡。鸦片战争以后列强对中国的侵凌对其教育思想的形成影响至大,特别是他在出使欧洲期间考察西方教育,对其构设超越封建的近代教育思想的作用更大。从剖析薛福成教育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演变入手,分析了他批判科举制度,倡导教育立国、科技兴国的教育思想的发展过程,认识其对现代教育的先行性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