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何冲 《中学生电脑》2014,(12):14-14
近年来,媒体频繁曝出有关校长在学校管理方面的道德失范,部分教师的师德败坏事件,引发了人们关于师德问题的热议。从“杀无赦校长”到“下跪校长”“带学生开房的校长”,再到体罚学生、有偿家教、向家长学生索要财物的老师,一系列拷问师德的案例也在拷问着现行学校管理实践中的伦理价值观。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师德坚持崇高化的师德标准、注重师生关系的和谐和教师对学生的道德感化,体现出传统师德人文性的一面。但是,过分崇高化的师德要求,降低了师德的现实指导作用;接受、服从的学生伦理地位观,也使学生主体性受困。为此,还原教师作为自然人的一面,落实平等对话的师生伦理原则、坚持师德建设的人文价值导向,乃是提升师德人文性,促进传统师德向现代教师专业伦理的顺利"转型"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师德坚持崇高化的师德标准、注重师生关系的和谐和教师对学生的道德感化,体现出传统师德人文性的一面。但是,过分崇高化的师德要求,降低了师德的现实指导作用;接受、服从的学生伦理地位观,也使学生主体性受困。为此,还原教师作为自然人的一面,落实平等对话的师生伦理原则、坚持师德建设的人文价值导向,乃是提升师德人文性,促进传统师德向现代教师专业伦理的顺利转型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先后颁布了四部中小学职业道德规范。对其演进历程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如下特点:政治主导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变迁;师德规范的伦理价值逐步分层;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专业特性逐渐显现。展望我国师德伦理的未来走向,一是要以“专业伦理”指导师德规范,二是要增加师德的“底线伦理”要求;三是不能放弃对“德性伦理”的追求。  相似文献   

5.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作为一名教师,不仅需要高超的专业技能,更需要具有强烈的人格魅力,具有良好的师德师风。因为学生正值人格形成阶段,向成人,特别是向老师模仿的心理特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师“朱”学生则“朱”,  相似文献   

6.
解读“教师专业伦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教师职业道德”到“教师专业伦理”的转向,是基于教师专业化的要求、伦理与道德的分野,并针对传统师德的弊端而提出的。教师专业伦理在提升教师的专业品质、保障学生的教育权益、维护教师的专业自主权方面具有内在的价值。而作为专业人员的教师与作为服务对象的学生之间所具有的独特关系,又决定了教师专业伦理与其他专业伦理的根本差异。  相似文献   

7.
师德是从事教育的人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师德的内涵是随着时代以及特定的空间与时间发生变化的,需要教师与他所处社会中的其他人群共同构建。师德早期起源于教师的自律自求,秦汉“以吏为师”“官师合一”后引入他律,甚至他律超越了自律。传统的师道尊严是以“三纲五常”“仁义礼智信”为基础、“天地君亲师”为内容的等级次序的伦理设定,它是他主、与权威合一、强调服从而不重视道德判断能力的存在。现代师德需要依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回应社会发展的多重需求与矛盾,建立在人人平等基础上,以创造人类幸福而非培养人上人为教育目标。师德水平的提升主要靠教师自主内求,靠不断提升追求和底线,同时需要政府与社会创设良好的环境。走崇尚良师之路是整体提升师德水平的有效途径。培养出有能力为整个人类文明的福祉服务的学生方能彰显教师的良师良德。  相似文献   

8.
在推进教师专业化的过程中,传统师德向教师专业伦理过渡非常必要。我国的教师专业伦理建设,应当有明确的理论指导,并突出“教育”、“专业”和“服务”三个核心理念,通过强化教育服务的自主与自律意识、不断提升教育服务品质等,努力形成专业化时代所要求的教师专业伦理。  相似文献   

9.
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根本问题是人的问题,人的发展需要在顺畅的社会关系环境中进行。从伦理角度探讨高职院校文化育人,重点是学生和教师的自由保障,包括学生自由选择专业、课程、校园文化的机会,教师学术权利的落实措施,学生的自律与自我管理、教师的自律与师德师风的责任与义务,以及学校内部管理公正的实现。  相似文献   

10.
在许多国家,教师侵犯学生的隐私,不但会被认为是一种违法行为,而且是一种有违师德的行为。例如1975年美国教育协会颁布的《教育专业伦理规范》指出:“教师若非出于工作需要或法律上的要求,不得泄露教育服务过程中获得的有关学生的信息。”我国师德规范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但不能随意披露学生的私人情况,可以说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师德承诺。然而,教师的教育服务是建  相似文献   

