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素质教育的基本指导思想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其着眼点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即改变偏重于记忆和理解,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而形成一种主动探求知识,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的学习方式,这是一种有利于终身学习和发展的学习方式,即“研究性学习”。  相似文献   

2.
素质教育的基本指导思想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其着眼点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即改变偏重于记忆和理解,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而形成一种主动探求知识,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的学习方式,这是一种有利于终身学习和发展的学习方式,即"研究性学习".  相似文献   

3.
学生的学习方式大体可分两种类型。一种是接受型学习。在接受型学习过程中,知识被直接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学习方式强调吸收和掌握。而另一种是发现型学习。在发现型学习过程中,知识被间接提供给学生。这两种学习方式的关系也是相辅相成,如果运用得当,自然能相得益彰,我们不能轻率地否定其中任何一种。然而,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我们更主张把简单重复、机械训练和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转变成能动地探索、发现和研究的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4.
一些教育专家和教育工作者发现人们的学习主要依赖于两种方式:一种是接受式学习,另一种是探究式学习,两种学习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而基础教育过多地注重了接受式学习,却忽略了探究式学习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价值,使探究式学习在教学中处于被忽略的地位。现就如何在教学实践中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谈几点意见。  相似文献   

5.
目前,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依赖于两种方式,一种是接受式学习,另一种是探究式学习,两种学习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但是,基础教育过多地注重接受式学习,忽略了探究性学习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价值,使探究性学习,如观察、实践、调查、实验等。在教学中处于被忽略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纯粹的接受学习重结果、轻过程,过分强调和突出接受与掌握,忽视发现与探究,其结果是学习成了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一项苦差事,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创造力遭窒息,个性被压抑,全面发展受到阻碍。因而新课程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7.
毛国杰 《河南教育》2010,(7):116-116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研究性学习是与接受性学习相对的一个概念.就人的发展而言,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这两种学习方式都是必要的,在人的具体认知活动中,二者常常相辅相成.多年以来,数学教学过多倚重接受性学习,把接受性学习置于中心位置,而研究性学习则被忽略和边缘化,这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完全背离.下面我谈一谈数学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的特征及其优势.  相似文献   

8.
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是一组相对的概念。新课程改革强调探究性学习,是因为我们过去过多注重了接受性学习,而忽略了探究性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其实,就学习过程而言,这两种学习方式都是必要的。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两者常常相辅相成,结伴而行。本文就以小学数学为例,谈谈这两种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整合的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9.
传统的学习方式是"接受学习"方式",应试教育"又使这种学习方式变为单纯的"机械记忆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得不到充分发挥。而与"接受学习"相对而言的,探究式学习方式则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研究性学习”是与“接受性学习”相对的一个概念。就人的发展而言,“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这两种学习方式都是必要的,在人的具体认识活动中,二者常常相辅相成、结伴而行。所以本次课程改革强调“研究性学习”,并不是因为“接受性学习”不好,而是因为我们过去过多倚重了“接受性学习”,把“接受性学习”置于中心,而“研究性学习”则被完全忽略或退居边缘,强调“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是想找回“研究性学习”在课程中的应有位置,而非贬低“接受性学习”的价值。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渗透于学生的所有学科、所有活动之中的。  相似文献   

11.
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及其选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学习方式具有自己特殊的定位。学习方式因学习目标的多面性、学习内容的多样性和学习者的个别差异性而具有多样性。每一种学习方式都具有自身特定的功能价值和适用范围。学习方式的变革不应是简单地放弃接受性学习,只使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索学习这三种学习方式,而应确立学习方式多样性的观念,并依据发展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者的特点,灵活地选择适宜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  相似文献   

12.
王静波 《考试周刊》2011,(28):137-138
传统的被动式学习方式严重压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合作学习作为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所提倡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其价值已经被广大英语教师所接受.但作为一种新颖的学习方式,它在课堂实践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解决。本文从创设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时机;合理搭配小组成员;合理分配任务,实行动态管理;巧用评价,激发后进生的学习兴趣这几方面来阐述如何优化合作学习.提高课堂实效。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多媒体网络教育的普及,为社会大众开辟了一个多元化的学习途径,E Learning作为一种先进的学习方式,以其快速、高效的特点而越来越被大众接受,它的出现对传统的学校教育和学习型社会将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浅谈探究学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究学习是相对于接受学习而言的一种学习方式,在新课程改革中被予以重视.但并非所有的学习领域和学习主题都需要运用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本文旨在通过对探究学习的具体展开过程予以论述,以明确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之中如何落实探究教学,以及如何处理探究学习和接受学习、单独学习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是现代小学数学课堂的两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教学中应正确处理好两种学习方式的关系,使两者真正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充分发挥其整体功能,实现优势互补,真正实现小学数学课堂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6.
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是我国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措施。然而 ,这一课程又同时被理解为一种学习方式 ,从而使人们对研究性学习与探究学习的关系产生了种种模糊认识。一些人认为 ,这两种学习方式是完全一样的 ,只是名称不同 ;而另一些人认为 ,研究性学习是比探究学习更加“高级”的学习方式 ,它应该包含探究学习。本文提出 ,应该将研究性学习看成是探究学习的特殊形式 ,主要用于面向跨学科的现实问题的研究性学习课程中 ;除了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促进学生探究学习以外 ,还应该在学科教学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促进学生开展探究学习  相似文献   

17.
研究性学习是创造性学习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研究性学习是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 ,经过多年教育教学实践探索出来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是满足社会及学生发展需要的、具有创造性学习特征的学习活动。在研究性学习活动过程中 ,学生在开放性的自由和谐的情境中主动探索研究 ,通过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方式 ,帮助学生在接受学习的同时 ,形成一种对知识主动探求、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积极的学习方式 ,从而改变学生单纯地接受教师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 ,对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 ,形成学生的创造性人格特征、创造思维方式、创造意识、创造技能 ,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创造性人才 ,从而实现素质教育育人目标 ,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弘扬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而现存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影响学生素质提高的一大障碍,因此,科学有效地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新课改的重要任务。一、正确认识转变学习方式的意义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讲,学习方式有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两种。长期以来我们过多依赖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它使学生处于一种相对单一、被动的学习状态。这种被动的、接受的、封闭的学习方式其实就是把书本知识的学习变成一个记忆的过程,学生虽然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学业,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却表现得能力低下、无所适从。这不是我…  相似文献   

19.
学习方式影响人的发展,但不决定人的发展。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是两种主要的学习方式。因为在现阶段接受学习比发现学习有明显的比较效率,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接受学习被更广泛地使用。采用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受许多条件制约。  相似文献   

20.
韵小丽 《四川教育》2004,(11):23-24
人类生存的方式,一方面是与周围世界的联系,另一方面是自我精神的存在和自醒。这两类生存活动方式决定着作为个体的存在也只有两种方式:主动或被动。学习方式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当然也不外乎两种方式:一是接受式,二是自主式。接受式强调结果,重视结论的获得;自主式强调过程,重视学习者的个人经验和体验。经过新课改的提倡,“自主、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已越来越被人们认同,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似乎弊端累累,而新的学习方式可以一扫现行教育的种种问题。可惜,跷跷板的两端都不是平衡的支点,平衡的支点在哪里?平衡的支点应该在受教育者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