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家访是培养良好师生关系的有效平台,是增进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会、教师与家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理解、支持、配合,增强学校、教师、家长、社会等方面的育人意识、责任意识,共同促进教育和谐发展的重要渠道,宜昌市伍家岗区李家湖小学在"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工作中,倾力推出"五心工程",让学生家长放心、安心、贴心、暖心、舒心,不仅解决了学生成长中的困惑和家庭教育中的难题,而且树立了学  相似文献   

2.
老师家访,是架起家校桥梁的好途径,反之亦然。家长到学校了解子女在校情况,谋求共同教育学生的最佳方案,此举值得倡导。如今,每个学校每个班级,学生至少四五十人以上,教师家访难以达到覆盖率,且工作时间紧、学生居住分散、家长工作时间不一致,造成教师家访难。然而学生在校表现、学习情况、身体状况等,需要及时和家长交流,尽管有时从电话或手机中进行交谈,但总觉有未尽之感。倡导家长“校访”,主动权交给家长,他们可以根据学生近期表现、学校的有关信息、本人的最佳校访时间,让学生带信或电话先行预约,以利及时“校访”,达到及时教育学生的…  相似文献   

3.
为营造家庭、社会、学校教育紧密结合的良好氛围 ,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烟台市教委从去年3月起在全市开展“万名教师访万家”活动 ,收到良好效益。此次活动的主题是实现沟通 ,加强理解 ,形成合力 ,树立形象。重点解决好两方面的问题 :一是使学生家长了解学校理解教师。要通过教师家访 ,向家长深入宣传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思路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做法 ;全面介绍学生的优点 ,客观地反映学生在学校的思想行为表现 ,与家长共同商讨改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和正确教育子女的方法 ,取得家长对学校的深刻了解和对教师工作的理解、支持、配合 ,共同…  相似文献   

4.
家访是维系教师、家长、学生的纽带,是沟通学校、家庭、社会的桥梁,在学校教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现在35岁以上的人恐怕多数会清楚地记得当年班主任家访的情形。事实证明,家访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随着时代的变迁,一种全新的家校沟通方式校访出现了。它既是家访的辅助手段,又和家访相辅相成,成为联系学校、家庭、社会的新方式。家访是教师为了促进家校信息交流,主动到学生的家中和其父母联系有关事宜的一种沟通方式。校访则是家长为了更好地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主动和教师取得联系,以便更好地促进孩子发展的一种新的家庭和学校…  相似文献   

5.
一、“电访”、“校访”不能完全替代家访 家访,即老师到学生家中访问。在过去,它是家校联系的主要方式。现在,随着社会经济条件及教育环境的改变,家校联系的方式也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如教师与家长进行电话联系,我们可以称之为“电访”;又如召开家长会、建立家长委员会、家长到学校访问、开办家长学校等,我们可以称之为“校访”。  相似文献   

6.
2012年2月3日,新华社以“湖北中小学教师‘课外访万家’搭建家校连心桥”为题报道了湖北省“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以下简称“比访”)工作。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作出重要批示:“湖北在中小学开展教师家访活动。拉近师生感情。提升师德素质。是教师职业规范化建设。推进学校一家庭合作办好教育的好方式。应在全国大中小学中大力提倡推广。”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批示:“湖北的做法值得总结推广,密切学校与家长的沟通联系。”  相似文献   

7.
“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简称“比访”)工作的目的,是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锻造教师的高尚师德。“比访”工作涉及到社会、学校、家长等方方面面,是教育发展的一种迫切需要。教师素质现状的需要。中老年教师有着丰富的社会经验和教学经验,基础知识却不扎实;青年教师专业素质较扎实,但综合能力尚需提高,构建学习型、复合型教师队伍迫在眉睫。课改纵深推进的需要。从实施课堂教学改革以来,课堂教学模式由“平面静寂式”向“立体活力式”转变,  相似文献   

8.
日前,与同行聊及家访,有位同行脱口说道:“家访,家长来访。”听罢,不禁愕然。家访本是家庭访问的简称,意谓教师对学生家庭进行访问,以便了解学生家庭及学生在家情况,并向家长介绍学校教育目标、要求及学生在校情况,何以同行将家访解释成家长来访呢? 愕然之余,对此发生了兴趣,想探个究竟。原来,当今教育界行“家长来访”者实属不少,不仅许多家长会来访,许多做教师的也乐于家长来访。为什么会产生“家长来访”这一现象呢?  相似文献   

9.
家教荟萃     
家长不妨常“校访”教师家访,是架起家校桥梁的好途径。家长到学校了解子女的在校情况,谋求共同教育学生的最佳方案,此举也值得倡导。如今,每个学校每个班级,学生至少四五十人以上,教师家访难以达到百分之百的覆盖率,且由于工作时间紧、学生居住分散、家长工作时间不一致,造成教师家访难。教师需要将学生在校表现、学习情况、身体状况等,及时与家长交流,尽管有时可通过电话进行交谈,但总觉有未尽事宜。倡导家长“校访”,主动权交给家长,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近期表现、学校的有关信息、本人的最佳校访时间,让学生带信或电话先行预约,以利及时“…  相似文献   