11.
教师的专业服务精神及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推进教师专业化的过程中,传统师德向教师专业伦理过渡非常必要。我国的教师专业伦理建设应当突出教育服务这一核心理念,通过强化服务意识、改善服务态度、提升服务品质等,促进我国传统师德向专业化时代所要求的教师专业伦理转化。  相似文献   

12.
论我国教师专业伦理的建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推进教师专业化的过程中,引导传统师德向教师专业化时代的专业伦理过渡,成为教师队伍建设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我国教师专业伦理的建构必须克服传统师德生成方式的不足,实现从身份伦理向专业伦理、从经验方式到理论方式的转换,注重教师专业伦理的系统性和可操作性,才能科学、合理地建构我国的教师专业伦理。  相似文献   

13.
资讯     
《教育科学论坛》2011,(4):79-79
江苏规定施行师德“一票否决制” 江苏省规定.教师从事“有偿家教”、“向学生推销教辅资料”、“收受家长财物”、“热衷于学生考试成绩排名”、“幼儿园实施‘小学化’教学”等属于师德问题。对师德考核不合格或有严重失德行为的教师,将撤销其教师资格并予以解聘。  相似文献   

14.
道德是人类需要的产物。马克思主义的需要观与马斯洛的需要说都指出,人的需要是有层次的,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道德是人的精神世界的一个层面,任何人都有道德伦理上的需要。古今中外众多优秀教师和现今师德状况显示了这样一个事实:教师个体师德水平的高低与其心理需求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人类社会的需要是师德建设的外在动力,教师个体的心理需要是师德建设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15.
高校师德建设的路径选择:制度伦理及制度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度伦理及制度构建是高校师德建设的重要路径选择。在特定的社会转型时期,重视制度伦理的内化作用机制,才能深入地把师德规范渗透融合到教师的内心追求中去。高校管理制度构建必须彻底摒弃工具理性,充分发挥制度的伦理合理性和实践合理性,才能推动师德建设更好地向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引导传统师德向教师专业化时代的专业伦理过渡,成为师资培育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我国教师专业伦理的教育应当克服传统师德生成方式的不足,在目标上实现从信念走向责任,在方法上从灌输走向对话,在内容上从知性走向生活,注重教师专业伦理教育的可操作性,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达成学校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17.
教师专业伦理是教师在从事学习专业、学科专业及教授专业过程中所结成的基本关系与应该遵守的基本精神、规范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素养。教师专业伦理知识体系的形成应基于教师的全专业属性与伦理学理论,从纵横两向搭建教师专业伦理知识体系建构的分析框架。教师专业伦理的知识体系具有强整体性,由教师学习专业伦理、教师学科专业伦理、教师教授专业伦理三个核心知识单元构成,每个知识单元又包括伦理精神、伦理规范、伦理关系及伦理素养四个基本维度。全面构建以“全专业属性”为导向的教师专业伦理知识体系,能在提高我国师德建设实效性的同时,加快教师专业化建设,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把我国建设成教育强国。  相似文献   

18.
师德是教师素养的核心,同时也是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教师的自我统整理论能够对师德研究提供有益的启示,对分析高校教师师德的养成原理及实践路径具有良好的价值潜能。基于自我统整的理论,高校教师师德的形成实际上是教师对自我层面、职业层面和环境层面的道德矛盾和分裂统整的结果。而要促进教师师德的养成,在具体的实践路径方面需要做好四个方面的“强化统筹”,即“强化德性伦理和制度伦理的统筹,促进内在需求与外在要求的融合;强化教师‘重要他人’关系的统筹,以‘共同体’确保教师地位的平等性;强化理想角色与现实生活的统筹,允许教师接纳表达真实自我;强化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的统筹,鼓励构建‘知行合一’的师德信念”,由此,教师才能够形成清晰稳定的道德自我。  相似文献   

19.
社会的加速转型引发了高校的师德建设问题。现代化语境中高校师德建设的基本问题是个体与社会、教师与学生、功利化与道德化以及教师与同行的关系问题。要在现代化语境中提高高校师德建设的成效,必须着眼于全局,建设符合现代高校发展要求的伦理—经济生态、伦理—政治生态、伦理—文化生态。  相似文献   

20.
试论中华传统师德的继承与当代师德的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传统师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继承传统师德是当代师德建设的客观需要,是当代教师队伍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当代教师个人品德修养的动力源泉。当代师德建设应继承“自我修养、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爱护学生,无私无隐”等优良师德传统,树立以人为本、和谐发展,恪尽职守、服务学生,严谨笃学、不断创新等师德观念,在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关爱学生、严谨治学、教学相长等师德内容和师德建设领导体制、评估机制、约束机制、激励机制上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