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04年,夏曾佑编著的《最新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第一册由商务印书馆在沪出版。1905~1906年,第二、三册相继推出。该书内容上起太古,下迄隋朝.是一部没有写完的中国通史教材。  相似文献   

2.
1905~1906年,国学巨子刘师培编撰了中国第一套也是至今唯一的一套中小学国学教科书,有经学、伦理学、中国文学、中国历史、中国地理五种。这套国学教科书在价值取向、内容选择、形式体例方面有着独特之处。它弘扬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根性和正当性,彰显了主体性的文化自觉与自信;会通中西并融入现代精神,具有文化传承和文化推展的作用;积极指向现实,涌动着文化复兴的民族情感。它是国学自我更新的尝试,标志着国学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  相似文献   

3.
历史教科书是年青一代认识其他国家的主要渠道和载体之一。考察中小学历史教科书的变化,既能显现一国国民历史观的变化,也能管窥到人们的历史观的变迁对教科书编写的深刻影响。笔者详尽考察了新中国各时期中小学历史教科书中对日本的明治维新陈述后认为:教科书对明治维新记述的嬗变,与思想解放同步,表现出中国人在不断修正自身对日的认识,使之科学化、符合历史事实;中国人在教科书中修正对日认识和历史记述的过程,可以为日本人思考教科书问题提供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夏曾佑(1863—1924年),浙江杭州人,字穗生,号穗卿,又号碎佛,笔名别士,为晚清数学家夏鸾翔之子,光绪十六年(1890年)中进士,授礼部主事。他与梁启超、谭嗣同等人交往密切,为“讲学最契之友”。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汪康年、梁启超创办《时务报》,他曾为之撰稿。光绪二十三年,夏曾佑离京至天津育才馆执教,与严复、王修植等创办《国闻报》,宣扬新学,鼓吹变法,认为中国封建专制主义不除,将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夏早年治今文经学,后又系统地接受了西方进化论学说,形成了他的“民智决定论”和“教育救国论”的文化史观。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应商务印书馆之邀,用章节体编写《最新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辛亥革命后,出任北洋政府教育部普通教育司司长,后调任京师图书馆馆长。1924年在京病逝,享年61岁。 《最新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是夏曾佑一生中最重要、也是唯一的史学著作。全书分为两篇,4章170节,为章节体中国通史,于光绪三十年至三十二年(1904—1906年),由商务印书馆分3册陆续出版。夏曾佑鉴于中国历史古老悠久,内容繁富庞杂,而历代史书所记又是前后矛盾,歧义间出,难以达到鉴往知来的要求。因此,他撰写此书的宗旨:力求“文简于古人而理富于往籍”,“以供社会之需”。全书“总  相似文献   

5.
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依据国家教委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送审稿),编写了《义务教育初级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试用本)第一册(远古——魏晋南北朝)、第二册(隋唐—明末)。并从1990年秋季在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进行定点试教。在试教过程中,新教材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同时也得到教育界、史学界的肯定与好评。对出现的问题,教科书编者也及时进行修改,使之精益求精。1992年2月,顺利通过了国家教委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的审查,并于1992年秋季开始在全国范围使用。  相似文献   

6.
国家教委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历史学科审查委员会于1992年2月25日至3月8日在北京举行会议,对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编著的义务教育初中一年级历史教科书《中国历史》第一、二、三册进行审查。委员们对教科书进行了十分认真细致的审查后,通过了“学科审查委员会审查意见”,具体如下: 一、《中国历史》第一、二、三册(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编著、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1991年4月第2次印刷),能根据国家教委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初审稿)的要求和原则编著,并根据《中小学加强中国近代现代史及国情教育的总体纲要》(初稿)、《中小学历史学科思想政治教育纲要》(试用)的精神作了修订,符合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有关法律、法规、政策;符合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体现了义务教育的性质和任务。  相似文献   

7.
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出版的初中《世界历史》教科书(第一、二册)与初中《中国历史》教科书(第一、二、三、四册)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投入使用以来,受到了广大师生的好评。因为编写此套教科书所依据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用本)》在2000年做了一些修订和调整,与之相适应,这套教科书也做了相应的修改。修订后的人教版全套初中历史教材(共6本),在2001年已经全部通过了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的审查。从2001年秋季起,全国大部分地区将要使用这套修订后的初中历史教材,其中,2001年秋季开始使用《中国历史》的第一册;2002年秋季开始使用《中国历史》第三册和《世界历史》第一册。2003年春季开始使用《世界历史》第二册、也就是这套教材的最后一本,下面对这册教材作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8.
张岱年先生主编之《孔子大辞典》“论语学”条曰 :“其在古代从属于‘孔学’、‘经学’ ,而未用‘论语学’之名。至近代才出现‘论语学’一词。始见于 2 0世纪 2 0年代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第十三章 (192 4年发表 )。 3 0年代周予同著《群经概论》 ,辟专节论述了‘论语学的沿革’。”按 :万仕国编著《刘师培年谱》于 190 5年下记载刘氏著述曰 :“《经学教科书》(第一册 )上海国学保存会编辑 ,上海国粹学报馆印刷 ,9月初版 ,3 2开 ,环筒页装 ,系国学教科书之一。”该书第二十一课、第二十八课、第三十五课 ,题目分别是“三国南北朝隋…  相似文献   