10.
如果说教育是一种服务,那么家访工作则是这项服务中的上门服务。“课外访万家”活动增强了教师的服务意识,保障了家校联系渠道的畅通;教师走进了学生的家庭,走近了学生的心灵,深人了解了家长与学生的需求。同时,这一活动也促进了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职业操守的提升,优化了教育环境,真正做到了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相似文献   

11.
许多家长认为老师家访是理所当然的,从来不去学校与老师交流看法和意见。其实,家长也是教育者,家长去学校进行“校访”同样重要。家长可以通过“校访”了解学校教育新的观念、做法、形式等,从而提高自身的素质;通过“校访”,还可以让老师全面了解孩子的状况,提高教育效果。因此  相似文献   

12.
纪延淑 《山东教育》2004,(28):19-19
有些教师由于工作忙,或这样那样的原因,在学生犯了错误时,常常这样“命令”:叫你爸爸(妈妈)到学校来!这无意中将自己职责中的家访变成学生家长的“校访”。这种做法,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危害却是极大的。对家长而言,因是老师的旨意,又望子成龙心切,所以无论自己多忙,或心情如何,都得准时到校,否则得罪了老师,担心贻误孩子。家长被传“校访”,教师常常对家长批评、责难。家长在老师面前唯唯诺诺,把孩子的错误违心地大包大揽过来,并且替孩子下保证,订计划,对学生起不了多大的教育作用。对学生而言,常常是因犯错误被罚而让家长“校访”的。自尊…  相似文献   

13.
“家校通”网络凭借现代计算机通讯技术的优势,构建了教师与家长同步对学生进行教育的网络,家校之间以现代化的全新方式进行沟通、交流,拉近了学校、教师与家长的心理距离,“随时随地”架起了家校合力共育新苗的空中桥梁。特别是在原有的家访、电话访等沟通方式的基础上,班主任  相似文献   

14.
家访是维系教师、家长、学生的纽带,是沟通学校、家庭、社会的桥梁,在学校教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现在35岁以上的人恐怕多数都会清楚地记得当年班主任家访的情形。事实证明,家访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随着时代的变迁,一种全新的家校沟通方式——校访出现了。它既是家访的辅助手段,又和家访相辅相成,成为联系学校、家庭、社会的新方式。  相似文献   

15.
为了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职业道德修养.努力打造一支德艺双馨的教师队伍,一场轰轰烈烈的“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活动在荆楚大地全面展开。自2011年9月以来,武汉江夏大桥教育总支带领210余名中小学教师激情投入,用心“比教学”,用情“访万家”。“比访”活动,不仅锻炼了广大教师的教学能力.提高了教师的师德素养,还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比访”这一活动,使家校之间架起了和谐沟通的桥梁,使学生得到了实惠,教师获得了进步,学校得到了发展。  相似文献   

16.
家访是维系教师、家长、学生的纽带,是沟通学校、家庭、社会的桥梁,在学校教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现在35岁以上的人恐怕多数会清楚地记得当年班主任家访的情形.事实证明,家访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随着时代的变迁,一种全新的家校沟通方式校访出现了.它既是家访的辅助手段,又和家访相辅相成,成为联系学校、家庭、社会的新方式.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长们对学校教育的期望值越来越高,他们采用多种形式的家校联合教育途径,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其中家长的校访,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初,为了帮助越来越多的困难儿童,美国热心公共教育的相关组织和个人发起了访家教师运动,对这一时期的儿童、学校、家庭和社会都产生了重要影响.随着时代变迁,访家教师工作逐渐被窄化为家校合作、社会工作者的先驱.访家教师运动既是对学校困境的修正,也是新儿童教育方式的探索.尽管访家教师运动存在一定局限性,但它体现了美国在20世纪初开始寻求教育与儿童福利高度融合的儿童成长新道路,对儿童教育的社会化路径颇具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2011年,湖北省在全省中小学开展了“课外访万家”活动,得到了家长的认可与社会的好评。这一举措加强了家校问的沟通,增进了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理解。家校间这座“连心桥”,该如何搭建,又该如何才能更稳同、更长久呢?  相似文献   

20.
家访是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的一项经常性工作,适时家访,既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环境和在家表现,掌握教育的主动权,也可以同一些家长交流探讨教育中的问题。然而,长期以来,有的教师误解了家访的真正目的,把家访同“告状”联系在一起。学生成绩下降,违反纪律,教师便带着情绪家访,当着家长的面数落学生的缺点和错误,其目的多在于让家长严加管教。这样的家访,让学生动辄挨骂,甚至遭打。更有甚者,学生有什么缺点错误,一个电话,一张纸条,甚至只凭“请家长”三个字,便将教师的家访转化为家长的‘书访”了。这简单的调换,给教师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