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7 毫秒
1.
本文从“三环外交”和英美特殊关系的含义以及二者之间的关联入手 ,介绍战后初期英美特殊关系在经济领域、联合抗苏以及建立西方国家联盟等方面的表现。英美特殊关系成为“三环外交”基石的原因 ,是英美共同的文化背景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双方的亲密合作 ,联合起来遏制苏联和共产主义蔓延的共同渴望以及战后英国实力下降等等。英国将英美特殊关系作为“三环外交”的基石取得了一定效果 ,但战后初期英美关系中也存在着矛盾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三环外交"和英美特殊关系的含义以及二者之间的关联入手,介绍战后初期英美特殊关系在经济领域、联合抗苏以及建立西方国家联盟等方面的表现.英美特殊关系成为"三环外交"基石的原因,是英美共同的文化背景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双方的亲密合作,联合起来遏制苏联和共产主义蔓延的共同渴望以及战后英国实力下降等等.英国将英美特殊关系作为"三环外交"的基石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战后初期英美关系中也存在着矛盾.  相似文献   

3.
二次大战后西南太平洋地区两个最重要的英联邦国家——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与美国缔结了三方同盟关系,英国被排除在澳新美同盟之外。英国自身实力的下降使得她在远东及太平洋地区的防务安排中渐处边缘地位;英国提出的缔结一个广泛的太平洋防御协定在美国那里又遭冷遇;英国战后从未真正地视美国为一个战略对手,而是一个合作伙伴甚至是战略上的求助对象。这一切导致她最终无奈地接受无缘三方同盟的现实。  相似文献   

4.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汪伪政府参加了所谓"大东亚战争",是因为在北非阿拉曼战役德国失败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有了重大起色,而日本也在中途岛海战、所罗门等海战中惨败,日本政府开始整合周边力量,在中国沦陷区动员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拉拢汪伪政权从各方面"协助"日军作战,汪伪政府对日本政府战胜英美抱侥幸心理,企图通过参战提高其国际地位,"在战后和平会议上占一席位"。汪伪政府还幻想通过参战与日本讨价还价,实现他们企盼已久的"统一"目标,提高所谓"独立自主"地位,谋取更多的国内利益。而日本则给其一系列诱惑条件,迎合汪伪政府的企图,共同导演了一幕汪伪政府对美、英等国"宣战",参加"大东亚战争"的闹剧。  相似文献   

5.
二战后英国政府一直谋求与美国建立核同盟,意在保持英美两国的特殊关系,并借助美国确保英国和西欧的安全,维系英国的世界大国地位.日趋紧张的国际冷战局势、英国在核领域取得的实质性进展、英美相似的安全战略原则以及美国对自身全球利益的考虑,最终促成了英美核同盟在麦克米伦执政时期得以建立②.  相似文献   

6.
1911年续订的第三次日英同盟,起因于英国竭力想要避免因同盟义务而卷入可能发生的日美战争,而日本出于避免在国际上被孤立、制衡俄国、平衡英美关系、继续侵略中国等考虑,也接受了这个没有军事协议的军事同盟.  相似文献   

7.
太平洋战争初期,英国在东南亚的殖民统治被摧毁,英国对日宣战,英国从消极抗战到有限参战,到战争结束时积极抢占东南亚殖民地,表现出英国参战的双重性。英国最初想借美国之力夺回自己在东南亚的殖民地,后又担心被美国取而代之,因此英国一直在对日战争中走钢丝,经中美英三方不断协调。才最终确立了英国在东南亚战场的责任,但英国始终把重返东南亚作为其参战的条件,使它的对日作战打上殖民主义烙印。  相似文献   

8.
二战时期 ,英美结成战时同盟 ,开始步入特殊关系的成形时期。战争初期出现的印度独立问题成为试探英美同盟坚固程度的试金石。英美双方从各自的利益出发各持已见 ,在印度问题上出现分歧 ,一度有伤及英美战时同盟的可能。然而在全球民主受威胁的大背景下 ,通过两国领导人的共同促进 ,这点分歧最终让步于英美战时同盟这一大趋势  相似文献   

9.
二战时期,英美结成战时同盟,开始步入特殊关系的成形时期。战争初期,印度独立问题的出现成为试探英美同盟坚固程度的试金石。在印度问题上的小分歧最终还是让步于英美战时同盟的这一大背景.  相似文献   

