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学校德育工作尽管常抓不懈,但效果不尽如人意.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互动过程.德育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养成自觉的道德行为习惯.德育工作要取得实效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发挥学生德育主体的能动性,参与德育的实践活动,使道德认知内化为学生的信念,外化为学生的道德行为实践,达到自我教育,知行统一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学校德育工作尽管常抓不懈 ,但效果不尽如人意。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互动过程。德育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养成自觉的道德行为习惯。德育工作要取得实效必须理论联系实际 ,充分发挥学生德育主体的能动性 ,参与德育的实践活动 ,使道德认知内化为学生的信念 ,外化为学生的道德行为实践 ,达到自我教育 ,知行统一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通过校园影视教育实践活动将国家对青少年的道德要求,内化为学生的内在品质,外显为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体现出多媒体影视宣传教育的三大功能,收到良好的德育效果。  相似文献   

4.
德育是一个从外部客观要求向内部主观需求转化的过程,要将外在的社会规范、客观要求内化为学生个体的素质,离不开学生主体的自主实践参与。“德育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是整体构建德育体系首要的观点。德育是以丰富的实践和自身的体验为基础的,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是在德育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的,并通过道德行为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5.
感恩教育:一种德育的新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感恩教育:一种新的德育尝试 德育过程就是教化的过程,其最重要的目的不是教而是化,将道德认知内化为自己的道德情感,并转化为道德行为。我们所期望的德育实效性是指通过德育活动,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达到内在的质变效果。这种效果既有立竿见影的显性效果,又有隐性效果,但最终都指向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发展。在以往长期的德育实践中,那种“高、大、全”完人式的德育要求,那种注重德育知识灌输的贫乏的道德说教,远离了学生的生活世界,让学生无从体验而让学生失去了热情。那么如何贴近学生的生活,进入学生的心灵?感恩教育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6.
我国学校德育:偏失、根源与改革思路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郑向玲 《教育探索》2003,(12):83-85
我国学校德育存在着几方面的偏失,表现为德育目标的理想化、片面化,德育内容的滞后性、运动化,德育过程的简单化、形式化,德育方式的单一化、封闭化。这些偏失的形成有化传统的因素,也有传统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和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为了提高德育实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应构建全面的、多层次的德育目标体系,革新德育内容,加强德育的实践性,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实践能力以及注重发展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和开辟多种教育渠道。  相似文献   

7.
学校德育课程建设是德育的重要环节,针对道德教育在时效性、有效性和针对性等方面存在的弊端,实践性的德育活动教育成为必然选择。学校实践性德育课程体系建设不仅需要落实国家对青少年的道德要求,更应将其内化为学生的固有品质,同时外显为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在此过程中,学校应有完整的德育体系予以支持,"先破后立",在积极的德育目标指引下,创建良好的学校道德生活,丰富学校道德教育活动,密切与实际相联系,实现德育课程生活化与实践化的追求。  相似文献   

8.
关于德育内化几个问题的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虹 《教育探索》2008,3(4):108-109
德育内化过程,是把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学生的道德意识,并进一步固化为学生道德行为的过程,是德育内化与外化彼此结合、互动的过程,是外部的社会道德规范逐渐为学生所同化的过程。只有弄清德育内化的内涵、德育内化的作用以及德育内化与外化之间的关系等问题才能有效帮助学生实现德育内化。  相似文献   

9.
学校主体性德育模式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的过程又是一个受教育的内化过程,德育目标的实现无论是情感的产生,品质的形成,直至化为实践必须由受教育者个体的自觉参与并积极行动,因此,德育的主体性教育是重要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0.
楼汉葳 《文教资料》2014,(22):92-93
德育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教育层面,而应该在获得道德知识的基础上,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增强其道德意志,渗透其道德行为,从他律到自律,最后内化为自然的德性。有效的德育应该回归实践层面,实行“生活德育”。生活才是德育的基础和源泉,德育只有植根于生活世界,才具有深厚的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从知性德育到生活德育的转变,要进行德育课程内容和教学形式的改革,强调创设多种情境,唤起和积累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11.
关于高校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提高高校德育实效性的一个关键环节是组织和促成大学生投身实践活动。德育实践既是德育的目的,又是德育的手段。高校德育实践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根据社会实际和社会需要,从学生道德行为训练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入手,探索德育实践的有效方式,使学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相似文献   

12.
学校德育要整合育人资源,应当引导学生紧密联系现实生活当中、学校关系当中、实践过程当中的道德认知、道德行为、道德规范问题进行生动活泼的自我教育。德育的内容应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重视情感体验。学校有效地利用校史这一宝贵的德育资源育人,有其独特的教育魅力。  相似文献   

13.
德育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培养。在新的形势下要完成德育任务,就必须:  相似文献   

14.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中起着导向作用。思想政治和时事教育课,是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担负着重要的德育任务。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德育的政治教育功能、思想教育功能、道德教育功能,个性心理品质功能及品德践行能力培养功能,通过课堂教学和各种德育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政治品质和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戍长。  相似文献   

15.
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受教育者在道德价值的理解和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促进受教育者提供道德认知,增强道德信念,养成道德行为的教育过程。可德育是一个千古难题!在社会转型和生活剧变的新时期,德育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和更艰巨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6.
何谓体验式德育?目前教育界尚没有明确的定论,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更有探究的价值和意义。所谓体验,就是让学生在实践中以"身"体之,以"心"验之,以生活实践为基础的一种重要教育形式。体验式德育就是以组织和引导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内化为健康的心理品格,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的过程。它强调学生要回归生活,亲自参与,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内化,提高思想认识,促进道德行为的成长。"学习不是知识由老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可能由他人来代替。"惩罚也是如此,只有把惩罚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要求才是有效的教育。下面笔者就几种教育中常见的问题谈谈自己初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学校德育是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素质教育的核心:学校德育是将社会道德要求转化为学生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引导学生自律自强、自主管理、自主教育,形成内在的道德认知和自觉的道德行为的育人过程。学校德育的出发点是以人为本,创造条件发展人。在广泛的德育实践活动中,树立学生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明形象。学校德育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构筑精神支柱,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面对信息与技术全球化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18.
闫梅 《宁夏教育》2009,(7):37-39
德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灵魂,在学校教育中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在新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只有不断探索和创新,才能适应学生健康成长的需求,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那么小学德育工作应该以怎样的理念来行动?怎样的德育过程才能真正在人的内心建立起道德情感,内化为道德意识,支配人的道德行为,从而养成自觉自愿的行动呢?我校的德育实践正是循着这样的思考,坚持。  相似文献   

19.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启迪我们:体验是维系认知行为的重要环节。只有通过体验,德育过程才能完整,品德与生活教育才显示其实效性,才能去实践创造,去构建新的意义世界,使道德认知在多层面的体验中无痕地内化为道德行为。那么《品德与生活》在教学中如何走出学科教学“定势”,令课堂更精彩呢?  相似文献   

20.
陈梅 《宣武教育》2004,(10):28-30
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它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发展和个性发展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政治方向、思想观点、道德规范、心理标准内化为受教育者的需要、信念,外化为受教育者的言行的教育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