9.
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编的高级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第一册(从原始社会到隋统一中国),已经出版。它将于本年度在全国高级中学的历史教学中推行。我认为,编者的工作是新的,教者的工作也是新的,新事物总是在开头的时候有些困难的。然而,新鲜的问题对我们说来却考验我们创造性的活动。从本书编辑工作方面讲来,编者的工作性质虽然是一种创试,但是他们的严肃而谨慎的创试工作,已经表现出不少的成绩,概举之有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40年代延安根据地的中学历史教育,经历了由自编讲义到编订历史教科书的转变,在这其中叶蠖生所编著的《中国历史课本》发挥了重要作用,现有研究对此则鲜有提及。叶氏课本是为适应根据地中学历史教育而"降一格"的文本,根据地历史教员严格遵循唯物史观价值立场的教学,有效保证了叶氏课本所承载的价值理念的落实。根据地历史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对过去历史的重新叙述,进而塑造学生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其落脚点在于服务现实。这种政治化与现实化的历史叙述模式逐渐成为了历史教科书叙述的主流,并对建国后历史教科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透过当时根据地师生对叶氏课本的评论,也可看出"层次"不同的马克思主义史学是如何透过历史教学实践传播下渗的实态。  相似文献   

11.
1992年秋季,我社新编义务教育初中历史教材即将提前在全国普遍使用。在过去实验的两年过程中,这套教科书受到广大师生的一致欢迎,也受到国内外史学界和教育界方面一些专家的赞扬。今年3月初,在国家教委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历史学科审查委员会上。人教社编的《中国历史》第一、二、三册,是首先获得通过的第一套义务教育教材。为了得到专家们更好地指导,人民教育出版社、光明日报社《史学》编辑部和中国教育学会历史教学研究会三家,于1992年6月26日,联合召开了一次新编历史教材的专家研讨会,到会的有由  相似文献   

12.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中国历史》(人教版)第一、二、三册教科书,是根据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历史教学大纲编写的。自1990年秋季在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一些学校的初中一、二年级试教。现已试教两年,受到广大教师的欢迎。1991年依据江泽民总书记关于加强“两史一情”教育的精神,我们对教科书作了一次增修。1992年3月,人教版《中国历史》第一、二、三册教材,经国家教委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学科审查委员会审查,认为:  相似文献   

13.
本文由编者作了节录李赓序同志编著的初级中学课本“中国历史”第三册在编写的体例上,大致和第一二两册是相同的。在内容方面则有了较显著的改进,如造语之力求生动浅易,节段标题之力求明确,图表之力求与课文内容紧密配合,凡此皆为第一二两册所不及的,也是值得编者异日改写第一二两册时据以参考和提高的。不过这一册里也还存在着处理史料方面的一些问题,值得提出来共同商榷的  相似文献   

14.
审查结论《中国历史》第一、二、三册(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编著、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1991年4月第二次印刷),经历史学科审查委员会认真审查,一致认为:教科书能根据国家教委颁布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初审稿)的要求和原则编著,并根据《中小学加强中国近代现代史及国情教育的总体纲要》(初稿)、《中小学历史学科思想政治教育纲要》(试用)的精神作了修订,符合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有关法律、法规、政策,符合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体现了义务教育的性质和任务;教学目的明确,达到了教学大纲规定的要求,知识结构比较科学合理,有关能力培养的内容层次清晰,措施可行,思想政治教育体现了历史学科的特点。全书内容充实,编排体例新颖,富有弹性,适合全国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使用;科学性强。文字比较生动,图文并茂,提高了可读性。审查委员会认为,按审查意见修订后,可作为试用本使用。审查意见一、《中国历史》第一、二、三册(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编著、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1991年4月第二次印  相似文献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即从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当今的历史,也就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史学界又称为中国现代史。在这50多年的历史时期里,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不断探索,不断前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也经历了艰难曲折的过程。在现行的《义务教育初级中学教科书·中国历史》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内容共有10课,比较简略,而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中,整个八年级下册讲的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也就是中国现代史的内容,凡21课,另有4个活动课,共25课。所以,课时比原来增加一倍多,内容的量也有所增加。本文拟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基本线索为纲,阐释本册教材的编写意图及在教学中应予注意的问题,目的是使广大师生能从大的历史阶段背景和特点出发,加深对本册教材的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16.
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编著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中国历史》第一册于去年出版发行,在不少地区的中学付诸使用.这本教科书,有很多优点.首先是内容丰富生动,语言通欲流畅,较之过去的教材有较强的可读性,有利于拓宽初中学生的知识面和提高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其次是吸收了近年来许多科研成果,尤其是有关考古新发现的成果,读来颇有新的感觉;第三是采用了大量插图和地图及史料选摘,使教材通篇图文并茂,加之彩色复印,分出正文和副文,对少年学生更具吸引力;第四是每课前有提示,课中有设问,课末有练习题,对于启发学生思维及复习巩固很具好处.此外,注释比较浅近,难字多有注音等也是很适合于初中学生的.因此,从总的来说,这是一本很有特色、很切近学生水平的好教材.拿这个本子与1989年版的实验本对读来看,更可以发现编著者为编好这册教材所进行的弹精竭虑的创造性劳动.  相似文献   

17.
人教社新编九年义务教育初中《中国历史》第一、二册,已经在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定点实验两年,获得较好效果。今年3月,在国家教委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学科审查会议上,获准作为使用本,今秋在全国试用。去年冬天,,根据江泽民总书记关于加强两史一情教育的信的精神,我们对新教材进行了一次增删修订。今年3月教科书审查会议以后,又根据审查专家的意见,再次进行了认真修改。下面把修订的原则,说明如下。这次新课本的修订,基本有四个原则,即:加强国情教育;加强政策性和科学性;突出讲授重点;减轻学生负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