10.
英国与西欧的关系是丘吉尔“三环外交”中的重要环节。在战后较长的时期里.“三环外交”成为英国外交主调。这一外交方针是英国基于战后世界体制的现状而确立起来的。英国借助英帝国和英联邦、英美特殊关系与欧洲三者,确立英国在国际关系中适当、正确的地位。三环外交中,欧洲居于末位,然而.随着国际环境的变化.欧洲的发展,国际一体化的加强等各方面原因.英国为了自身利益不得不改变其对欧洲的方针政策.当代国际社会关系中.英国与西欧的关系也变得颇为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11.
<正>蒋介石一生树敌颇多,但他做梦也没想到,他的亲密英美盟友也曾计划谋杀他。1943年11月,英国首相丘吉尔、美国总统罗斯福和中华民国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参加了开罗会议,着重讨论对日作战问题。会上,蒋介石与丘吉尔貌合神离。原来,蒋介石为团结印度抗日,多次公开催促英国让印度独立,丘吉尔自然被激怒。英国还想染指中国领土西藏,一心想策动西藏独立。  相似文献   

12.
“三环外交”和战后初期英国的欧洲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战后初期,英国在对外关系方面尤其是在处理对欧政策上,采取了以英联邦和英美特殊关系为基石的“三环外交”政策,藉以重温昔日大国的荣耀,充当欧洲乃至世界霸主,然而,“三环外交”政策带有浓重的理想主义色彩,英国在其外交实践中付出了沉重代价。  相似文献   

13.
答:《波茨坦公告》的产生过程如下: 1945年7月苏、美、英三国首脑出席波茨坦会议时,美国总统杜鲁门曾携带一份促令日本投降的最后通牒的草案,想作为美国、英国和中国的政府首脑的联合公告发表。丘吉尔和杜鲁门都渴望苏联参加对日作战,认为苏联参战将加速日本的溃败。但斯大林不能参加发布这项公告,因为苏联同日本于1941年4月13日签  相似文献   

14.
战后初期,英国在对外政策上坚持“三环外交”的方针,把对美和对英联邦的关系放在对欧关系之上,企图借助英美特殊关系和同英联邦的联系来支撑它事实上难以维持的世界大国地位。面对欧洲一体化的启动,英国由最初的置身事外甚至对立,转变为由于形势所迫不得不申请加入欧共体。  相似文献   

15.
由于英国在二战中损失惨重,国力日益衰弱,其国际地位与早期已不可同日而语.英国深知自己势单力薄,因而急于主张在战后与美国结成特殊关系.本文分别从英美两国面临着共同的政治经济利益、安全防务上的需要、共同的思想文化基础以及丘吉尔的重大决策作用四个方面来阐述英美特殊关系建立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鉴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重要的战略地位,英国意欲将其纳入英国的作战系统,以达到分担盟国西线战场的压力和增加英国本土国防安全系数的目的。取得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实力最强的瑞典的合作,是英国实现这一战略的关键因素。之前英国做过种种谋求瑞典合作的计划都未曾如愿。挪威战争爆发后,英国再度劝说瑞典对德参战,但由于多种复杂原因仍旧没有成功。  相似文献   

17.
二战期间,英美在欧洲推行不同的战略路线,有其现实的政治经济背五,也有各自的历史传统。笔者曾就此作过探讨.今天,拙文则拟站在两国共同的利益目标──即打败轴心国这个共同敌人的立场上,对两国的战略路线从军事的角度作一番审视和考察。比较起来;在战后英美两家的长期争论中,美国横渡海峡作战的战略路线受到了英国的较激烈的指责和批评。首先是丘吉尔的说法.这位大英帝国的忠诚首相,在战后他那厚厚的、内容丰富的二战回忆录中,用一种调侃和讽刺的口吻评论说:在思想领域里也象是在经济领域里一样,美国人的战略路线是“大规模的…  相似文献   

18.
在欧洲联合进程中,英国坚持主权国家合作的原则,不赞成"超国家"的一体化。战后初期,英国参加了政府间合作性质的欧洲经济合作组织和欧洲委员会,但没有参加具有超国家性质,需要让渡部分主权的欧洲煤钢共同体,也不肯参加超国家性质的欧洲防务共同体计划。这使英国未搭上欧洲一体化的头班车,也不利于英国在欧洲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9.
美日同盟对二战后亚太地区国际关系与美国亚太地区安全战略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也是战后日本安全防卫的根本保证。美日同盟关系的调整不仅为日本的安全防卫和政治外交政策带来了变化,而且还对亚太地区乃至全球的安全战略态势产生着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0.
外交学院赵怀普博士的《英国与欧洲一体化》(世界知识出版社,下称《一体化》),是一部关于战后欧洲历史发展进程的著作。是作者继《战后英美关系》(1945-1993)之后,对欧洲问题的进一步思考,无论取材范围、分析框架还是使用的材料,都令人耳目一新。该书自成一体,立论正大,可视为历史与现实密切结合的功力深厚的优秀著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